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導讀
書評

作 者 作 品

擬仿物與擬像
物體系
美國

譯 者 作 品

美國

文化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美魔女律師教你生活不犯錯:人人都需要知道的法律常識,自己的人生自己顧!
江山不能留與後人愁:財富傳承與家族憲法
智慧之父與叛逆之子:佛與禪
臺灣人意象:凝視與再現,香港與大陸影視中的臺灣人
臺灣政治經濟學:如何面對全球化與中美海陸爭霸的衝擊?


美國(BA0154)
Amerique (America)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文化叢書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譯者:吳昌杰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5月24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76頁
ISBN:957132847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導讀書評



  導讀

公路電影之詩化理論

.許舜英(意識形態廣告公司執行創意總監及專欄作家)

這是一本抗拒分析的書。這是一本使任何所謂導讀策略失效的書。任何一種關於本書的評論主義、分析術語、專業詮釋,就算所有細節均符合它的內在邏輯,整體而言都必然顯露出一種嚴肅性的愚笨。這是一種評論者無法承受之嚴肅。無論我們空泛而隨俗地把尚.布希亞定位成——「一個啟示錄的預言家」或「令人驚惶的歇斯底里抒情哲學家」;或者嘲諷地指出《美國》這本書「可能是布希亞理論能力的衰弱徵候……」;或者是廣告詞般的濫情式標語:「堪稱最神祕的弔詭及最抒情之複雜」。事實是,當我們以某種評論之優越姿態出擊試圖駕馭它、安撫它、同意它、質疑它,窺視它或拆解它時,它早已反過來駕馭了我、殖民了我、說服了我、誘惑了我。

於是,這是一種無根的閱讀。他是一種誤入歧途的書寫,我是一種積非成是的閱讀;他是一種公路汽車駕駛的鏡頭書寫,我是一種數位剪接的閱讀;他是一個統治著閱讀客體的作者,而我是一個顛倒主客體的讀者;他是一個反射折射直射的作者,而我是一個無法無天的讀者;他在創造了這個文本的同時甚至創造了這個文本的反文本,而我不創造什麼,我只是藉著「過度」閱讀來「戲仿」過度創作。

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曾經這樣思考過他的設計與穿著者之間的關係:「我從未完成過我的設計,我的設計只作了一半,另一半是穿著那件服裝的人才能完成。」如果這是一種多面向文本之建構,那麼作為布希亞的讀者,我們或許很難完成他的那件衣服。那是一件過度完成的衣服。 b當他書寫沙漠的時候,他同時書寫了一夫多妻論者、地質的形而上學、「消失」之忘形神迷之形態的純粹美學、「速度」對「時間」之宣告作廢;當他書寫紐約的時候,他同時書寫著黑人的膚色非性感之動物性的美、他同時書寫著馬拉松大賽的選手尋找死亡意象之反諷呈現、他同時書寫著「性」消逝的過程,性消逝在不斷的雜交中;當他書寫《美國》的時候,他事實上也正書寫了歐洲、微波爐、整形外科、清教徒與資訊科學、星際戰爭、反資本主義的遲到的革命……,即使「書寫」這樣的修辭,也並不具備任何優先之基礎。當「書寫」此一概念出現之時,我們的作者總以更快的速度躲避書寫之辯證,因之,我們總是不斷地陷入一種遲到的註解、一種後發的想像。

當我們感染著一種「歐洲式分析的憂鬱」時,他總是更進一步讓我們參與這種憂鬱更巨大的共謀。當我們產生「高空的驚眩」時,下一秒鐘,他又會給我們一種「水平的驚眩」。一個沒有預設「作者假設」心態的讀者,在這個旅程中,他很有可能退化成後視鏡中不斷消逝景像的「抽象殘留物」。閱讀者最大的誘惑就是一種「利己主義」式的讀法。正如布希亞所言:「若你只專注於尋找心目中的博物館,你將遺漏了重點(非重點)所在。」《美國》只是一個藉口、《美國》只是一個標籤,經由這個藉口,我可以用咒語來解除正文,我可以不要信息只要修辭,我可以像Jeff Koons"或Mark Kostabi一樣一廂情願的引用布希亞做為一種後設理論基礎,我可以對美國一點興趣也沒有,只對《美國》這本書有興趣。

始於鹽城湖,終於永恆的沙漠,這是地理上的旅程;始於一種富裕社會的貴族政治化理論體系,終於一種對所有殘餘物的冷漠狂歡,這是理論的旅程;始於一卷電影膠片,終於家中暗室內的快速播映,這是一種影像的旅程;始於一種礦脈地表的地質學派,終於一種資訊科技的忘形神迷,這是一種人類學的旅程。如果說有「理論小說」這種文類的話,《美國》這本書就是「理論遊記」、「理論公路電影」、「理論的觀光明信片」、「理論私筆記」、「理論地理詩學」、「理論地景超文本」。

檔案A:「理論的遊記版本」。篇名:「消失點」。在這個版本裡,我們將看到布希亞如何將理論變成遊記,而遊記又如何轉成了理論。請鍵入:速度。炎熱。石化。古海床。慢性自殺。Enter/「速度不是一種植物性的東西。它更接近於礦物、接近水晶的折射,而且它已是大災難、虛擬時間之所在。」/「欲消滅旅行之自然繪畫性特色,需要有速度的形而上學。」「支配美國西部無疑也支配整個美國文化是一種地震的形態:碎形圖樣的、空隙的文化,誕生於與『舊世界』的斷層」。

檔案B:「理論公路電影」。篇名:「星星的美國」。場景:洛杉磯高速公路。請鍵入:汽車。派拉蒙。名聲。印地安人。尖端現代人。Enter/「令人迷醉的超度現代主義」/忘形神迷的禁慾苦行/多重處理的鏡頭推移/互動式的多維空間/令人飄飄欲仙的/西方數位/健身公司/哩數無限/零頻道」。「而汽車本身,因其流動性及其自動排檔,已經以它們自身的形象創造出一種氛圍,一種讓你溫和嵌入其中的氛圍;你轉入其中,就彷彿轉入了一個電視頻道一般。」「電影在那裡?它就在你周遭的世界,在整個城市,有令人嘆止、連續不斷的電影和劇本的演出。到處都是電影,除了這裡(電影片廠)。」

檔案C:「注意:鏡子裡的物體可能比看起來還要靠近一些!注意:給布希亞給讀者的致勝勸言:絕不要對某人說:我想要你。要說:你讓我覺得很爽。這樣就把客體轉變成了主體。」「注意:他們即將在死亡谷處決某個假設現代哲學家!」「注意:當他說美國是最後一個原始社會的時候,他的意思並不是「原始」的原始,但也不是不原始;當他說女人只是一種表象的時候,他的意思可能是女人是一種誘惑,而誘惑跟真理是毫不相干的!」

這是一本抗拒分析的書。因為它自己已經把自己分析的分析,因為你的分析也總是證明了它早已完成了自己所有的分析。因此,我只想做一個終極的讀者,一個擁有人工記憶及道德義務的讀者,一個不假裝擁有認識論及書寫慾望的讀者,一個被在虛無的沙漠中成為祭獻物的讀者。我讀的書,書名是《美國》,它乃是分析現代世界所有可能變貌的理想材料。

 
書摘導讀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