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五柳枝
翠玉鳳眼

作 者 作 品

台菜本味:黃婉玲的菜尾湯和經典宴客菜
被誤解的老台菜

烹飪食譜

【類別最新出版】
早餐之書:穿越歷史時空與文學品味的早餐解謎之旅+紅茶之書:穿越東西方文化與趣味冷知識的紅茶品味指南:【早餐配紅茶的品味生活套書】
早餐之書:穿越歷史時空與文學品味的早餐解謎之旅
世界酒莊巡禮:精選100支美好年代葡萄酒,獨家品酒筆記與推薦中華料理搭配
空姐媽咪的百變餐桌:便當菜、鍋物、元氣早餐、暖心宵夜、生日小點,家庭料理最需要的65道菜色一次學會!
被誤解的老台菜


黃婉玲經典重現失傳的台菜譜:40道阿舍菜、酒家菜、嫁妝菜、辦桌菜、家常菜,詳細步驟示範讓你也能成為台菜(VIS0022)

類別: 飲食‧休閒‧娛樂>烹飪食譜
叢書系列:玩藝
作者:黃婉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23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40頁
ISBN:978957136361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五柳枝翠玉鳳眼



  翠玉鳳眼



外曾祖母在一百多年前從嘉義嫁進柳營劉家時,帶來很多嫁妝,大小嫁妝湊足百件,連日後終老的棺材都嫁過來,還帶了婢女陪嫁,甚至連總舖師都陪嫁過來。當年婚禮的盛大在後來被一直傳頌著,這位總舖師也就將外曾祖母嘉義羅家的菜帶進柳營劉家,總舖師的技術非常高超,我姆婆生前最喜歡談的就是這位總舖師的故事,姆婆說她年輕嫁入家門時,還吃過這名總舖師做的菜,外曾祖母帶來的眾多嫁妝菜中,最討喜的就是「鳳眼」這道菜。

蒸好的鳳眼端上桌來,常引來大家會心的一笑,因為每一顆鳳眼就像是睜著大大的眼睛直盯著大家看,煞為有趣。有時候總舖師興致一來,還將每顆鳳眼的眼形做得不一樣,這時候眾人就會看著這盤鳳眼,好好的評論著哪顆眼形最漂亮,哪顆最傳神,然後每個人開始向自己喜歡的鳳眼下手。

所謂的鳳眼並不是每一顆都是狹長形,眼形的變化靠的是香菇的剪法和擺放。有一次我開這堂鳳眼課,教學員製作鳳眼,竟有學員靈機一動,用香菇在眼睛上掛了幾根睫毛,讓鳳眼更為有趣,變化也繽紛起來。

做鳳眼所用的香菇,最好選擇埔里的扁菇,因為顏色較黑,勾勒出來的眼睛較傳神,若是採用韓國菇或日本菇,顏色較淡,效果就差一些。

鳳眼的作法,是將絞肉加荸薺、剁碎的珠蔥、魚漿等拌均。加荸薺是讓食客在咬到肉餅時,會有荸薺的脆度和水分;珠蔥可不是一般的蔥,大概都是在十二月以後才會生產,倘若拿不到珠蔥,可以不加。會用珠蔥是因為珠蔥很甜,水分又多,所以若是買不到珠蔥大可不必加蔥,因為在這裡要取的是甜味而不是蔥的味道。

在拌勻過程中並不需要加鹽,也不需要調味,除非想做口味比較重的版本,可以加少許的鹽,也可加一點香油,但是我家是連香油都不加,因為只要豬肉夠新鮮,加了香油就會好像多了一味,是沒必要的。不加鹽是因為魚漿在打的過程會加點鹽,會有一點點鹹度存在,早年並不見得每個人都吃得很鹹,我外曾祖母還在時就有這道菜,以前就是不加鹽,吃起來反而很順口,恰到好處。

將豬肉、荸薺和魚漿拌好之後,用手捏成肉餅,每個直徑約三公分左右的圓形。先做好每個小肉餅,然後將鹹蛋黃對半切,擺在中間,香菇沿邊剪下來,你可以在上下各擺一條或一整圈的方式,在肉餅的外圍用香菇框住。這道菜的變化在剪香菇的功夫,不同形狀的香菇,呈現出來的鳳眼效果,每顆眼睛就不一樣,最後將盤子上的鳳眼放到蒸籠裡面,大火蒸約二十分鐘,起鍋之後看著它就很討喜,令人食慾大開。

這道鳳眼傳到我外祖母時代,總舖師又做了個改良,一款叫白玉鳳眼,另一款叫翠玉鳳眼。我外祖母比較重視養生,照顧我外公的飲食上,她希望鳳眼的肉不要太多,最好放一點蔬菜,將肉餅的直徑減成一點五公分。白玉鳳眼是將白蘿蔔切成直徑五公分,厚約兩公分,先下鍋燙成半熟,總舖師說,如此可以去掉白蘿蔔的青澀味,而且和肉餅一起蒸時會同時熟,才不會蒸過頭。

至於翠玉鳳眼,是我三舅媽改良的,她覺得肉餅下面不要鋪白蘿蔔,改成大黃瓜,蒸熟時會流出湯汁,湯汁通常是長輩最喜歡喝的,會先倒出來讓長輩嚐鮮。這三款鳳眼在我的家族裡到處流傳,各有擁護者,你若問哪一種最好吃,我認為三款都好吃。

早年的酒家菜也有一道菜叫鳳眼,作法和我家族流傳的作法略有不同,它是利用塑膠醬油瓶蓋,裡面塞滿魚漿和肉末,直徑大約只有三、四公分,在肉末上面放一圈剪好的香菇,中間塞一顆鵪鶉蛋,然後放到蒸籠裡大火蒸約十分鐘,蒸好之後將瓶蓋裡面的鳳眼扣出來,擺在盤內,再勾芡淋上,這款鳳眼比較沒有戲劇性,但是在當年也曾經是酒家很流行的一道菜。

以前的醬油是很大一瓶,和現在小瓶醬油不一樣,只是當年用的是塑膠瓶蓋,在環保意識還不盛行下,大家都很能接受,也不懂放在蒸籠裡面蒸是否會釋放毒素,就這樣流傳過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