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言
前言
書摘

作 者 作 品

大未來
未來的衝擊
第三波
未來對話錄
新企業報告
未來的衝擊
第三波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再造新文明(BE0105)
Creating A New Civilization : The Politics of the Third Wave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艾文.托佛勒
       Alvin & Hedi Toffler
譯者:白裕承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7年03月01日
定價:120 元
售價:9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12頁
ISBN:957132251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言前言書摘



  書摘

第一章:大爭戰

一個新文明正在我們生活中興起,但到處都有盲目的人想加以打壓。新文明將為我們帶來新的家庭型態,改變工作、談情說愛及生活的方式,帶來新的經濟、新的政治鬥爭,而人們看事情的態度更將因而扭轉。

人類面臨著一次量子躍進,面臨著歷來最徹底的社會翻轉及創造力的重整。我們雖未清楚意識到,但所進行的是從根建立起一個偉大新文明的工作,這就是第三波的意義。

過去人類經歷了兩波重大的轉變,每一次都使得之前的文化或文明為之傾覆或衰頹,代之以早前人們無法想像的生活方式。農業革命的第一波轉變,花了數千年時間才得以完成。工業文明興起的第二波,只用了三百年的時間。如今歷史的進程更加神速,第三波要橫掃歷史而粲然大備,很可能只需數十年時間。因此我們這些在此爆炸性時刻共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將會在有生之年就感受到第三波的巨大衝擊。

第三波所帶來的嶄新生活方式,建立在一些基礎之上,包括多樣化的可再生能量來源、讓多數工廠裝配線變得過時的新生產方式、新型態的非核心家庭或可稱為「電子別墅」(electronic cottage)的新興建制,以及大幅改觀的未來學校及企業型態。新興文明為我們訂出新的行為準則,帶領我們超越規格化、共時化及中央統制的侷限,超越能源、金錢及權力集中的境況。

新文明有其截然分明的世界觀,有其處理時間、空間、邏輯與因果律的獨特方式。還有,就是其對未來政治學的獨特原則綱領。

革命的前提

今日世界的大眾,可說抱持著兩種涇渭分明的未來觀。多數人如果會去想到未來,總覺得他們所熟知的世界將永遠延續下去,他們難以想像自己去過一種真正不同的生活,更別說另一個嶄新的文明。當然,他們也看到事情在變,但以為今日世界的改變會與他們擦身而過,向來熟悉的經濟體系與政治結構不會受到動搖。他們自信的以為,未來將會是現在的延續。

近來的一些發展,已經使得這種自信自滿的未來觀大受動搖,大眾對未來的展望變得愈來愈悲觀。許多人日復一日讀到的都是壞消息、看到的都是災難片,而一些知名智庫機構所描繪的夢魘般景象,似乎理所當然認定今日社會已經無路可走,因為根本沒有未來可言。在他們看來,末日戰場已經迫在眉睫,地球正江河日下奔向臨終前的劇變時刻。

我們的論點是根據我們所稱的「革命的前提」所提出。這個前提的假設是,儘管未來數十年間很可能會充滿變動、騷攘乃至暴亂蜂起,但並不致走上完全自毀之途;我們如今遭逢的大變動,並非毫無秩序的天下大亂,而有其清楚的脈絡可循。革命前提更進一步假設,這些變動具有累積的效果,日積月累下來將造成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娛樂及思考方式的重大轉型,我們可以擁有一個清明理智而令人憧憬的未來。簡單的說,以下所要提出的是基於一個前提,亦即當今世界正發生著一場全球革命,這是一次量子跳躍。

換成另一種說法,從這個假設可以得出,我們是舊文明的最後一代、新文明的第一代,而個人切身的困惑、苦痛與迷失,乃是直接導因於我們自身及政治組織的內在衝突,這是垂死的第二波文明及新興的第三波文明之問的衝突,後者來勢洶洶要將前者取而代之。

當我們終於了解這一點,許多看似毫無道理的事件,一下就壑然開朗,變動的一些大略模式開始清楚浮現,而救亡圖存的行動也再度成為可能。一言以蔽之,革命的前提讓我們的理性與意志得以脫困而出。

後浪推前浪

有一種新而有力的研究方向,或可稱之為社會「波鋒」分析,也就是將歷史視為接連不斷的變動浪潮,並探索每波浪潮的波鋒把世界帶向何方。歷史的連續性雖然重要,但這種分析所著重的是其不連續性,是其革新與突破之所在。它在重大變動產生時即加以界定其模式,好讓我們能影響左右之。

此一分析最初的簡單理念,是農業的興起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個轉捩點,而工業革命則是第二次重大的突破,這兩者並不被視為是個別單一的事件,而是以一定速度發展的變化浪潮。

在第一波轉變之前,人類多是呈小群的移居部落分布,以採集、漁獵或放牧維生。到大約一萬年前,農業革命開始緩慢地在地球上展開,村莊、聚落、農地及新的生活方式漸次成形。

第一波轉變到 17 世紀後期仍餘勢未盡,但工業革命已在歐洲破繭而出,為地球帶來第二波的重大轉變。這個新的過程,在各國及各洲間的傳播要快速得多,這也就是說兩波截然不同的轉變過程同時在席捲著地球,但兩者的速度並不相同。

如今第一波已經差不多平息,舉例而言,只剩南美洲或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一些小型前農耕部族,尚未受到農業的洗禮。這第一波的巨浪基本上已經勢竭力盡。

在此同時,第二波在短短幾百年間,讓歐洲、北美等地區的生活出現革命性變化,而這一波還在繼續擴張,許多到目前為止仍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爭先恐後在建造鋼鐵廠、汽車廠、紡織廠、鐵路及食品工廠。工業化的腳步仍未停歇,第二波的勁道還沒全然耗盡。

但在此一過程持續的同時,另一個更為重大的過程已經翩然展開。工業化的浪潮在二次大戰後數十年間達到巔峰,在此同時第三波在多數人仍懵然不知的情況下,開始席捲世界,所至之處都為之改變。

這也就是說,許多國家正經歷著兩波甚至三波截然不同的變化浪潮同時衝擊,各波以不同的速率在進行,背後各挾帶著不等程度的力道。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把第一波時期的肇始訂在西元前約八千年,其後主宰著地球,直至西元1650年至1750年前後,第一波才開始失去動力,而第二波則加速前進。第二波造就的工業文明繼之主宰了地球,直到同樣的盛極而衰,而這歷史的轉捩點,在美國約是在1955年後的十年間抵達,白領及服務業勞工的人數,在這十年間首次超越了藍領勞工的人數。同樣在這十年間,電腦、噴射機商務旅行、避孕藥等造成深遠影響的創新之舉,開始為人廣泛運用,而也就是在這十年間,第三波開始在美國蓄勢待發。自此而後,第三波陸續襲至其他工業國家,到今天所有的高科技國度,都在第三波與第二波過時僵化的經濟與社會建制的驚濤駭浪衝撞中,感受到痛楚。

丁解到這一點,才能明白我們所看到的種種政治及社會衝突,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未來的浪潮

任何一個社會為某一波的變化浪潮主宰時,未來發展的模式可說並不難窺知,作家、藝術家、記者等人士都能夠覺察到「未來的浪潮」。也就因此在 19 世紀歐洲,許多思想家、工商業領袖、政治家乃至平民大眾,對未來都有著明確而大致無誤的認知。他們感覺到,工業化終將凌駕於前機械化的農業之上,取得歷史進程的勝利,他們更清楚預見到第二波所將帶來的許多變革,像是更強有力的科技、更大的城市、更快的交通運輸、教育普及等。

這種目光遠見有著直接的政治效應。各政黨及政治運動,對未來得以形成鼎足而立的抗衡態勢。前工業化的農業勢力,以後衛行動來對抗漫天席地而來的工業文明,對抗「大企業」、「工會頭頭」、「罪惡淵藪的城市」。勞方及資方競相爭奪新興工業社會的主要槓桿機制。少數種族或族裔在工業世界的地位獲得改善,以之而開始界定自身權益,要求就業機會、體制地位、都市居所、更高工資及普及化的公眾教育。

對於工業化未來的展望,在人們心理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們對工業化未來的共同期待,提供了選擇的機會,讓個人不僅清楚自身現在的處境,並能展望未來所可能達到的成就。即使是在激烈的社會變動中,這都能提供相常程度的穩定性與自我認同感。

相對而言,當一個社會受到兩、三股變動巨浪的衝擊,但還看不出哪一股取得優勢時,未來的圖像就變得四分五裂,而眼前升起的種種變動與衝突,也很難去弄清其意義。波鋒與波鋒的衝激,造成怒海波濤洶湧、渦流險惡,潛伏其下的更深、更重要的歷史潮流也就隱而不顯。

在美國等國家,第二波及第三波的互相衝擊,造成了社會緊張、衝突紛起,新的政治潮流也應運而生,舊有的階級、種族、性別或黨派劃分不再適用。傳統的政治學語彙受此衝擊而七零八落,進步與反動、盟友與敵人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難辨。過去的兩極劃分及敵我陣營都被打破。

政治態勢的看似紊亂無所依歸,反映在小我人格的崩壞上。心理治療師和宗教上師門庭若市,人們在各式各樣、各說各話的心理療法中茫然徬徨,不知何去何從。他們不是流於盲目的宗教崇拜,就是陷於病態的冷漠退縮中,認為現實荒謬、瘋狂而了無意義。生命從一個較為宏觀的角度來看,也許真的是無甚意義可言,但這並不是說當今所發生的事全無規律可循。事實上,一旦我們學會如何區分第三波和退潮中的第二波之間的不同,很快就可以看出其中隱而不彰但有跡可循的規律性。

這幾波變動浪潮所激起的亂流,反映在我們的工作、家庭生活、兩性態度及道德觀念上,也展現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及投票行為上。因為不管我們自不自覺,生活在富庶國家的人,在個人生活及政治活動上,不是一心只想維護垂死的第二波文明,就是致力想要建構截然不同的第三波的明天,再不然就是茫然不知所措的將兩者混為一談,結果是非驢非馬。

第二波和第三波陣營的衝突,事實上乃是貫穿今日社會最主要的政治變局。我們接下來就會知道,基本的政治問題不是誰掌握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時日,而是即將取而代之的新興文明,將由誰來形塑。一邊是工業化過去的擁護者,另一邊則是千千萬萬愈來愈多的人,他們發現世界所面臨的一些最迫切問題,已經無法在工業秩序的架構下獲得解決。這場衝突就是明日世界的「大爭戰」。

第二波既得利益階層和第三波人士之間的衝突,就像股電流一樣,穿透每個國家的政治生命。即使是在非工業化國家,舊有的各條戰線,也因第三波的到來而被迫重劃。農業(經常也就是封建)勢力對抗工業化(資本主義或是社會主義)菁英的舊有衝突,在工業文明步向沒落的前提下,有了不同的意義。在第三波翩然而至的情況下,快速走向工業化真能擺脫新殖民主義及貧窮嗎?或者其實將會讓人長期仰仗外力、永無翻身之時?

只有在這樣的廣角大背景下,我們才能如道一些世界大事是怎麼回事,找出事情的先後輕重來,並擬訂明智的策略以因應變局。一旦我們了解到,那些想要維護工業文明的人,正和那些想要取代它的人進行著一些惡鬥,我們就握有了改變此一情況的利器。

只是要使用此一利器,我們得要能清楚分辨出,哪些變化只是舊有工業文明的延伸,哪些是在迎接新文明的到來。簡言之,我們必須對新舊雙方都有所了解,了解我們大多數人所誕生其中的第二波工業體系,以及我們及子孫所將生活其中的第三波文明。

 
序言前言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