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譯序 1
譯序 2
前言

作 者 作 品

大未來
第三波
未來對話錄
新企業報告
再造新文明
未來的衝擊
第三波

譯 者 作 品

未來對話錄
未來的衝擊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改變未來的100件事:2024年全球百大趨勢(中英雙語版 Bilingual Edition)
半導體超進化論:控制世界技術的未來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直覺陷阱2:認知非理性消費偏好,避免成為聰明的傻瓜


未來的衝擊(BE0101)
Future Shock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艾文.托佛勒
       Alvin Toffler
譯者:蔡伸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06月15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32頁
ISBN:957131178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譯序 1譯序 2前言



  前言

本書旨在闡述:當人類為變動所襲擊時,他們究竟會發生何種情況;亦旨在指出我們如何適應──或無法適應──未來的種種情況。

過去,談論未來的書籍,已為數不少。然而,大部分卻出諸危言聳聽之語。相反地,本書則側重於「輕鬆面」,或與未來人類有關的種種。此外,本書亦旁涉我們邁向未來所可能經歷的種種步驟,探討日常生活的種種事務──我們所購買及丟棄的產品,所進出的場所、任職的企業,以及生活中加速穿梭的人潮等。同時,本書亦探測未來的友誼及家庭生活。再如新奇的二次文化、生活型態,乃至於政治、遊樂場所一直到跳傘及男女性關係等。皆是本書所要探研的題材。

而構成這個陣容──本書所反映的實際生活陣容──的最主要因素,乃是洶湧萬丈的變動浪潮。今日,此種變動浪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在傾覆我們的組織,轉變我們的價值觀念,動搖我們的根基。變動乃是未來侵擾人們生活的一種過程,因此,我們必須集中焦點來注視它──不僅以歷史的廣大視野加以透視,更重要的,是從個人耳目所接觸的實際生活經驗中去探測。

支配這個時代的最主要動力,乃是變動的加速。此種加速的推進力在個人、心理及社會方面,留有鉅大的影響力。在以下各章,作者將本著拓荒者的精神,首度系統性地探測這些加速力的影響。在此,我要鄭重呼籲,除非人類能儘速學習控制個人生活及社會全體的變動,否則注定要面臨集體適應崩潰的危機。

1965年,我在《地平線雜誌》(Horizon)的一篇論文中,首先杜撰了「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一詞,以指涉我們在短期內遭受鉅量變動,所遭受的震撼性壓力及困惑。在這個概念驅使之下,我花費往後五年時間,訪問幾十家大學、研究中心、賓驗室及政府機構,閱讀無數的論文及科學報導,並和數百位專家面會,與他們商討有關種種變動、對應行為及未來的諸般問題。諾貝爾獎得主、嬉皮、精神病理學家、醫生、企業家、未來學專家、哲學家,以及教育學家皆坦陳他們對變動的顧慮,對人類適應問題的操心,以及對未來的恐懼等。由這些經驗中。我獲得了兩種不樂觀的結論。

第一,很明顯的,未來的衝擊已不是一種長期的潛伏性危機,而是為數愈來愈多的人深受其苦的一種真正病症。此種心理及生理病狀可以醫學及精神病學的專門術語來描述;這乃是變動的疾病。

第二,令我驚駭不已的是,一般人對適應性的問題居然茫無所知,不管是需要並激起社會大變動,或處心積慮在對應變動的人皆然。慷慨激昂的知識份子高談著所謂「因應變動而教育」或「對應未來而準備」。但並未提出具體的應變方法。雖然涉身於空前的鉅變環境裏,我們卻仍然一無應變之道。

對於某些個人及集團對變動所表現的非理性抗拒,我們的心理學家及政治家,也同樣地感到困惑不已。想重組各部門的公司首腦,想引進新教學方法的教育專家,想協調都市種族問題的市長……幾乎都遭遇了這種盲目的抗拒。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所知極少。此外,為什麼某些人渴求著,甚至像著魔般地要求變動,忙不迭地在創造變動,而另外一些人卻避之唯恐不及呢?這些原因,不是三言兩語就可解釋清楚的,事實上,除非我們能夠尋求一套適當的適應理論,否則根本無從解答這些問題。

我撰寫本書的目的,旨在幫助一般人應變未來。我特別指出因應未來的種種方法,以幫助一般人更有效地對應個人及社會的變動。

同時,我還特別提醒一個極為重要,但卻經常被忽視的特點。過去有關變動影響的研究,幾乎都著重在變動的目標,而忽略了進程的速度。在本書裏,我不遺餘力地指出,變動速率的意義完全不同於變動方向,而就重要性而言,變動速率有時甚至超過變動方向。除非我們把握這個事實,否則將無以了解適應性的究竟涵義。要界定變動的「內涵」。絕不可忽略變動步調本身的影響力。

歐格本(William Ogburn),在他廣受稱譽的文化差距理論(theory of Cultural lag)中指出,社會壓力是由社會各不同層面的不平衡變動率所導致的。未來衝擊的概念,及引自此種概念而設定的適應理論,則強調不僅各不同層面的變動率須取得平衡,即使環境變動的步調與個人反應的有限步調之間,亦須取得平衡。事實上,未來的衝擊即導源於此兩者間日甚一日的差距。

本書不僅立意要提供一種理論而已,更要進一步提出一種可行的方法。過去,一般人往往研討過去以闡明現在,而我則把時間的鑑鏡倒轉過來,深信未來的合理印象亦可為現在提供許多有價值的洞見力。倘若我們不把未來當作一種智性工具而善加運用,則將更難於把握個人及公眾的問題。在以下各章裏,我將謹慎運用這種工具,以證明其是可行的。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本書自始即有意以一種微妙而意味深長的方式來改變讀者。讀者往下看,當可看出,要成功對應急速的變動,對未來必須採取一種新的觀點,必須敏銳地認清它在現在所扮演的角色。本書即針對這一點,刻意在提高讀者的未來意識。讀者在閱畢本書後若能實地去思索、探測,及預想未來的種種問題。則作者的苦心便算收到效果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問題有必要交代清楚。其一便是事實的失效問題。每一個資深的新聞記者都會有這種經驗──他分秒必爭地報導演變極快的新聞,但在報導尚未見報之前,這個演變極快的新聞本身即已變了形走了樣。而今天,整個世界便是一則演變極快的新聞。一本長年撰寫的書籍,在其研究、撰寫與出版之間的一段期間內,無可避免地,將會發生許多變化。在這段期間。A大學的某教授可能轉到B大學任教,身居X職位的某政治家可能轉到Y職位。

我雖然盡量謹慎地根據最新的資料來撰寫《未來的衝擊》,但是,無可避免地,書中某些事實也已過時了(其他許多書籍當然也有類似的情形,只是一般作者不願去談論而已)。而這種資料的過時性正足以證明,本書所強調的變動的急速性。一般作者已愈來愈難以配合事實了。我們目前尚無法在「真正的時間」內,思考、研究、撰寫及出版。因此,讀者應該多注意主題,而不必斤斤計較於細節。

另外要交代清楚的一點是,有關動詞「將」(will)字的問題。一個嚴肅的未來學者是不會隨口「預言」的。只有電視裏的預言家及報紙上的占星家才能如此神通廣大。一個對預測的複雜性一知半解的人,是不可能絕對地認識未來的。因此,有關未來的每一個陳述,皆必須伴隨著一連串的限定語──諸如,「倘使」、「而」、「但是」、「在另一方面」等等。但是,倘若把每一個適當的限定語統統塞進本書的話,那麼讀者的腦海裏可能要堆滿了「或許……或許」之類的字眼。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我才毫不猶豫採用直率的字眼,深信聰明的讀者一定可以了解這種風格上的問題。當讀到「將」字的時候,讀者可以把它看成,前面還有「可能地」或「我以為」之類的語辭。同樣地,所有用來指明未來事件的日期,也需要讀者花點腦筋來判斷。

但是,我們卻不能因為無法準確無訛地預測未來,就絕口不談未來。當有「確定無誤的資料」峙,我們固然不應該錯失良機,即使缺乏這些資料,一個負責的作家──或甚至科學家──也有權利及責任,根據其他證據,包括印象式或傳聞的資料以及消息靈通人士的意見在內,從事判斷。我本人便是本著這個原則撰寫本書,並願為此負責。

在探討未來的問題時,運用適度的想像力及洞察力,遠較預測得百分之百的「正確」更為重要,至少,就眼前的目的上是如此。具有廣大用途的理論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有時,即使「錯誤」也有其用處。中世紀製圖家所繪製出來的世界地圖錯誤百出,在地球全部地表皆已被繪製成圖的今天,這些錯誤百出的地圖幾乎變成了笑柄。但是,如果少了這些笑柄,過去偉大的探險家就不可能發現新大陸。倘若沒有古人以極其有限的證據,在紙上繪出他們從未見過的世界的大膽概念的話,我們也不會有今天這種更完美正確的地圖。

我們探測未來的人正像古代的這些製圖者一樣。而事實上,我便是本著這種精神提出未來衝擊的概念及適應範圍的理論。這不是最後的定論,而是對加速的推進力所創造的充滿危機與希望的新事實,作首次的逼近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