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譯 者 作 品

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第一部貢布雷
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第二部、第三部
羅丹:激情的形體思想家
華格納:世界終極的歌劇
追憶逝水年華[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二部 地方與地名:地方
追憶逝水年華[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一部 在斯萬夫人身旁

發現之旅

【類別最新出版】
哥雅:既華美浪漫又殘酷寫實
達利:超現實主義狂想天才
發現之旅藝術大師 (11冊) :馬內+竇加+華格納+夏卡爾+哥雅+達利+米羅+高更+柯比意+莫內+林布蘭
聖修伯里:永遠的小王子
凡爾納:追求進步的夢想家


貝多芬(XB0007)──完成生命的意志
Beethoven, La Force De L'absolu

類別: 百科‧圖鑑>發現之旅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Philippe Autexier
       Philippe Autexier
譯者:周克希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03月10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148頁
ISBN:9571309818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書摘

18世紀時,波恩(Bonn)人口已逾一萬。這座優雅的德國小城,設計藍圖出自居維利埃(Francois de Cuvillies)和諾伊曼(Balthazar Neumann)兩位巨匠之手。整座城市的風貌充滿了法蘭西式情調,隨處可見綠草如茵的花園。波恩寧靜而安詳地矗立在萊茵河畔,孕育著一代樂聖貝多芬:波恩建築的古典風致,銘刻在他的心間;小城和諧有序的旋律,迴盪在他的腦際。

第一章 前程似錦

1268年,科隆市民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限選侯(electeur)和大主教在三天之內離開科隆。宮廷被迫遷至鄰近的小城波恩。波恩自此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日耳曼選侯區的首府,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這座小城,很快就成了廷臣官吏、庶務人等,以及商賈小販雲集的地方。

.小城宮廷

藝術生活和文化背景是息息相關,互為影響的。歌劇常被用來款待貴賓或歡慶嘉年華會;在嘉年華會結束後為期46天的封齋期裡,多半是清唱劇派用場;大合唱則適用於一切場合。器樂作品能為庶民百姓的生活添加情趣,也能為宮廷中的音樂會增彩添色。由於是神聖羅馬帝國最大選侯區的首府,被恩的大主教權力很大,甚至對遠在今日德國北部的明登(Minden)、奧斯納布呂克(Osnabruck)、屬於今日荷蘭的馬得勒支(Utrecht),及今日比利時的列日(Liege)等城市,擁有司法裁判權。因此,藝術活動熱絡,又是政治中心的波恩,成了藝術家心嚮往之的去處。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12-1773)──樂聖貝多芬的祖父──就是在1732年來到波恩的。他先是在宮廷樂隊的合唱隊裡當一名歌手;第一年是試用期,不拿薪俸。但一年過後他得到了想望已久的穩定職位,薪俸有400弗羅林(florin)。

18世紀仍盛行子承父業。於是,老路德維希也為兒子約翰(Johann,1740-1792)選定吃音樂飯這條路。約翰拉小提琴、唱歌都頗有才能,還彈得一手出色的大鍵琴,這些都是謀求唱詩班指揮(一座王府或一座教堂的樂隊指揮)職位的必備條件。從1761年起,波恩的這個職位先是由老路德維希擔任,三年以後才由約翰接替,但薪俸只有100弗羅林:因為此時親王已經無法像30年前那樣出手闊綽了。約翰只好到大戶人家教授聲樂和提琴課,多掙些錢。1767年,他結了婚,新婚妻子瑪麗亞.瑪格達萊娜.克韋里希(Maria Magdalena Keverich),是位年輕寡婦,來自今日德國西部的特里爾城(Trier)。

.1770年12月17日,小貝多芬在波恩聖雷米教堂受洗

小貝多芬究竟是在12月17日這一天,還是在前一天出生的,現在已無從稽考。祖父把自己的名字給了他,而且做了他的教父。從他蹣跚學步之時起,祖父就愛牽著他到街上,或是到親王府邸的花園裡去散步。孩子三歲生日時,祖父去世了。對祖父的回憶,伴隨著母親傷感的敘述,很快就給老路德維希的形象敷上一層傳奇色彩,使老人在小貝多芬心目中,成了一種幸福的象徵。

小貝多芬五歲時,顯示出在音樂方面的才華。約翰.范.貝多芬的指揮職務剛剛被頂替,心中很不是滋味。加上眼看十多年來,萊奧波爾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 領著兒子沃夫岡.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在歐洲巡迥演出大獲成功,不由得也動了心,決定親自訓練自己的兒子,以期有朝一日也能那麼風光。然而小貝多芬似乎對父親硬性規定的功課很反感,他寧願獨自一人在鋼琴上即興彈奏──父親卻是禁止他這樣做的。小貝多芬七歲進普通小學就讀,隨後即轉入教會小學,以便日後升入中學。但他在音樂上的長進,遠比學業出色。1778年3月26日,父親為他在科隆開了一場音樂會,同台演出的還有父親一位學聲樂的女學生。

.首演成功,音樂教育再加強

小貝多芬的首次音樂會獲得成功後,親王才知道,自己宮廷裡居然有這樣一位神童。於是親王決定延請名師,為小貝多芬授課。宮廷管風琴師亨利希.范.登.埃登(Heinrich van den Eeden)教授管鍵琴,由托比亞斯.弗里德里希.普法伊弗(Tobias Friedrich Pfeiffer)輔導;弗朗茨.格奧爾格.羅凡蒂尼(Franz Georg Rovantini)是貝多芬母親那一房的親戚,他教貝多芬拉小提琴。這孩子在教堂裡初次領略到管風琴的魅力,他駐足祭壇腳下良久,流連忘返。據貝多芬的同時代人說,事隔不久,在望雷米教堂的清晨彌撒儀式上,居然就看見小貝多芬在望殿上彈奏管風琴了。這段期間,波恩的生活很平靜。每年總是有兩三個節慶,戲劇舞台上也相當熱鬧,經常有巡迥劇團來波恩演出。在1781年的一張海報上,我們可以看到所上演的劇目,乃是富有東方情調的《費爾特海姆爵爺》。歌劇的總譜,是由樂隊指揮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勃.奈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寫的。這位音樂家當時已頗有名氣。

宮廷對奈弗備加青睞。其時,適逢兼任小貝多芬老師的管風琴師范.登.埃登去世,於是便由奈弗頂管風琴師的缺,同時,他也負起了培養小貝多芬的全責。

對小貝多芬而言,舊式的學院派教學就此告終了。因為,奈弗深受啟蒙運動思想薰陶,思想敏捷,興趣廣泛,從文學到政治,從音樂到社團,他都有興趣,甚至還在波恩創辦了理性主義社團「巴伐利亞光明社」。奈弗給予年幼的貝多芬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教育,這對貝多芬日後的音樂創作自然是大有影響。

奈弗的教法,近似20年前萊奧波爾德.莫札特教兒子的辦法,他們都讓學生沉浸於音樂大師的作品中。奈弗讓學生學習當道的維也納﹒樂派,及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的傑作。另外,由於奈弗出生在德國北部,出於惺惺相惜的心情,他也選了同是北德人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及其子卡爾.菲利普.艾曼努爾.巴哈(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的作品,做為一部分教材。投到奈弗門下不多久,貝多芬就由老師引薦,進入了宮廷音樂圈。從1782年起,年輕的貝多芬在宮廷樂隊任大鍵琴師。在18世紀,這是個相當重要的職位,可說是整個樂隊的核心和靈魂。擔任大鍵琴師的經歷,豐富了貝多芬的體驗,加深了他對音樂之和諧性的認識。

.初試作曲

小貝多芬在音樂學習上進步神速,不久就開始學習作曲了。1782年底,他譜寫了九首《德雷斯勒進行曲主題變奏》。1783年10月,博斯勒(Bossler)的斯皮爾(Spire)出版社,刊印了貝多芬的《奏鳴曲三首》。在這三首題獻給親王的奏鳴曲中,貝多芬 日後一些作品的主題已可見端倪。

然而,這些才華初露的作品,不出迴旋曲和變奏曲的範圍,而且從中可以看出,年輕的貝多芬深受當代音樂大師的影響。其中影響最為明顯的,要數他接觸過作品的那些大師,如今日音樂史上稱為「音樂之父」的巴哈,有「交響樂之父」稱號的海頓,及當時在巴黎頗為走紅的施特克爾神父(abbe Sterkel),此外當然還有奈弗。

貝多芬成為作曲家之日,正是啟蒙運動思想在波恩政治人士及知識分子階層中廣為傳播之時。接受貝多芬題獻三首奏鳴曲的那位親王,即當任的選侯,於1784年去世。繼任選候的,是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弗朗索瓦(Maximilien-Francois)。這位大公是當年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ph Ⅱ,1741-1790)最小的弟弟,平素酷愛音樂,在維也納時與莫札特過從甚密。馬克西米利安效法約瑟夫二世在維也納的教育改革,也將前任治下創辦的專科學校擴建為大學,並增設多門學科及課程。啟蒙運動的信徒們,眼看時機成熟,紛紛從半地下活動的狀態,轉變成公開活動。奈弗結束了「巴伐利亞光明社」,改組成讀書會,同公眾開放,傳播啟蒙運動思想和近代文學作品。貝多芬的好些個朋友,都是經常出入這個讀書會的活躍分子。

.在波恩宮廷初受薪俸

馬克西米利安另外還學他兄長約瑟夫的做法,也在自己的波恩宮廷直接干預文化藝術事務。他從1784年6月起,要求宮廷樂團直接向他本人匯報情況。在樂團的作品匯報中,約翰.范.貝多芬被認為資質平庸,演唱水平每下愈況,而且平時表現也屬平平。他的兒子路德維希則因才能出眾,在管風琴師長期告假期間,頂替他的職務。於是選侯決定,每月在約翰的俸金中削減15弗羅林,卻一年給貝多芬150弗羅林。

小路德維希的音樂生涯蒸蒸日上;他父親卻愈來愈不像話,貪杯酗酒,收的那些學生一個接一個不告而別。家庭的開銷愈來愈難以為繼。小路德維希為了逃避家裡令人窒息的氣氛,便常常在朋友家過夜。,最常去住的,是韋格勒(Wegeler)和布羅伊寧(Breuning)兩家。這兩家人後來都成了貝多芬終生不渝的好朋友。

馬克西米利安.弗朗索瓦為了更加提高宮廷的音樂水準,於是派貝多芬前往維也納,親"聆莫札特的教誨。當時的維也納,在貝多芬心目中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貝多芬在1787年4月抵達帝國京城,但不到兩星期,波恩就傳來了母親病危的消息。他於7月趕回波恩,在母親臨終前見到她最後一面。

貝多芬返回波恩的旅途中,費迪兩德.馮.瓦德施泰因(Ferdinand von Waldstein)伯爵一路跟他作伴。這位年輕伯爵酷愛音樂,樂於結交當代的作曲家,在維也納與莫札特時相過從。他來到波恩城,聽了貝多芬的鋼琴即興彈奏後,對這位天才大為心折。正當瓦德施泰因伯爵與貝多芬交好時,貝多芬的父親約翰已淪落到了窮愁潦倒的地步。貝多芬意識到,家庭的擔子已經落在他的肩榜上。1789年11月,選侯下旨,責令約翰每月讓出一半薪俸,作為貝多芬的薪俸。

.波恩對維也納亦步亦趨

1789年到1790年間的演出季節,歌劇舞台上推出歐洲走紅的格雷特里(Gretry)、薩利耶里(Salieri)、邦達(Benda)等人的歌劇,同時也仍上演莫札特的不朽傑作《後宮誘逃》、《費加洛的婚禮》和《唐.喬凡尼》。

到了1790年2月,約瑟夫二世駕崩,活躍的歌劇舞台一時沉寂了下來。奈弗的讀書會趁機要貝多芬「寫一首大合唱,以表示對約瑟夫二世皇帝陸下的悼念之情」。貝多芬寫完這首合唱曲後,又為萊奧波德二世(Leopold Ⅱ)登基加冕寫了一首,但是兩首大合唱都沒有機會上演。

1792年約瑟夫.海頓初次出遊倫敦甫畢,歸程中途經波恩稍作逗留,在這兒至少看到了貝多芬上述兩首合唱曲中的一首。年邁的海頓向馬克西米利安.弗朗索瓦提議,想收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為學生。於是貝多芬在1792年11月,又踏上往維也納的路程。那時,莫札特已辭世近一年,但維也納仍是一片樂風鼎盛。彈奏綱琴已成時尚,演奏室內樂蔚然成風。音樂家協會每年舉辦一次大型音樂會,為協會裡已故音樂家的孤兒寡母募款,全城兩百多位音樂家,幾乎悉數參加演出。維也納人陶醉在音樂歌舞聲中,渾然不覺對法戰爭已奏響了序曲。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