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大未來
未來的衝擊
第三波
未來對話錄
再造新文明
未來的衝擊
第三波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新企業報告(BE0104)
The Adaptive Corporation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艾文.托佛勒
       Alvin Toffler
譯者:潘祖銘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07月15日
定價:170 元
售價:13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57頁
ISBN:957131229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3

身材魁梧的伯茲主動走過來和我握手寒暄,他充滿笑容地告訴我一個十分意外的消息,我那本地下刊物終於化暗為明了,只稍加以小幅修正就可以付印裝訂了,然後要分發給每一位幹部,做為考慮公司未來計畫的藍圖。在書修正本上還有以下之註明:

「報告書不可等閒視之,它提供我們如何面對未來問題的具體答案。」

我之所以引用這句話並不是想誇耀自已有預知未來的能力,而是從這個實例中,各位可以很容易了解適應未來的企業是個什麼樣的情形。

一位顧問所寫的報告是從正面去否定經營者的傳統思想和經營法,而公司居然將它付印成書,並發給管理幹部,要求確實研究這份報告。

修正版的序裏有這樣一段文字:

「贊成書內之意見與否,各隨己意,最重要的是要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時代的變化,體認有計畫的採取行動的重要性。如果由於對托佛勒報告中的某一部分極為反感,就全盤予以否定,這樣以偏概全去做,當然很容易就把這本書打發了,但是在隨意拋棄的部分中,就有未達到上述勸告的目的,……檢討托佛勒為得到結論所經歷的過程,對於準備適應未來的AT&T經營而言,可以說是極具意義的。本書並非是手拿試金石的煉金術師的產品,而是一個以覺醒運動為信仰的托佛勒,在調查過本公司的狀況之後,對AT&T的構想方式提供偉大的貢獻。」

雖然從我提出報告到現在,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時間,但是,有什麼其他公司肯將這種違背公司基本構想的文件發給幹部閱讀呢?如果AT&T或最近從解體中誕生的AT&T子公司,乃至於第三代公司還能生存,至少有一部分是他們在重新編組之前,就感受到需要對企業的基本使命給予重新評估。

AT&T解體的重要因素

即使是畫蛇添足還是必須在這裡做一補充說明:使AT&T能完成歷史性解體的主要因素之中,我不敢說是因為我所提示的企業戰略方針發生了作用。不僅僅是像AT&T這樣的大企業,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只靠一篇報告而改變政策,如果認為公司的改組是自己建議的結果,這樣的企業經營顧問必然是一個極其自滿的人。

大企業公司為謀求改革,必定要先滿足某些前提:第一是強大的外界壓力。第二是內部對現有組織的強烈不滿。第三是必須要有藍圖或先例可循,要有具體性的構想。

這三個條件的比重不一定是相同,而且也非完全充分條件,但是卻是必要條件。我所了解的AT&T是這三種情形都存在的。

例如:外界壓力是以各種形態出現。比方競爭的激烈化、政府的限制或介入、消費者或從業員的要求、顧客或股東的不滿、原料來源缺乏、課稅制度的改變、利息或匯率的變動,以及其他各種外界壓力。這些因素累積成強大的壓力,企業因而不容易達到自己所畫定的使命。

而來自內部的壓力也以各種形態出現,經營者為了掌握新機會時代,或在應付外界壓力時,延誤時機或犯錯、公司內部管理造成的緊張情緒累積、為接任位子而鬥爭,以及某些與外界沒有太大關係的糾葛、新任總裁與卸任總裁的經營方式相去太遠、新領導者企圖在重要職位上安排親信……等原因都會引起企業組織的重新編組。

純粹由於內部壓力而重新編組的情形並不多,使公司大變動的原因必定是內在和外在兩大因素所匯聚的強大潮流,同時公司內也有強烈的反對勢力。所謂的反對勢力,從政治性意義來看,可能是愛之深責之切,為公司能進步而反對,也可能反對者自己並沒有反對意識。或是對公司的方針及機構感到不滿的管理者,因公司或對外在壓力不能做出迅速的應變而不滿的管理者……或許都是這一類的反對。

可是,即使是內在與外在的壓力重疊,而且有健全的反對勢力,如果公司經營者沒有具體的構想和戰略,以及能取代舊企業使命的新提案,就不可能發生基本性的改革。

如果取代現在機構的構想欠缺具體形象,通常是抵抗改革的勢力會獲勝。但是,即使是計畫或形象受到排擠,也絕不會因此而結束,構想一旦提出,就必須造成特定的問題核心,集體對改革的支持者,完成加速適應未來的任務。

如果光就外在來看,可以單純地視為AT&T因「政府命令」的關係而解體,不錯,是法院、FCC(聯邦通信委員會)、聯邦議會等政府機構強制AT&T解體,可是如果把政府的介入視為唯一使AT&T重新改組的原因,則遺漏了更深刻的因素。真正的態度是考慮上述機構為何要介入AT&T的改組,其原因究竟何在?

關於是何種原因使AT&T改組,如今已經是不可能解釋清楚了,而AT&T內部的人所持的意見可能也一樣。不管分析的結果如何,有一件可以確定的事實是:1960年代發生的科技大革新(其中大多數是AT&T本身所研究出來的),使得美國的產業和社會開始改變。

曾經是稀奇機械的電腦,如今成為全體經濟上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們對機械的溝通產生貪婪的需求,於是人造衛星開發遠距離通信的可能,社區內的閉路電視,彼此以導線連接,社會整體趨於複雜,與昔日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人與人直接通信已經不能滿足彼此需求,而提升到人向機械,再由機械去傳遞訊息給其他的人。

依據AT&T傳統性的想法,是以提供一切國家所需要的通信為公司的使命,但是,如今這種需求已經爆炸性的增加,不僅如此,而且由於通信手段多樣化的結果,即使是AT&T這樣的企業,要以一個公司來滿足這樣大的需求,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是AT&T使出全力去奔走(由於AT&T壟斷市場缺乏競爭,曾招致腳步遲滯的批評),也不敷需要了。

這種需要的出現並不僅限於個人訂戶,渴望迅速電腦化的企業也迅速的增加,在商業社會中獲得發言權的電腦產業也迅速增加需要。而且,隨著新技術的開發,明知有風險而又冒險加入的投機事業也日益增加,因此,無數起步迅捷、變化快速的小企業紛紛誕生,這些小企業要求加入新領域的結果,使得AT&T原本理所當然保有的權力受到檢討和限制。新團體雖然還沒有定型,卻已開始有政治性的發言權,他們迫使政府對AT&T施加壓力。

最初AT&T對這些經濟性、政治性的壓力,抱持和過去一樣的態度,就是全然予以拒絕。當反AT&T勢力逐漸團結,藉著向議會活動發起攻勢時,AT&T則以技術、經濟、法律、政治……盡一切手段給予還擊,這種情形恰如全面戰爭一般。但是,事實上在AT&T首腦人物之間也有分裂,當然這種分裂絕不代表內部糾紛。我所見到的管理階層每一個人都在為公司而考慮,並以AT&T的實績為榮,對外界之攻擊勇敢迎戰。可是還有很多人對公司是否能夠克服狂風暴雨般求變化的波濤,抱著懷疑的態度。另外,認為AT&T能夠克服一切的人,被批評為「AT&T不可侵犯主義」,這種人也不在少數。

前面也曾約略提到,在政府極力消滅獨占企業的1949年,AT&T被強制要求分割西部電子公司,到1956年,由於政府同意不必分割西部電子公司,但提出的條件是要AT&T將最新的技術專利授權給其他公司(以現在的眼光看是極荒謬的好條件),同時簽訂合約,合約內容規定AT&T不得向政府所規定的業務以外尋求發展。

從1960年代末期到 70 年代初,才覺察到和政府訂立這種協商,對AT&T是極不利的。在科技或通信市場發生革命,而AT&T的首腦人物也開始發出呼聲,呼籲因1956年的合約而不能加入尖端科技的廣大領域的不合理,也就是說,如果把當年那份合約當做寶貝般遵守奉行不渝,無異是否定公司的未來前程。

於是有人提出重新檢討AT&T所一直堅持的使命「無遠弗屆的服務」,這等於是要檢討AT&T最基本的存在原理。

當我在AT&T擔任顧問時,自然對這些事無所知,可是現在回想起來,AT&T的成員中有先見之明的人正開始提出基本性的疑問,而經營者最高階層也容忍這些異端份子,並提出預算來進行研究,我所作的報告是其中之一。在公司內部必然也曾提過改革方案,只是程度上不像我的報告書那麼徹底,而這些提案合而為一,能夠幫助經營者重新檢討AT&T的企業使命和未來。

我的假設

以上是本書之寫作背景。經過十多年的時間,要在本書中介紹我當年那份報告,其中某些部分我有改寫的慾望,但我努力抑制這個慾望。因為,如果說本書在今日仍稍具意義,就必須以報告書的原來面目出現。我的報告書可以說是一份X光片,在十二年前我診斷AT&T的疑難雜症時,對當時情況所做的判斷,此刻我不加絲毫更改,直接面對讀者,提供各位做參考。

依上述之看法,我故意使報告書之部分維持原狀,但在各章前面增加了一些短的註釋,有些是以今日之立場對當時的不明所以做自我嘲笑,這兩者之間有明確的區別,很容易分辨出那個部分是1972年寫的,那個部分是1984年增添的。註釋部分為新東西,報告部分則為舊產品,並保持當年我向AT&T提出的報告原文。

最後要說的是,我曾幾次以「經營者之假設」為問題,所以也要提到我本人對企業改革與未來之假設,如此才算公平吧!

第一,我認為企業的結構必須適應其外在環境,而且不能是一元性的環境。似乎有很多企業經營者、經濟學家、未來計畫專家等,對企業的環境抱有極狹窄的經濟性視野。我將更廣大的政治、社會、文化及其他受到忽視的無數因素列入考慮。AT&T是受政府管制的獨占企業體,當然須充分考慮其政治性因素,但是在社會性、文化性的因素上,AT&T顯然有所不足。研究企業戰略的人,必須要開拓更廣闊的視野。

第二,這二十年來,環繞企業的環境業已從根底發生變化,所以,過去的環境應對術,在今日已經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企業領導階層及研究戰略者的任務,是要發現結構中的古老部分,而在它妨礙到企業活動之前加以剔除。

第三,對企業曾經適用的基本概念必須重新檢討。企業之所以能夠生存,不僅是有使其成功的組織,同時經營者都有共同的概念,因此,如果這共同概念是錯誤的,將會引導企業走入錯誤的方向。請讀者千萬注意,現在對產品或業務的標準化、營業規模的經濟性、縱向的組織、從業員對公司的愛心、大量生產及大量流通的方式、消費者動向,以及階層化等基本性的問題已經有了改變。

第四,不管巨大或微小,我絕不存在「一個趨勢」的想法。以現在這種機動時代,根據潮流的直線性認識而定的戰略往往會失敗。所謂的潮流,等到發現時,往往不是早已錯過時機,就是已經逆轉,或是與完全不同品質者合流。再者,僅從經濟或人口動態的一面來看潮流,則發生錯誤的危險必然倍增。在擬定戰略時需要的不是找出「一個潮流」,而是在看清經濟性力量的同時,也要了解技術性、社會性、政治性,甚至於文化性的力量,再找出這個力量互相牽連的多元性模式。

任何作者都無法將自己的假設完全列舉出來。因為我們都生存在根據無數假設構成無數推論的空間裏。從我上述所舉的四個範圍,必能了解我寫本書的態度。先說明這件事,我想書評家就容易下筆批評了。

如果我下面所列的假設是正確的,那麼本書所提出的構想不僅適於AT&T,同時,對任何大企業均能提示如何迴避迫近之危機的方法。

激動的時代能教給人們非常明確的事實,若企業對自己的基本性前提不加以嚴格檢討,不準備以最快的速度拋棄古舊的前提,不久就會像那滅絕的恐龍,只好等著被送進博物館裏當裝飾品了。

關於「超工業主義」

所謂預測未來,並不是像人們所想的是一種單純的作業。以後我會反覆使用「超工業主義」(Super-Industrialism)這個名詞,請您把它解釋為現在正興起的高科技社會,這是我個人的造辭,在1970年寫《未來的衝擊》時第一次使用,本書核心的報告書《社會動態學與AT&T》中也使用到。

但是我仍然擔心讀者之中有人誤會這個名詞的意義,誤以為超工業社會就是以前的大眾工業社會加強而形成的,甚至有很多人會聯想到煙囪的大工廠,如此和我的意圖就完全不同了。

從歷史性的視野中看現在的大變動,我把一千年前的農業革命命名為「第一波」,而在全世界豎立起煙囪的工業革命命名為「第二波」。今日廣泛且激烈的變化,自然是屬於「第三波」。這些無非是從新的高科技、情報以及經濟目標的態勢中盪漾出來的波。

以下各章我所引用的均照十二年前的報告原文,因此仍舊沿用「超工業主義」的名詞,在學問上雖然與「第三波」之間有少許不同的意味,但是,只要過去看過我的著作的讀者,都知道把兩者作同樣意義去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