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國際視野
巴拿馬華人的故事
香港人在巴拿馬

作 者 作 品

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
林輝的邊緣世界之旅: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旅行是一場修行(共兩冊)

旅遊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冬日朝聖之路:說走就走,管他去死
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追尋《百年孤寂》與賈西亞.馬奎斯足跡的哥倫比亞深度紀行
台北字遊行:給散步者的冒險筆記:(隨書附送「街頭漫遊風格創意貼紙」讓你自由拼貼)
流亡拉丁美洲──漂洋過海拐回愛
東京溫柔時光


旅行是一場修行(VJL0010)

類別: 觀光‧旅遊‧常識>旅遊文學
叢書系列:Across系列
作者:林輝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9月11日
定價:330 元
售價:26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78957136300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國際視野巴拿馬華人的故事香港人在巴拿馬



  國際視野

  在祕魯認識了一位年輕女孩A,今年才讀大學三年級,但卻有著一般人少有的文化經歷。

  小妮子是位廣東人,在廣州出生;九歲時隨父母來到祕魯,先讀小六,再完成五年中學課程。A之後到了美國讀大學,讀了兩年國際金融,下個學期就會再到另一個地方當交換生--而這個地方就是香港。

  那既是努力也是運氣,她年紀輕輕,就已在多個文化中生活過,也通曉世上最多人用的三種語言(中文、西班牙文和英文)。問她有什麼志願,她說希望可以從事國際金融或貿易,先在紐約這個世上最大最多元的城巿工作,再回亞洲發展,希望到時可以創立自己的生意。

  可以想像,光是在國際視野上,她就已勝於大部分的香港學生。我想像當她來到香港,遇上香港的學生--那些過去一直努力埋首書本、在公開試中殺出重圍而上到大學的學生--她恐怕會感覺像輪迴多了一次回來,發現她的世界比其他人廣闊得太多。

  她的經歷當然有大半是命運使然,但也有自主的因素,並因為視野廣闊了,所以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找出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機會。然而倘若未能有如她的背景,是否可以同樣擁有這樣的國際視野?

  談到國際視野,我想起以前看過一個網頁,是一份發給美國學生做的功課,要學生在一張歐洲地圖上填寫國家名;結果如大家所能猜到,歐洲五十個國家,除了英、法、德、西、義、俄幾國,其餘的答案多慘不忍睹,而且相當搞笑。例如記得烏克蘭的人沒幾個,許多人卻記得「芭樂特」(電影《芭樂特(Borat)》中的主角)--然而芭樂特卻其實是來自哈薩克的。

  然而可別笑美國人沒國際視野或世界常識,其實我們也許亦差不多。不妨做一個小實驗:你能數得出多少個亞洲國家?中國、日本、南北韓、泰國、菲律賓、新加坡……之後還能數得出多少個呢?其實亞洲共有四十九個國家,遠至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有興趣的不妨請教一下Google大神和維基大神,認識一下我們身處的這個亞洲。

  國際視野是什麼?其實從來都沒能說清楚,只知道香港年輕人常被指責的其中一條罪名,叫「欠缺國際視野」。懂得外語?去國外旅行?有看《時代雜誌》?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我們隱約覺得知道多一點香港以外的事是重要的,所以學校要學生認識中國,又要提高國際視野--而這種「重要」,也往往在於可以讓他們「提升競爭力」,好爭取多點機會去賺錢。「國際視野」從來不是目的,而是疑幻似真的賺錢工具。

  說是疑幻似真,因為對香港社會來說,有沒有國際視野,其實是假議題,真正的問題始終是:國際視野能不能賺錢?如果抽掉了股巿和油價、拿走了娛樂和消費,我們對這世界的了解還剩下多少?

  許多大人總愛指著下一代說他們沒有國際視野,然而對於世界認識的貧乏,其實跟哪一代無關,而是整個社會的集體狀態。正如你可能會問:「亞洲有什麼國家與我有什麼關係?」然而,問題其實應該換個方法來問:為什麼你會數不出亞洲有什麼國家?那大概是因為這些國家、這些地方,沒有與你建立關係。如果一個人沒有對這些地方感到好奇、沒有與其相關的經歷,就算能夠像幼稚園學生學生字般地把地名背出來,那也不過是一些沒有意義的生字;反之,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和生活,與這些地方扣上關聯,那麼這些國家名也再不是一堆陌生的名字。

  知識貧乏,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關心;沒有關心,也就沒有認識的動機。舉例說,南亞好像與你無關,但如果你的鄰居是一位南亞裔的人士,而你又跟他交上朋友,你大概會開始分出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之間的關係,不會犯上把巴基斯坦人當成是印度人這種低級錯誤,更不會混淆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如果你助養了一位柬埔寨的小孩子,也許你會願意去了解這個國家經歷了如何可怕的過去,這個國家的人民是怎樣一路走到今天這地步。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視野和關懷,正是塑造我們的世界觀的基礎;而這絕不會與我們的生活無關,因為我們身處於一個史無前例的全球化世代,世界另一端發生的事,隨時會以一個你無法想像的方法來影響我們,就像我們消費買的產品,背後是遠方的工業,而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汙染又會透過食物回到我們身體去。雖然這世界太大太可怕,張開雙眼觸目所及,盡是戰爭、暴政、壟斷、汙染、貧窮、災難,我們可以做的相對之下似乎都只是微不足道;但要做冷眼旁觀者還是改變創造者(change maker),卻只在一念之間。

  關心,正是開啟國際視野大門的鑰匙。

  而更重要的,是越認識這個世界,我們越能接納差異,並反過來越能理解自己。就像常去旅行的人,總會經歷過面對文化差異時的迷惘,到底怎樣的生活方法才是對,或才是錯?--又或者,是否真的存在對與錯、優與劣?也唯有親身去經歷,才能夠為自己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