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通典(XO0056)──典章制度的總匯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張榮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2012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自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3



杜佑經世思想中首重民生經濟。由於他曾經多次擔任主管經濟措施的方面大員,地出任過地方長官,與百姓時有接觸,相當能夠體會一般百姓的需要。他認為所有政冶上的一切措施應該以民生為主,如果居上位的人不能夠滿足百姓的基本需求 衣食溫飽,還談什麼教化理道呢!誠如管子所說的:「食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如此才能看清政治問題的癥結所在。而所謂的「政治」,應是政府施政以百姓的利益為出發點,讓人民能達到富、足、均的境界。要達到這一點,首先執政者必須以仁德愛民,培養人民對政府的信心,使百姓對政府產生深切凝厚的向心力,也就是政府與百姓牢牢地結合在一起,廟堂與江湖之間沒有隔閡閉塞,上與下能夠密切溝通,國本自然深厚,國基自然屹立不搖。

但是政府的一切支出,都是來自人民,因此必須以公平的賦稅向百姓徵收。他特別嚮往三代的授田給人民,因為如此一來,政府與人民之間就產生相對的給與關係,而不僅僅是政府單方面的斂之於民。

杜佑讚美古代的井田制度是富國富民的良法,雖然時代、環境轉變,後世再也無法恢復,但是井田的構神──鄉黨互相扶助救濟,應該繼續推行。能授田給人民,足以杜塞爭端,防範不足,百姓淳然,親和團結;百姓富庶則國本自然雄厚,可謂兩全其美,臻於理想國家的境界。

自從秦漢以降,井田制度破壞,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形成富者佔山連城,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情形,因此應當防制權豪之家兼併土地。初唐所實施的均田制,還能達到他的理想;然而,安史亂後的帝國再也無法恢復昔日的光榮,均田制既沒有辦法維持,與授田法相伴的租庸調制也頹然不行,而改行兩稅法,甚至有各種名目的賦稅增加,這一切都形成政府單方面的斂取人民。

衰亂時代的苛捐雜稅,重斂暴賦,最足以導致人民的反感,加以冗官冗員充斥在僵化的政府當中,使得各職司往往不得其人而任,上焉者伴食君主,下焉者貪墨侵漁,無所不為,上下不得相通與聞。杜佑認為這就是法隳紀亂的時代,但如何從根本上改革弊端呢?

他首先指出文士和胥吏是不足為政的,首吏政冶是最壞的政治形態。因為如果政事由胥吏操縱把持,則政府就喪失人民的信心了;因此,政府應當積極培養主管經濟的專門人才,親自主持實際事務,讓胥吏無法上下其手,欺瞞長官,壓榨百姓。

在改革政府財政困窘方面,杜估認為政府對人民如果橫黴暴斂,那無異是殺雞取卵的不智之舉。他主張從兩方面著手,在政府方面應「省用」,國君先從自身做起,到裁汰冗員都在範圍之內;其次為「輕稅」,杜佑自客觀環境分析,認為輕稅、省用實際上是一體兩面。如果輕稅則人民安定,不致逃亡他鄉,免於流離轉徙之苦,也益加勤勞於農耕種植,再用鄉黨互助的民間組織為輔助,則人民富而強,國家也才能強盛。最後,他從節用輕稅,論到安民的辦法,主張採用漢代晃錯的「貴粟」之方,也就是重農重穀政策,才能達到教化的基礎。



政治乃是因於人事,人才的消長,往往可以決定一代的治亂與否。簡拔真才實學之人,分配職司當是政治清明進步的首要之務。

杜佑認為一個政治結構中,必然會產生尊卑君臣的關係,而人的慾望沒有窮盡,如果沒有國君治理必定天下大亂,而君主也無法以一個人的力量來治理天下,所以分別設立許多職官幫助他處理政事。因此,有君主然後職官設,這才是掄才選士的本原;而國君必須尚德尚賢,以德治天下,選舉賢能輔佐,充任職官,也就是將政權普遍開放給人民,而非僅限於少數公卿鉅室。

由於上等人材較少,一般人民大都是中等之資,因此應該教化百姓,然後觀察、選擇才學識兼備的人充當官吏。杜佑持別推崇「兩漢號為多士」,就是能從鄉舉里選,萬中擢一,選拔言行、才能俱備的真才。

唐帝國自盛世以來,教育發達,人才輩出,在士多官少的情況下,甄拔選用相當困難,再加上其他種種政治因素,於是只好官外加官,員外增員,傷多且濫的弊病就明顯的暴露出來了。武則天時已有車載斗量的歌謠,腕脫把推的諺語,用來諷刺官吏滿街的景象。

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造成士子日日競逐於升官求官之途,最後甚至形成「一州無三數千戶,置五六十官員,十羊九牧」的局面。杜佑以為解決的辦法,唯有省等級、鼓勵人民從事工商業,才可以避免人才集中、人才遇剩的病根。

唐政府取士任官的步驟,除通過禮部考試外,還要經過吏部身、言、書、判的甄選,所謂身言書判,即體貌豐偉、言辭辯正、楷法遒美、文理優良。杜佑認為四者之中,舉措可觀,詞說合理,都屬於才幹能力,要觀察一個人是否其有才幹,觀其判就能瞭解,至於書法字體,只要不至乖劣就可以了。他認為最好措施是恢復古代鄉舉里選的辦法。

十一

杜佑在《通典》自序裏說明:「制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確然,在三代之世,禮樂是宗法社會的維繫力量,天下一體;但三代以後,禮樂已經失去它們本有的理想與精神所在。

唐代的環境也是如此。有關禮樂的事物名數、降登揖讓、拜佛伏興等細節,成為專門官員負責的事情,斤斤計較於禮樂的枝節末葉,早已喪失教化成俗的精神。

杜佑在《通典》中,以一半的篇幅,採纂抄錄禮樂的本制。對每一制度都詳細說明古今不同的地方,闡釋其精神的所在;其次考證原意,從諸家龐雜的解釋注疏中,發揮「從宜之旨」,希望合於當時所用,這點可以說明他對三代「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的嚮往。

十二

上面所說的民生經濟、選才設職、禮樂教化,還要用安內攘外為輔。就是用刑罰、列州郡以安內,置邊防、遏戎狄以攘外,屬於「教化隳」後的解決方法。

所謂五刑是人刑用甲兵,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次用鑽鑿;薄刑用鞭扑。杜佑認為用刑應該本於先王愛人求理的原意,而不是害人作威,箝制百姓的工具;所以實施時必須分辨本末次序,不能濫用無度,讓人民動輒觸犯刑章,生活於恐懼之中。對於唐代中葉政治社會混亂的弊病,他認為矯正之途不足在用重刑、輕刑的爭論之上可以解決,治亂隆污的關鍵是在於「無私絕濫」,而不是在法的寬鬆與否,這真可稱得上是一針見血、深入鞭辟之論。

杜佑認為列置州郡地方行政單位,防範戎狄外族的入侵,才能讓教化行之於全國,所以大刑用甲兵,甲兵就是行教化的工具,而不是目的。但是用甲兵必須謹慎而謀,如果措置得當,自然國治民安,否則就曾國亂民危。因此,他特別取《孫子兵法》十三篇的義旨,配合歷朝歷代行軍部署、統軍御兵相類似的例證,分成十五卷敘述。例如唐太宗、高宗時,所以能強盛,乃是政府制度、處實得宜,使其為國有,事畢將還朝廷,共歸於本業,沒有將帥專擅,危害國家的事情發生。

他認為窮兵黷武易肇敗亡,如唐玄宗所以亡命奔四川,唐帝國國基動搖,危如纍卵,即是由於邊將驕矜邀功,於是兵集於邊境而京師空虛,造成朝廷中央勢衰力薄的局面,因此,政府想用兵命將,應該做到漢代賈誼所說的:「治天下者,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操縱自如,控制將帥士兵的調動指揮,使將士全為國家所有,軌不會發生將領圖擁重兵、干紀作亂的事情了。

他以為國君治理天下,對四夷的教化,要從道德丟感召;治理本國,須讓人民休養生息,使國家安寧而天下綏服,達到天下一家的理想。

總之,杜估的主張是國君修仁務德,則四夷從化,外患自然無由而生;使才智之士管理州郡,杜絕私濫,與民休息,百姓寧謐,則內清而外平,縱然禮樂教化稍隳,國家還不至陷於危殆之局。

十三

唐朝權德輿在杜佑的<墓誌銘序>裏稱美杜佑說:

若公都將相之重,兼文武之全,三代論道,兩朝總己,縉紳瞻仰者凡六十年。

六十年的漫長宦途中一半以上的時間,杜佑也從事《通典》的撰寫,因此,我們可以說杜佑一生之中,史學與政冶是緊緊契合著,也是他一生精力之所萃。

杜佑撰成《通典》以後,典制史纂述的風氣更加興盛,元稹就以人文豪的身份撰成一部《古今刑政書》三百卷。唐宣宗大中年間,姚康也撰成《統史》三百卷-,時間上自開闢,下盡隋朝,內容包括帝王美政、詔令制置、銅鹽錢穀損益、用兵利害,乃至僧道是非,無所不包,無不備載。最著名是宋代鄭樵的《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與《通典》合稱為「三通」,到清代更形成有所謂「十通」。凡此,都說明《通典》繼往開來的卓越貢獻,後世讚譽為開山之作,實在不是虛誣之言。

當然,《通典》也不免有缺點存在,馬端臨、四庫總目、清人王鳴盛等都曾批評它闕失簡略的地方,但這些都屬於小疵,終究是瑕不掩瑜,無損於《通典》的價值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