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總序
前記
自序 1
自序 2
自序 3

歷史與現場

【類別最新出版】
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


三十歲以前的毛澤東(BC0041)

類別: 歷史‧傳記>歷史與現場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李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08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668頁
ISBN:957130903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總序前記自序 1自序 2自序 3



  自序 1

毛澤東早年的道路

本書的任務是從盡可能搜集到的資料,來敘述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建立前後在湖南的早期革命活動,及其早年讀書生活。但時間的跨度是從十七歲以前在韶山的歲月開始,直到1923年春前往上海黨中央工作為止,也即是三十歲以前,特別是二十歲到三十歲這關鍵的十年時間。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可說是青年時期,即從人的整個一生來說,一般還未進入成熟時期。可是青年毛澤東是比較早熟的,這同時代和環境有關,更同他本人的好學儲能和刻苦鍛鍊有關。毛澤東的一生,是從他不同凡響的青年時期開始的。現在我們就此作一個簡要的回顧:這個歷史巨人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他的成功和晚年錯誤也不是偶然的。

毛澤東的童年和少年即十七歲以前,是在他的家鄉湖南湘潭韶山農村中度過的。他家祖輩務農,父親是一個識字不多、精明能幹、亦農亦商的富農,只希望長子稍識文墨繼承家業。因此他自幼的身分是小學生兼小長工或小長工兼小學生。作田與讀書,他更好讀書,前後六年私墊,四書、《左傳》等能背誦如流。雖說這些經書枯燥難懂,其實自幼熟讀就近似電腦的軟件儲存,成年後自便於應用;何況經過六年師範,老師指點和自己鑽研,對之作了進一步的消化。這些孔夫子的書,顯然幫助了他後來的「古為今用」(這從五卷《毛澤東選集》中可以證實)。經書難懂,他最愛讀的是《三國》、《水滸》、《西遊》這些民間流傳的小說,熟記其中的人物故事,傾心於造反的下層英雄。同時《綱鑑易如錄》這類通俗歷史讀本,則逐漸培養了他「鑑古知今」的歷史嗜好。讀書認真,「小長工」的勞動也是認真的,犁、耙、栽、割,樣樣都在行,而且跟人爭勝,搶幹重活,十三歲就在田地裡當一個整勞力使喚。

這樣,自幼養成山區農家子弟本色: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畏艱難,就靠雙手。母親的慈祥和樂於助人,更影響兒子同情貧弱,兼愛眾生。同農民的這種天然關係,促使他一生了解農民,尊重農民,不失農民本色。好讀書不僅培養了記憶力,也提高了領悟力,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自幼善於思考。養成一種自解疑難的習慣。如在《三國》、《水滸》中,怎麼沒有農民當主人翁呢?納悶了兩年才想通:原來文官武將不必作田,是農民養活了統治他們的統治者。《盛世危言》這本書使他第一次接觸到西方的政冶、經濟和社會情況,以及「中體西用」的改良主張。於是開始憂慮國家的現狀和前途。以至三十年後,還能向斯諾講述這本書的大要。辛亥前夕因旱災引起的長沙飢民暴動,遭到官府鎮壓,這個事件也使他難忘於懷,決定了他的人生取向:站在受苦受難人民的一邊。

父親的專制和刻薄,墊師的體罰和不講理,使得這個從不願受約束的少年養成特別倔強而好自行其是的性格,在家中有過「忤逆不孝」的抗爭,在學墊有過「不服管教」的行為。由於以強抗頑,據理辯駁,他總得到勝利。看來,從勞動到說理,他都是從不服輸且好勝到底的。生活中的最大勝利,是拒絕了父親為他選擇的媳婦;人生道路上的最大勝利,是拒絕了父親為他選擇的職業——到縣城一家米店當學徒。經過親友的幫助(他們看重這個可造之才),他終於離家到湘鄉東山高等小學讀書。這可說是毛澤東一生的第一個轉折。1910年秋,十七歲時,離開了束縛身心的家庭和閉塞的上村,來到當年的一個新式學堂。

在這個學堂雖然只讀了半年,但初次打開了眼界,接觸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由此覺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尤其喜讀《新民叢報》,深受梁《新民說》的影響:「欲維新我國,當先維新我民」。這種必先「變化民質」的思想,同五四時期的「改造國民性」是一脈相通的。他還師法急切銳利、常帶感情的梁氏新文體,寫得一手好文章,獲得老師「氣宇非凡」的讚賞。但這個學堂仍不能滿足求知渴望,他急於想到省會長沙這個新天地去。1911年辛亥前夕,不滿十八歲的毛澤東來到長沙,由此決定了他一生的方向和道路。

同不能忘記廣東一樣,中國近代史不能忘記湖南這個地方。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都出在廣東,林則徐、洪秀全也同廣東有關。譚嗣同、唐才常、黃興和陳天華都出在湖南,從王船山到譚嗣同,「趨時而更新」,「因時而變法」,經世致用,棄舊創新,形成所謂「湘學」實學學風,影響至大。湖南還出了個曾國藩,「保衛名教,收拾洪楊」,傳教與事功集於一身,所謂「中興名臣,一代儒宗」。他也師承王船山,並刊刻傳播《船山遺書》。不論其人如何滿手鮮血,如何「忠誠的虛偽」,列在他名下的「湘學」,標榜「禹墨為本,周孔為用」,「貴誠蔑浮」,崇尚艱辛勤儉,影響也極大。兩種政治方向截然相反和「湘學」傳統錯綜複雜結為一體。當年不僅一般青年學子,即志士仁人也方向不辨、主次不分。從梁啟超、楊昌濟到陳獨秀、毛澤東都佩服過曾國藩。

這種歷史現象也說明,歷史人物的評價甚為複雜;反面中有正面,正面中有反面;非中有是,是中有非,其主次、輕重就看如何歷史地辯證地對待。上個世紀 70 年代以來,湖南就是這樣一個新舊鬥爭特別劇烈而複雜的地方。譚嗣同、梁啟超等辦時務學堂和南學會時,湖南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個省。唐才常自立軍失敗,時務學堂學生被殺害的達二百多人。清末留日學生和同盟會會員也數湖南人最多。黃興被稱為革命的實行家,他領導了黃花崗起義,這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武昌起義是以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陳作新)為依托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種當年被世人稱道的「湖南人精神」,有其深遠影響。

正是在黃花崗起義時節,毛澤東到了長沙。這個有志於學的鄉下青年,立即投入學生的火熱鬥爭之中,在學校發表政見,剪辮明志。武昌起義時,他就馬上投筆從戎,正式參軍當兵,過了半年軍營生活。這件事說明,革命形勢到來時,革命與求學兩事相較,前者對他是第一位的。他雖然還看不清辛亥革命實際失敗的原因(到辦《湘江評論》時說清楚了),卻覺得自己在軍營中已無事可做,於是轉而繼續求學。他是一個我行我素不受束縛的人,雖然寫得一手好文章這是舊社會頭等進身之階),很被學校當局欣賞,他還是從那呆板的課堂生活中退出來,跑到圖書館狼吞虎嚥了半年,讀自己愛讀之書。讀書是他一生最大嗜好。這時,嚴譯名著特別是《天演論》,以及其他西方書籍包括世界地圖,使他進一步打開了眼界,不僅思考中國的問題,也思考世界的問題。從這些書籍中他受到近代啟蒙教育,接受了進化論思想,認為必須以鬥爭、進化、自強、自立的觀點和態度,來觀察和對待萬事萬物包括個人;認為中國要救亡圖存,只有「早日變計」,「力今以勝古」。他自己回憶,「這是我學習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半年」。

1913年春,已經快二十歲了,由於經濟不能獨立,毛澤東只能違背心願進了供膳宿的湖南第一師範,在這個學校勉強自己讀了五年半,於1918年畢業。從1915年到1918年,正是世界和中國大動亂的年代,湖南長期成為南北軍閥拉鋸的戰場,課堂也是不平靜的。他利用這個學校,專心於自己喜好的社會科學(不好自然科學),從國學(經典古籍)、詩文、歷史、地理到哲學、倫理學。尤好哲學,中外古今或涉獵或專攻或全書抄錄。還天天讀報(這也是一生習慣),關注時事。總之,一心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和改造社會的道路。他以此為己任,努力將自己塑造好;從學識、思想、能力到身體,力求向上,時有變易;不動筆不看書,每天寫日記;生活極有規律:讀書問難,鍛鍊身體,都按計畫行事。他的思想隨著時代前進,處在新舊交替的急遽變化之中。他自己對這段生活作了這樣的評價:「我的政治思想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我也是在這裡獲得社會行動的初步經驗的。」

毛澤東幸運的是,在這個並不稱心的地方,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和很好的同學。老師學識淵博,道德高尚,教書育人並重;同學勤學苦練,思想進步,國家棟樑自許。他們都憂國憂民,懷有救亡革新、改造社會的志向。影響最大的倫理學教師楊昌濟,國外留學十年,博通古今,學貫中西,批判分析,自成體系,而且以身作則,盡力教導學生立志復興國家、改造社會,做一個光明磊落的有用人才。師生之間互相切磋,有如朋友和家人。蔡和森這樣的同窗好友,無不志同道合,好學深思,交換心得,不分彼此。他還不以周圍幾個知交為滿足,敢作超凡脫俗、標新立異之舉,刊登啟事,廣結校外同志。為砥礪品行,研究學術,集體互助,努力向上,在畢業之際,他們這一群時代精英,終於結成新民學會這樣的進步團體;成立時的二十一人中,除羅章龍外,都是受教於楊昌濟的一師學生。

在這個學校,毛澤東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施展他的學識和才具,抱負和膽略。例如,他的異乎尋常的寫作才能為老師讚賞,同學傳誦,還在《新青年》上發表極有思想見地的大塊文章;反對袁世凱稱帝時,他做了有效的宣傳鼓動;他主持學友會,鍛煉同學的自治能力,活躍課外生活;他創辦工人夜校,為失學的工人盡心服務;在南北軍閥混戰,一次長沙城短暫真空時,他領導「學生志願軍」巡邏護校,利用潰軍不知虛實,竟繳了一支北軍的槍械;為了解社會實情,他與好友以遊學方式,在暑假中不花一文錢,周遊洞庭湖五個縣;他的「野蠻其體魄」的身體鍛鍊,冷浴、冬泳、露宿等,多是常人所不敢為。這個為老師看重、同學敬佩的特殊學生,在一次全校學生「人物互選」中,德智體三個方面綜合票數最多,為全校第一。這件事最能說明青年毛澤東是一個何等品學兼優的學生。可以說,他的社會科學尤其文史知識水平,當年就在大學畢業生中也是佼佼者。

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不過說明學校教育和學生本人的成績。現在要說明的問題是,這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今後的征途同苦難的中國前途,竟如此密不可分,結成一體。了解他的學生時代生活之後,使人深深感到,這同他離開校門時兩個方面打下的基礎有關:一是,他自己的學識才具和思想水平,已經樹立的世界觀、人生觀,身體力行、知行結合的重現實精神,為他今後接受馬克思主義和從事艱難複雜的革命活動,創造了條件;二是,他不是單槍匹馬孤軍奮鬥,而是結合了一班志同道合的親密朋友,組織成一個戰鬥的團體,集體行動,共同作戰,終於在湖南這個地方(也在法國勤工儉學運動中)為建立中國共產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毛澤東在學校時還沒有機會接觸唯物主義,只能從古今中外各種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哲學中,加以分析批判和選擇,同時在《新青年》倡導的民主、科學和個性解放的思潮影響下,樹立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思想主人之心,道德範人之行」。他強調一個人要確立信仰和志向,首先要研究哲學和倫理學,這樣才能抓住宇宙和人生的大本大源。他的改造國家和社會的志向,是同改造哲學和倫理學的思想聯結在一起的。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在「實現自我」;極力主張「身心並完」,「發達自己身體及精神之能力至於最高」;十分強調個人主觀意志的能動作用,即「個人精神主義」;追求「獨立所有」的道德完美境界,用自己的理想,喚醒國人,來改造這個舊世界。總之,具有救國救民「舍我其誰」這樣一種英雄氣概。他這種探究大本大源的另一思想特徵,就是認為運動、抗爭為宇宙人生的普遍規律。他從體育之研究,人皆樂「動」,而得出「天地蓋惟有動而已」這一理論觀點,認為「動」是天地身心的本性。他對一切差異、對立、衝突、動亂,不僅持完全肯定的態度,而且持讚賞喜愛的態度;宇宙間水力、風力因遇地勢之抵阻,而益增其奔猛、怒號;戰國、劉項、漢武匈奴、三國競爭之時,「事態百變,人才輩出」。他的結論是:「安逸寧靜之境不能長處,非人生之所堪;而變化倏忽乃人生之所喜也。」在日記中寫的,「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也並非單純從身體鍛鍊得來的偶感,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本源思想,並且是一貫身體力行,也為後來歷史證明的他的人格個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