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敦煌變文(XO0023)──石窟裡的老傳說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羅宗濤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92頁
ISBN:957131238X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1

第五章 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

.說明.

目連救母變文見存的有三種,而以這一篇最為詳細,流傳也最廣,學者多認為其故事出自佛說盂蘭盆經,今先錄經文於後,以供參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其陳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驚動天地,天神地祇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罪障消除。佛告目連:十方眾生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橋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時佛敕十方眾憎當先為施主家咒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盆時,先安在佛塔前,眾僧受願竟,便自受食。爾時目連比丘及此大會大菩薩眾皆大歡喜,而目連悲啼聲釋然除滅。是時,目連其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切餓鬼之苦。(下略)

佛說盂蘭盆經全經不過千字,而與變文有關部分的,約居其半。而變文字數則約近萬言,多所演繹。其中最大的不同,是經文只說目連母親墮餓鬼道,而變文則述其偏歷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其他增添之處還很多,在【故事】部分,即可看出,這裡不再贅述。因此,變文在佛說盂蘭盆經之外,又取宗密佛說盂蘭盆經的疏解、撰集百緣經卷五優多羅母墮餓鬼緣、地藏菩薩本願經忉利天宮神通品、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四,以及有關記載地獄各經、乃至民間傳說等等,將其雜糅而成——詳拙著《敦煌講經變文研究》第一章第九節。

至於這一篇的成立時間,則當在晚唐。雖然孟柴本事詩嘲戲第七有云:

「詩人張祜,未嘗識白公(白居易),白公刺蘇州,祜始來謁,才見白,白曰:久欽藉,嘗記得公款詩,祜愕然曰:舍人何所謂?白曰: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非款頭何邪?張頓首微笑,仰而答曰:祜亦嘗記得舍人目連變。白曰:何也?祜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非目達變何邪?遂與歡宴竟日。」張祜所說的《目連變》,並非指這一篇而言,詳拙著《敦煌講經變文研究》第五章第一節。

關於目連救母故事的演進,陳芳英《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的緒論,有很好的說明:

「目連救母的傳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它透過宗教儀式、文學、藝術等形態,在民間到處流布,推行遍及全國,並遠播韓國、日本。

「雖然,目連救母是佛家的故事,但自盂蘭盆經流傳以來,歷經了將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它一面與我國傳統的倫理思想、民間信仰相結合,一面又藉著變文、變相、寶卷、佛曲、俗曲、鼓詞、子弟書、雜劇、傳奇、崑弋皮黃、各種地方戲等文學形式,逐漸的孕育成長,繁衍孳乳,已由簡單的基型,演進為曲折複雜的面貌。

「盂蘭盆經,在早期的目錄裏載為失譯,唐以後才署名為西晉竺法護譯,據一般學者推測,很可能是產生在中國,梵華合作的經典。不過,它的年代也不會晚於晉,因為題名晉宗懍著的荊楚歲時記中,已有盂蘭盆經目連救母和盂蘭盆會的記載,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也提到七月半盂蘭盆會之事。我國是著重孝道倫理的國家,佛教初來之時,出家捨親被視為大不孝,因而阻礙了佛教的傳播,僧徒們為調和世間道的儒家之教,與出世間道的佛教,極力強調佛教之孝,在大量翻譯佛家教孝經典之餘,也融合儒釋的孝道思想,創立新經,盂蘭盆經遂應運而生。

「到了唐朝,目連救母故事的發展,呈現了第一個高峰。當時,講唱變文的風氣十分盛行,人們眼看圖繪,耳聽故事,從化俗法師口裏,欽羨著目連的至孝。而目連巡行地獄,與道家的泰山冥界頗相近似,更和唐代盛傳的《地藏十王經》的十王信仰混合,地獄、餓鬼道的示現,使民眾對恐怖的未知世界,發出了聲聲嗟歎,也為後代描述「幽冥界」提供了一個典型。於今所存的目連變文,達十六篇之多,雖已有殘闕,仍彌足珍貴。當變文在宋初被禁之後,目連故事就衍為寶卷和戲劇兩個系統,繼續流播。寶卷也是以通俗淺近的講唱文,來說經說教,結構和變文沒什麼兩樣。目前所存最早的目連寶卷,是近人鄭氏所藏目連救每出離地獄升天寶卷殘本,為元末明初的金碧抄本。此外,明正德間刊刻的《羅祖五卷》中,有目連爸的著錄,民間也流傳著目連三世寶卷和目連寶卷,強烈的述說因果關係,而將黃巢殺人八百萬、賀屠宰殺牲畜,依託為目連救母時放出太多的餓鬼,不得不投生收回。至今,偶爾還可以從寺廟中,聽到目連卷的宣講。講唱的目連故事傳到日本之後,備受重視,因而產生了目連尊者繪、餓鬼草紙等作品。

「目連戲的搬演,是目連救母故事發展的另一高峰。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北宋已有連演七天的目連雜劇,可以說是我國完整戲劇演出的最早記錄,也是戲劇史上的重要資料。而後元有行孝道目連救母雜劇(見錄鬼簿續編),明有目運入冥雜劇(見顧曲雜言),萬曆年間更出現了一百零四折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戲文是鄭之珍的作品,不但大量插入科諢,吸收當時流行民間的小戲、小曲、彈唱、雜耍,並配合國人心理、情緒的傾向,大幅度地增飾情節,除了表彰目連的孝,還加入了目連父親的仁、未婚妻曹氏的節、老僕益利的義,對地獄的描摹尤極盡誇張之能事,全劇可謂包羅浩瀚,光怪陸離。清乾隆年間,又由詞臣張照編為勸善金科十本二百四十齣,納入顏魯公段司農事,為我國戲劇史上篇幅最長的鉅製。明清兩代目連戲的搬演,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均極稱鼎盛。鄉鎮每於寺廟內殿建醮之時,在外壇塔臺搬演目連戲,但過度的鋪張,不免流於荒誕,有涉褻慢,幾次面臨禁演的命運。皮黃崛起後,目連戲再翻新腔,仍普受歡迎,如今猶活躍於舞臺。清末民初,各地的目連戲已成為社戲的代稱,隨時可以改頭換面,或插入其他故事,稱為平安神戲,是迎神賽會中的重要節目。

「從南北朝以來,盂蘭盆會就是中元節的固定法事,不僅寺院視為盛典,民間也營盆齋供,除了誦經、搬演目連戲之外,還有放河燈、放法船、放燄口……等風俗,在百姓們平靜的生活中,掀起高潮,虔敬追思。這些風俗現在大陸想已不易再觀,但本省寺廟仍有盂蘭盆大會的誦經儀式,孝思不匱,古今相同。

「無論就那一方面來論,如流傳年代的長遠、流傳地區的廣大、或牽涉文學形式的眾多,從來沒有那一個故事,可以和目連救母相比擬。而其本身又有傑出的藝術成就,不管表現在那一種文學形態中,都能保持古樸的風格和深摯的情感。在整個中國文學史縱與橫的發展上,目連救母故事,都應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

此篇在【故事】部分,對於佛經的原始記載,及後世寶卷、戲文繁複的演進,都置而不論;而只依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寫卷,略述故事的梗概,並在開端部分採取目連緣起所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