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心理‧勵志觀成長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觀成長

【類別最新出版】
職場百妖誌:吃瓜不尷尬,職場小白降妖求升必備30招
假面社交:不與世界為敵的生存之道
知識煉金術:成為領域專家的11堂養成課
共情力與同理心
願你,永恆少年:深愛過,才懂得被世界遺落的孤獨


別生氣,我又不是在說你!(VGT0015)

類別: 心理‧勵志>觀成長
叢書系列:觀成長
作者:韓國輝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4月28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78957136950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城市謠言
擺脫偏見的唯一辦法就是─去擁有另一種偏見。

…………………………………………………………………………….
01引子

開什麼「國際玩笑」 ?
    先說一個國際笑話:

    「天堂」是什麼?「天堂」就是這個地方的工程師是德國人,員警是英國人,廚師是義大利人,情人是法國人,一切由瑞士人統領。

    「地獄」是什麼?「地獄」就是這個地方的工程師是法國人,員警是德國人,廚師是英國人,情人是瑞士人,一切由義大利人統領。

    秉承著嚴謹的精神,我要對這個國際玩笑提出嚴重批評:這是什麼國際玩笑?裡面簡直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偏見以及「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的惡劣心態。但是在批評的同時,聰明的你能不能告訴我,你笑了嗎?或者說,你覺得是否夠具象?

    偏見,這是我們一直在避免,卻又始終和每個人如影隨形的某種觀念。更詭辯一點的說法甚至是:「擺脫偏見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去擁有另一個偏見」。我是一個在工作上試圖讓自己不要存有偏見的人,因為偏見會讓我們喪失判斷的客觀和理性,很有可能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但是我們往往在旅途中,在梳理自己的旅行軌跡時,卻在某種程度上開始喜歡「偏見」。首先我必須澄清,這樣的偏見並非刻薄,它可能只是帶著某種嘲諷、網路酸民式的口吻,但卻不一定惡毒……。

    其次,這樣的偏見通常具有啟發性,它常常是從時間的縱向角度和空間的橫向角度中提取出一種具備共通性的特點,從而構建出一個又一個鮮活形象。而這樣的形象是抽象的,不是具體地形似某個人,反而是一種性格或特質。

    第三,這樣的偏見不是專屬一、兩個人的,能夠流傳開來的偏見通常集結了許多聽眾的認同。

當我們再回到本文開頭那個國際玩笑當中去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樣的描述其實從某種程度上正好反映了這些國家的特質,無論你是否有過在這些國家旅行或生活的經驗,你都能想想看,然後我相信你一定會默默地點點頭。
    容我再說一個國際笑話:

    《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認為,它是從人類學的角度去理解日本文化的成功典範,據說該書作者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當時是通過各種可能的管道(包括去戰俘營瞭解被俘的日本士兵),順利搜集了眾多詳盡的資料後才下筆。但其實在書稿完成前,她卻從未去過日本,一次都沒有……。

    恕我直言,這樣一個連日本都沒有去過的美國人,對於日本長達三十萬字的理解,是需要用脫水機好好脫一下水的。當時,二次大戰結束,露絲‧潘乃德「受命」向美國政府交出了這一長篇報告,其中的美國人視角和美式學術思維可見一斑。從某種角度上說,這本書也成功詮釋了我在先前提過,對於「偏見」的定義。只是這樣的「偏見」顯得過於認真,帶有權威感,整體感覺似乎更經得起考驗罷了。

    一些朋友對我的「偏見論」持反對意見,他們總說:「那依你看,哪種觀點才不算是偏見?」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每個人的觀點中總含有部份偏見,只是我們選擇表達偏見的方式不同罷了。我接下來將要分享的「城市偏見」不是為了顯示我的「小機靈」,而是希望你們能看到我以這種說笑話式的「小幽默」和「小諷刺」來表達一些個人偏見,並且從中體會那種「小風趣」和「小挑剔」的人生智慧,從而感受到這根本就是由無數人創造的這些偏見中,脫胎而出的「小犯賤」和「小智慧」。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某個地方特定的氣候、都市規劃、文化氛圍和空氣品質等都會在無形中塑造著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大家都一樣,無人能避免。

    總之,看到這裡你別生氣。若真生氣了,那也不要緊,反正我也不是在說你!


02倫敦

拐彎抹角的壞毛病。


    如果你把包包放在咖啡廳座位旁的空位上,有個英國人湊上前來問你:「請問這裡有人坐嗎?」你聽到這裡可千萬不要為他的禮貌而感動,因為他其實是在說:「在我殺死你之前,你趕緊把這個包包拿開。」

    如果碰上英國人說:「我現在要去吃午餐,你們需要我幫忙帶什麼回來嗎?」你可千萬不要被他的熱心誤導而認真接話,因為他心裡其實是在說:「我現在要獨自去享用午餐了,但我什麼都不會幫妳們帶!」

    再舉例,如果英國人對你說:「真的沒關係。」那你千萬不要誤以為他確實不介意,因為他其實是在明白表示:「我可能永遠都不會原諒你。」

    其實,「拐彎抹角」是久居英國多年的好友告訴我的一個生活體悟。和中國人一樣,他們從來不會「開門見山」,總是習慣「聲東擊西」,你想弄清楚就要「直接說明白」。於是,在我旅居倫敦的某天,我跟朋友坐在星巴克喝咖啡,一位英國人湊上前來問我們放包包的那個位置有沒有人坐?只見我那個朋友趕忙將包包撤下,說了一句:「No.」

    看到這裡我完全弄明白了,而待在英國的這段時間,我的待人處事開始多存了一點心眼,我相信這樣可以為我省去不少麻煩……。比如說,英國人的臉部表情通常「僅供參考」,笑臉相迎不代表萬事都好,極有可能是笑裡藏刀;哭喪著臉也不一定是有「深仇大恨」,其中往往摻有喜悅在。所以,我很不喜歡英國人什麼都答「Not bad.」的那一套,畢竟Not bad的意思就是馬馬虎虎,沒什麼不好,而這變成是他們用來回應對方「How are you?」的遁詞。直到有一次,我終於忍不住多問了一句:「什麼叫做沒什麼不好,你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待我說完後只見那個英國人一臉詫異,然後緩緩地回答我:「其實並不好,因為我今天生病了。」

    又比如,不要問英國人他們覺得某樣東西好不好,因為他們的回答向來都是一個M開頭的詞,朋友說是Marvellous,表示確實真的好,但孰不知他們在背後卻不一定真的這麼說。

    記得有一次坐電梯,最後走進來電梯的人按了二樓,電梯裡的人跟他微笑寒暄,大家對話的感覺好像是熟識的朋友,但聽他們閒談的內容卻又好像是已有好一陣子沒見面似的,結果,等到那個人走出電梯,電梯裡幾個人頓時把臉一沉,很不客氣地說了幾句,意思大致上是:「如果只是要去二樓,幹嘛要坐電梯?」雖然很偽善,但這樣「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對我來說還真的是很有親切感的。

    距離是容易產生偽善的,因為需要偽裝。英國人的裝腔作勢舉世聞名,甚至已進化成一套英國紳士或淑女的處事風格和行為習慣。我並不想在這本他們看不懂的書裡說太多與他們有關的壞話,我只希望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能明白:距離不僅會帶來美麗,同樣也會帶來謊言和虛假。慢熱其實可能是一種謹慎,但也或許是某種過度的被害妄想。同時,拐彎抹角可以是優雅和周旋,卻也能夠理解為是過於算計和斤斤計較。請容我下個結論─英國人在這方面確實是太過「英國」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英國人舉世聞名,打開眾人話匣子的方式,那就是「問天氣」。而有趣的地方在於:

第一,天氣其實是一個完全不需要動腦筋的話題,只消抬頭看看,誰感覺不到?
第二,這與個人生活和隱私都沒有任何關係。
第三,倫敦的天氣的確有很多可供抱怨之處,而英國人剛好是擅長並且喜好抱怨的一個民族。

    總結這三點來看,關鍵還是在「拐彎抹角」的問題未解,明明是人與人之間的單純對話,卻非得從這幾乎毫無關聯的東西開始說起,叫人一想起來就累得慌。

    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明白我早已看透他們這一套,就好像他們可能並不知道中國人在待人處事上也自有一套一樣。只是萬事都在變,英國人也不例外。在英國生活的中國人變多了,英國人也開始學習我們打招呼的方式。

    記得有位英國朋友偶然間見到我,他含糊地說了一句:「你吃了嗎?」我當下還沒反應過來是中文,他接著又再說一遍,我愣一愣之後趕忙回答:「Yes.」

    哈哈哈……。


03巴黎
巴黎人,你們瞭解自己嗎?


    「查理事件」(註)發生以後,我和一個狂愛巴黎的朋友通話,他當時正在巴黎旅遊……。聊起當時巴黎正在進行的全民遊行,他意味深長地告訴我:「如果你討厭巴黎,那是因為你不瞭解巴黎人。但如果你喜歡巴黎,這也是因為你不瞭解巴黎人。」

    沒關係,反正我從來就沒有妄想過自己能瞭解巴黎人。

    記得有一次在羅浮宮旁邊的琥珀店逛著,突然看見兩串成色和形狀都極好的蜜蠟。心裡想著因為蜜蠟是我今年的幸運石,加上歐洲的蜜蠟售價確實比國內低,於是把心一橫,就跟店家說這兩串我都要。

    這時,身旁一名會說法文的大姐告訴我,老闆見狀不一定會高興。原因是我竟然一下子就把他店裡最喜歡的兩串蜜蠟通通買走了,他想著以後無法再見到這兩串寶貝,老闆心裡肯定會有些難過。

     聽到這裡,我和朋友當場傻眼,心想:「這個地方,不就是賣東西的嗎?」

     中國大姐接著說:「哎,法國人就是這樣的,他們做生意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

     還有一次是和某位法國當地人以及一個朋友一起在Chatelet(巴黎餐廳)喝下午茶,聊起為什麼巴黎幾乎所有的博物館和畫廊都沒有英文標識,只見那個法國人睜著兩隻無辜的小眼睛說:「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想到會有這麼多外國人來巴黎啊!在巴黎,很多東西在一開始的時候是不太會考慮外國人的。自己看懂就行了。」
   
我當下雖不作聲,但其實心裡好想問他:「你知道僅僅在2013年,法國接待的國際遊客就達到了8,300萬人嗎?」忍到最後還是沒有問出口,因為我想他的回答可能會讓我更困惑,思前想後,還是決定不要為難巴黎人了。
   
待在巴黎的最後一個晚上,和朋友一起到住地旁邊的一家餐廳吃飯。

    根據朋友說,餐廳的菜單首頁多半是這麼寫的:「我們是一家致力於為您帶來驚喜的餐廳,所以您只需要確定您選擇的套餐種類和上菜盤數,至於吃什麼,由廚師的心情決定。」後來,我們各自選擇了每人四十五歐元的套餐。

    身為東北人,餐餐習慣大分量的我,望著端上桌的第一道菜,不知是該在心裡莞爾一笑還是怒火中燒─盤子大到擺兩個就能把桌子佔滿,而擱在盤中的食物,則是以小小的姿態圍成一個美麗的形狀。真是精準地完美詮釋了所有米其林三星餐廳的盛盤精神─一個擦得發亮的偌大圓盤上,精緻地擺放著幾塊起司……。

    接下來的幾道菜都是這般光景。套餐一共有六道菜,每道菜端上桌時,服務生都會跟我們詳細介紹這道菜的主題是什麼?原料是什麼?做法又是什麼?以及主廚為什麼要做這道菜?我因為不懂法語?所以每上一道菜就會問問身旁的朋友他們究竟說了些什麼?而朋友的回答也千篇一律:「他的口音實在太重了,我也就大概知道這道菜放了什麼什麼…..,哎,管它的,你就吃吧。」

    陳偉是我在北京當聲樂老師的朋友蘭天洋向我介紹的法國華僑,他在去年專程回北京探親,找趁機就跟這個朋友學了一個月的聲樂。這位來自溫州的小夥子,十幾歲就獨自一人勇闖巴黎,令人敬佩。他在巴黎開了一家日本壽司店,速食式的那種,據他說,這是為了迎合巴黎人「既哈日又不想過度改變自己口味」的心理。還記得某一天中午,我特地去品嘗了一次,壽司味道確實與我在東京和北京吃過的壽司大不相同。

    此外,陳偉最大的嗜好就是唱歌。他其實早在前年就已向北京的聲樂老師提出申請。「你們不知道,要找一個職務代理人真的很難,我從前年就開始找了。但因為我在店裡算是核心角色,所以對於這個代理人的要求很高,我希望他既要能幹,也要會處理一些緊急事務。我後來可是花了整整一年才找到。」

    「一年?」我很驚訝。坐在一旁的朋友看到我驚訝的表情,急忙緩頰說道:「歐洲就是這樣的,不不不……,應該是說法國就是這樣的。」 

    回到我剛開始引用的那位朋友的話:「如果你討厭巴黎,那是因為你不瞭解巴黎人。但如果你喜歡巴黎,這也是因為你不瞭解巴黎人。」所以好的,這下子問題來了,我真正疑惑的並不是自己對巴黎的好惡,而是我真心覺得自己根本無法理解法國人。但是眼下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一定要在這裡提出來,那就是:「那麼,有哪一個巴黎人能告訴我,你們真的瞭解自己嗎?」

(註)2015 年1 月7 日,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週刊》位於巴黎的總部遭到恐怖分子持槍襲擊,造成至少十名記者及兩名員警死亡。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