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言 赴美三十年
前言 我在海地地震救援現場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修復發展性創傷,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
醫美大叔的戀愛腦摘除手術
從此不再煩惱


征途美國:站在金字塔尖看美國(WHA1323)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黃征宇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26日
定價:440 元
售價:348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252頁
ISBN:978988846632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言 赴美三十年前言 我在海地地震救援現場



  序言 赴美三十年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把中美關係稱為“21 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但這種關係充斥著不信任和誤判,發生嚴重衝突也不無可能。在這些共同點和分歧點上,許多學者曾經以某些單一的角度闡述過其複雜的構成原因,但他們都遺漏了在這一個重要問題上其實存在4 個基礎角度:美國人如何看待自己,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人,中國人如何看待自己,中國人如何看待美國人。如果不能充分把握這4 個既對立又相關的角度,以及了解歷史過往和當前的相互影響,恐怕我們不能真正地看到那些現存的和潛在的機遇與危機。

  我出生在中國, 10 歲的時候隨父母移民到了美國,之後在史丹福大學和哈佛商學院接受了高等教育。我曾經為英特爾這樣的美國大公司工作。在英特爾的7 年,我負責過“迅馳”(英特爾劃時代的首款整體移
動計算解決方案)這個項目的跨國團隊工作,之後一路晉升到英特爾最年輕的華人董事總經理,並代表英特爾主導和中國信息產業部的通信合作項目,也曾和中國信息產業部洽談知識產權的合作。2009 年,我在
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的授權下進入白宮,出任國際開發署署長的特別助理。2010 年參與海地大地震救援,全面負責美國對海地的通信重建工作。離開白宮後,我回到中國創立了自己的事業。我早期建立的跨國金
融服務公司的目標是幫助國際投資機構在新興市場上發掘並把握投資機會,現在業務規模已達到數億元。我現在建立的宇沃資本則致力於幫助中國資本國際化,尤其為那些有志跨國發展的中國家庭和孩子提供最好的基金管理及跨國金融服務。我周遊過70 多個國家,在5 個國家居住和工作過。近年來,我有一半的時間在美國生活和工作,而另一半時間則在中國。

  經歷以上種種,我其實一直在尋找一個定義— 我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這讓我覺察到之前所述的4 個角度能貫穿每一個與中美有關的話題。例如,美國到底是維持國際秩序的世界警察,還是像中國人所說的,是一個在抑制中國和平崛起的霸權國家?到底熱愛和平的中華民族只是想恢復自己在世界上的歷史地位,還是會打破亞洲平靜而讓很多美國人加以提防?

  這4個角度的定義也隨著我的成長而逐步得到完善。在美國,我的言行舉止像一個美國人;在中國,我是一個黃皮膚、說漢語的中國人。在美國讀高中的時候,我閱讀了約翰格里芬關於如何把皮膚塗黑扮成一個美國黑種人,然後用了6 個星期的時間到處旅行和工作的故事。他的書《像我這樣的黑人》點燃了美國黑種人的民權運動。這本書的核心就是格里芬情感上的聲音:“如果我們站在別人的立場去看看我們自己的行為,我們就可能發現種族歧視的可怕和可憎。”今天,這些種族歧視的行為已經減少,但對異類的恐懼還在分裂著我們。盧梭也曾經寫道:“我可能忽略、顛倒事實,或者記錯日子,但我不會搞錯自己的感覺和讓自己這樣做事的感覺,這些就是我的故事的主題。”這樣來看的話,我對自己的定義就是對的:我不是完全的中國人或美國人,而是在國際化背景下連接兩者的橋樑。

  現代中國的高速發展始於1978 年的改革開放,最初的10 年可以稱為第一個階段。那時候,國人“走出去”的願望十分強烈,出國發展往往意味著獲得更為優越的生活條件。我父親就屬於當時國內第一批留學生,他們中很多人後來留在國外發展,成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移民。這群人的孩子現在也已經人到中年了。

  之後,中國進入高速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候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更快,機遇與挑戰並存。很多留學生學成之後相繼選擇回國發展,國內很多發展良好的企業的創始人都曾有一定的海外留學經歷或工作經驗,同時在國內也有一批土生土長的企業家,他們的異軍突起為中國創造了很多財富。

  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後,中國逐漸步入經濟發展的平穩時期,這就是第三階段。放眼世界,中國的企業和資本必然積極進軍國際領域,走向國際化。伴隨著這輪國際化趨勢,很多家長,尤其是近20 年來國
內事業比較成功的家長,紛紛想把孩子送往國外進修深造,希望他們學成歸來後能在事業上幫助家族更長遠地發展。

  可以預見下一個階段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國內取得成功的同時,在國外也會大有斬獲。這些企業不僅能主導國內市場,在國外先進市場上也會真正獲得一定的市場地位。典型的成功案例如聯想、華為這兩家曾靠低成本在海外市場競爭的企業,如今已經成為高知名度的國際高價值品牌了。

  然而,無論是企業還是機構,如果想在海外競爭中生存下來,一定要有一批具有真正國際視野的領導者。這些領導者不僅僅要熟悉海外市場,更要對國內市場了如指掌。因此對於有遠見的家長來說,他們對孩子的最大期望是想讓他們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領導者。孩子能在國外接受最好的教育,有不錯的工作經歷,又具備相應的能力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帶回國內,使自己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也因為這些孩子有了這樣的領導能力,他們就非常可能成為下一代領導中國走向真正國際化的領袖,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樑。這是我認為中國經濟在今後必須要走的一條路,也是中國家長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走上的一條路。

  中國在經歷了一系列快速發展後,放眼全球,真正值得中國深入學習的國家可能也就是美國了。其他國家和地區中有的雖然在創新層面較中國有一定領先,但已經大大放慢了腳步,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基於對所謂“歷史悠久”的傳統領域進行的創新,而如今全球範圍內下一輪經濟浪潮強調的是建立在真正高科技上的創新,是技術的創新與思維的創新,在這一方面,美國毫無疑問依然具有領先地位。這也是為甚麼美國往往成為中國家長送孩子出國讀書的首選之地。

  當年,父親移民去美國,我也有幸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跟隨父母去美國讀書的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我在美國上最好的大學,進最好的企業,接觸到美國最前沿的高科技理念和創新思維,還曾在美國白宮工作,回國後又能成功創立跨國公司,有機會成為連接中國和美國之間經濟與文化的橋樑。這是我所走過的路,其中有挫折與失敗,也有很多的成功經驗。每年中國有400 萬人去美國,其中去美國留學的就有40萬人,我個人的一些經歷和總結可能對其中很多人會有幫助,所以我希望對所有想要或將要成為國際化領袖的人分享這一切,更希望幫助他們接觸和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圈子。在這本書中我也會結合個人的經歷,分享每個家長和孩子都會感興趣和關心的事情。以下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第一點,我想談談甚麼才是美國的主流社會。多年來,我看到太多的中國留學生或移民因無法融入主流社會而逐漸被邊緣化。他們常常抱怨說,美國人排外,種族歧視現象嚴重或中西方文化差異太大。但這是事實的全部嗎?顯然不是。中國有句俗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充分了解美國的歷史,了解其文化根源以及核心價值觀的由來,才能更好地認識美國的主流社會。

  美國200 多年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多種族相互融入的歷史。美國的主流文化正是在吸收了多種族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從這個層面來看,新移民給美國帶來的並不僅僅只是融合,更多時候美國主流文化還一直在改變新的文化。所以很多中國家長認為孩子到美國一定要學習美國文化,一定要融合它,這是片面的,在這方面,我會和大家進行深入探討。

  第二點,我想分享一下我在美國白宮的工作經驗。提到美國白宮,很多人都知道,這裡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權力核心,甚至是世界權力的核心所在。我在這裡接觸到了世界上最頂尖的領袖人物,了解了他們積累了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和成功之道。

  第三點,作為哈佛大學的校友面試官,我最想談談如何讓自己成為美國頂尖大學想要的人才。也許很多人寫過“如何考進名校”這類攻略,而我想要研究的是這些大學到底想要培養怎樣的人才,它們又如何去全方面地培養這些人才。在美國,很多大學都以培養國際化的領袖為自己的“使命”。以此為前提,這些美國頂尖大學希望培養的學生具備怎樣的個性和能力呢?這一點很重要。很少有書從這個層面深入探討,僅僅只是圍繞進入這些學校需要的成績、寫作水平、課外活動與經歷等硬性要求來展開,對於其實質的內容卻談得並不夠透徹。在這方面我可以與大家很好地分享我的經驗。

  第四點,我想談談在大學期間如何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優質資源,尤其是創新資源。我還會談到我在商學院期間從世界頂尖教授那兒學到的獨到思維和觀點。我了解到很多去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還只是局限在中國留學生的圈子中, 4 年學習下來,英語說得不夠地道,對美國社會文化也不是很了解,完全沒有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幾乎沒有利用到頂級大學裡眾多的優秀資源。因此從這一層面出發,我想談談如何在頂級學府中更好地利用資源來提升自己,讓自己在4 年後成為一個有視野、有想法、有立場、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第五點,我想談談在美國的就業和個人發展。如果你問任何一個人,他從大學畢業幾年之後對於自己在學校學過的知識還記得多少,答案可能是:基本上忘光了。因為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工作上的實踐經驗相比,差異還是很大的。不論你在學校的學習有多優秀,進入社會後工作便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就業問題真的只需要在大學的最後一年才開始考慮嗎?未來的職業發展又有多少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呢?

  踏入社會以後,我們不僅僅要進入最好的企業或機構,更深層次的是要了解企業需要怎樣的人才。進入企業之後又該如何充分利用豐富的企業資源不斷提升自己的領導能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點,我想談談華人。在美國有句名言:矽谷是在中國人和印度人的肩膀上建立起來的。近年來,印度裔人才輩出,無論在世界500 強企業高層還是在美國政界,常常能看到印度人的身影。而華人在美國卻是一盤散沙,無法凝聚自己的力量,很多優秀的華人靠自身的實力走在了前端,卻又如曇花一現,瞬間歸於平淡,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甚麼?我曾接觸很多不同的華人,對此感觸頗深。

  第七點,我想談談美國那些最成功的投資人。當我在哈佛商學院學習和在華爾街工作的時候,我有機會接觸到華爾街頂級的投資人,我驚訝於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質疑精神,更敬佩他們對自己的絕對信心。如何引導中國資本去做正確的境外投資,尤其是在美國的投資,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真正成功的人,往往不會僅局限在單一的視角,而是要進行多方視角的思考與結合後的創新,他們不會生搬硬套中國或美國一方的成功模式,而是吸取兩方的精華來進一步創新。這就需要我們更好地結合不同制度與思維方式的優點,避開缺點。很多創新領域的想法與公司模式最先是在美國開創的,但經過中國本土化的發展,卻做得比美國更好。比如微信,微信最早的雛形是美國一個叫WhatsApp 的軟件,但現在的微信不論從功能上還是模式上已經遠遠超過了WhatsApp 。所以說,知己知彼、積極創新是至關重要的。

  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幫助中產階級以及他們的孩子放眼全球,根據自身特點,結合當今世界多元化的價值體系,通過融合與創新不斷提升自己,成為真正的下一代國際化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