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社會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跨越斷層:人性與社會秩序重建
後人類未來: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
強國論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從史前到法國大革命
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不分售)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全新翻譯校對修訂版)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從史前到法國大革命;下卷: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套書

譯 者 作 品

蒙古帝國三部曲:《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女兒們》+《征服者與眾神》
觸碰美洲豹:化恐懼為行動力,打造生命經濟,挽救全球危機
經濟殺手的告白2:美利堅帝國的陰謀(全新暢銷修訂版)
經濟殺手的告白3:不願面對的金融真相(全新暢銷修訂版)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上)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下)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套書)
從苦力貿易到排華:淘金熱潮華人移工的奮鬥與全球政治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經典新譯版)

社會學

【類別最新出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台灣生態家庭:六個女性、環保與社會運動的民間典範
擺脫市場的自由:自由市場的公義思辨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 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BE00314)
Liber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類別: 社會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法蘭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22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78626374971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一章   何謂古典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有數大特點,使其有別於其他學說和政治制度。用約翰.格雷(John Gray)的話說:

各種大同小異的自由主義傳統,針對人和社會,都有一個明確且在本質上明顯屬於現代的概念……自由主義是個人主義的,因為它主張個人在道德上的首要地位,超越任何出於社會集體需要的要求;自由主義賦予所有人同樣的道德地位,認為人與人在道德價值上的差異與法律秩序或政治秩序無關,從這點來看,自由主義是平等主義的;自由主義是普世主義的,肯定人類的道德一體性,把特定的歷史關聯和文化形式視為次要的;自由主義是社會改善論的,因其肯定所有社會制度和政治安排都可以修正和改善。就是這個針對人和社會的看法,使自由主義有了不受其內部之巨大多樣性和複雜性所拘的明確身分。

自由主義社會把權利賦予個人,其中最根本的權利是自主權,亦即能在言論、結社、信仰方面,以及最終在政治生活方面,作出選擇的權利。自主權包括擁有財產、從事經濟活動的權利。久而久之,自主權也會包括透過投票權分享政治權力的權利。
不消說,早期的自由主義者認為只有某些人有資格享有權利。在美國等「自由主義」體制國家,這類人最初只限於擁有財產的白人,後來擴及其他社會群體。但這些權利上的限制,與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之類自由主義理論家的著作裡、美國獨立宣言或法國大革命人權和公民權宣言裡的人類平等主張相忤。理論與現實間的緊張,促使自由主義制度往更大範圍、更具包容性地承認人類平等的方向演進,而與挑明只讓某些種族、民族、性別、教派、種姓或地位團體享有權利的民族主義學說或以宗教為基礎的學說大相逕庭。
自由主義社會把權利載明於正式法律,於是往往極重視程序。法律只是一套說明衝突如何解決、集體決定如何作出的明確規則,而且這些規則體現在一套法律制度裡,這些制度具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不盡然受政治制度的其他部分左右,以免遭追求短期利益的政治人物濫用。在大部分的先進自由主義社會,這些規則隨著時日推移日趨複雜。
自由主義常被歸入「民主主義」一詞底下,但嚴格來講,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建立在不同的原則和制度上。民主主義意指民治,如今透過所有成人都享有選舉權的定期自由、公正多黨選舉來實現。我所謂的自由主義,則指法治,亦即一套限制行政權的正式規則,即使行政部門透過選舉民意加持取得正當性亦然。因此,談到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盛行北美、歐洲、東亞和南亞部分地方、世上其他地方的那種體制時,應稱之為「自由主義民主政體」才貼切。美國、德國、法國、日本、印度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時都已是公認的自由主義民主國家,但某些國家,例如美國和印度,最近幾年一直在倒退。
晚近幾年受到最猛烈抨擊者,係自由主義,而非民主主義。如今只有少許人主張政府不應反映「人民」的利益,連獨裁體制鮮明的國家,例如中國或北韓,都聲稱為「人民」服務。普丁依舊不得不定期舉行「選舉」,似乎在意人民支持與否,世界各地其他許多實際上走威權統治路線的領導人亦然。另一方面,普丁說自由主義是「過時的學說」,竭力使批評者噤聲,關押、殺害或騷擾反對者,消滅任何獨立自主的公民空間。中國的習近平抨擊共產黨權力應受限制之說,緊縮對中國社會各方面的掌控。匈牙利的維克托.奧爾班挑明要在歐盟心臟地帶建造一個「反自由主義原則的民主國家」。
自由主義民主政體倒退時,自由主義制度扮演如同煤礦場金絲雀的角色,提醒人更大範圍的威權主義攻擊就要到來。自由主義制度藉由限制行政權來保護民主過程;這些制度一旦受損,民主本身就遭攻擊。然後,選舉結果可透過不公正劃分選區、選民資格規定或不實的選舉舞弊指控予以操控。民主的敵人無視民意,就是要繼續掌權。川普對美國制度的諸多攻擊裡,最嚴重者係不願承認二?二?年總統大選敗選和不願將權力平和轉移給繼任者。
正常情況下,我認為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都是在道德上站得住腳,而且是實際政治所不可或缺。它們是良治的三大支柱之二,作為對第三個支柱——現代國家——的約束,兩者至為重要(我在《政治秩序》系列裡對這點有頗為詳細的闡述)。目前的自由主義民主危機與民主有關,但與自由主義制度的關係更大。此外,經濟成長、現代世界的繁榮和民主的關係,遠不如其與自由主義的關係來得大。誠如第二、三章會提到的,未考慮到平等、正義的經濟成長,有時會帶來很大麻煩,但成長依舊是社會追求其他多數美好事物必要的先決條件。
數百年來,關於自由主義社會為何值得追求,有人提出三個根本理由。第一個理由出於實際考量:自由主義是制約暴力、使各種居民得以和平相處的辦法。第二個理由出於道德考量:自由主義保護人的基本尊嚴,尤其保護人的自主權——每個人自作選擇的能力。第三個理由出於經濟考量:自由主義保護財產權和交易自由,從而促進經濟成長和隨著成長而來的所有美好事物。
自由主義與某幾種認識能力,尤其與科學方法,關係非常密切,而科學方法被視為理解、操縱外在世界的最佳工具。個人被認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定者,能在作出這些判定時接納並測試關於外界的經驗性資訊。判定必然不盡相同,但自由主義相信,在自由流動的觀念市場裡,好的觀念最終會透過細想和證據逐走不良的觀念。
出於現實利害支持自由主義一說,需要從自由主義觀念初誕生所在的那個歷史大環境來予以理解。自由主義出現於十七世紀中期歐洲的宗教戰爭快要結束之時。歐洲的數場宗教戰爭,造成一百五十年間幾乎不斷的暴力,而引爆點是宗教改革。據估計,中歐多達三分之一人口死於三十年戰爭期間,即使不是直接死於暴力,也是死於軍事衝突後出現的飢荒、疾病。歐洲的宗教戰爭受經濟、社會因素驅動,例如想要奪取教會財產的君王貪婪之心驅動。但宗教戰爭的凶殘,源於交戰各方代表了想要強迫人民接受自家宗教教義的不同基督教教派。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與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 1500-1558)爭鬥;天主教聯盟在法國境內打胡格諾派教徒(Huguenots);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欲使英格蘭教會脫離羅馬管轄;新教陣營、天主教陣營裡有種種衝突,如聖公會的高教會派和低教會派(high and low Church Anglicans),慈運理派(Zwinglians)和路德宗(Lutherans)的衝突,以及其他許多衝突。在這個時期,異端人士常因為公開聲稱相信「聖餐變體」(transubstantiation)之類事物,而遭燒死於火刑柱上,或被馬拉至行刑場閹割、挖出臟器、斬首,然後把身體分成四塊。如此殘酷的行徑,光從經濟動機去解釋,說不通。
自由主義欲降低政治活動的衝勁,不是為了找到宗教所界定的那種美好生活,而是為了保住生命本身,亦即為了和平和安定。寫作於英格蘭內戰期間的霍布斯擁護君主政體,但認為公權力強大的國家,主要目的是為確保人類不致回到「每個人對付每個人」的戰爭狀態。據他的說法,擔心遭暴力殺害的心態,係最強烈的情感,凡是人都有的情感,而宗教信仰則不然。因此,國家的首要職責係保護活命權。這是美國獨立宣言中「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一語的遙遠根源。洛克以此為基礎,進一步論到,生命也可能受到暴虐政府威脅,必須以「被治理者的同意」約束政府本身。
因此,可以把古典自由主義理解為解決管理多樣性這個難題,或稍稍換個措詞,是為了解決在多元社會裡平和管理多樣性這個難題,而提出的一個體制性辦法。自由主義所尊崇的最根本原則係寬容原則:你不必贊同本國其他人對最重要之事的看法,但唯獨要認同一點,即應讓每個人在不受你或官方的干預下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事。自由主義使最後目的為何這個問題不納入討論,藉此降低政治溫度:你可以相信自己想追求的東西值得追求,但必須在私生活裡這麼做,絕不可強要其他國人接受你的看法。
自由主義社會管理得了多樣性,但並非每種多樣性都能管理得了。如果社會中有不少人不接受自由主義原則,想要限制他人的基本權利,或者碰到國人為了順遂己意而訴諸暴力的情況,自由主義就不足以維持政治秩序。一八六一年美國因蓄奴問題而分裂,而在那之前,美國就處於這樣的情況,後來演變為內戰,也因為這情況。冷戰期間,西歐的自由主義社會面臨法國、義大利境內歐洲共產黨所帶來的類似威脅,在當今中東,自由主義民主的前景,則因為埃及穆斯林兄弟會之類伊斯蘭主義政黨讓人深深覺得恐怕不會接受自由主義遊戲規則,而變得黯淡。
多樣性能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十七世紀歐洲,多樣性呈現在宗教上,但多樣性也可能建立在國籍、族群、種族或其他種信仰上。拜占庭社會則因「藍派」(Blues)、「綠派」(Greens)的尖銳對立而分裂。「藍派」、「綠派」係戰車競賽場上的兩支競技隊伍,分別對應信仰基督一性論派(Monophysite)、一志論派(Monothelite)教義的基督教教派。波蘭如今是歐洲境內族群、宗教同質程度最高的社會之一,卻因為社會群體的對立而激烈兩極化,其中一類社會群體以境內有許多來自不同地方、文化的人的城市為大本營,與之對立者,則是鄉村較保守的群體。人類很善於區隔彼我,分成不同群體,然後群體與群體作有形或無形的爭戰;因此,多樣性是許多人類社會的共通特點之一。
自由主義最重要的賣點,依舊是存在於十七世紀那種務實取向的自由主義:如果印度或美國之類多樣性社會偏離自由主義原則,欲以種族、族群、宗教或其他觸及實質層面的美好生活觀作為國家認同的基礎,那就是欲走回可能訴諸暴力的衝突之路。美國於內戰期間受害於這類衝突,莫迪的印度改以印度教作為國家認同的基礎,則是在召喚宗教族群暴力。
自由主義社會值得追求的第二個理由出於道德考量:自由主義社會賦予其人民平等的自主權,藉此保護人的尊嚴。能作出根本的人生抉擇一事,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重要特性之一。每個人都想要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要以什麼謀生、要嫁誰娶誰、要住在哪裡、要和誰來往和交易、要說什麼和如何說、要信什麼。正是這一自主權,賦予人尊嚴,而且與智力、外貌、膚色或其他次要特性不同的,這是凡是人都有的特性。法律賦予並執行公民表達言論、結社、信仰的權利,藉此保護最起碼的自主權。但隨著時日推移,自主權已包含分享政治權力和透過投票權參與自治的權利。因此,自由主義已和民主主義綁在一塊,民主主義可以視為集體自主權的表現。
把自由主義視為保護人基本尊嚴的手段一說,法國大革命時已出現於歐洲,如今則以「尊嚴權」的形式寫入世界各地無數自由主義民主國家的憲法裡,而且出現在德國、南非、日本等形形色色之國家的基本法裡。要當今政治人物說清楚哪個人類特質賦予人平等的尊嚴,大部分人會覺得難以辦到,但他們會隱約覺得,平等的尊嚴意味著人能作出抉擇,能在不受政府或更大社會的不當干預下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根據自由主義理論,這些權利為所有人所共享,一如美國獨立宣言開頭所言「我們認為這些真理不證自明,即人人生而平等。」但實際上,自由主義制度在人與人間作出令人反感的區分,未把它們轄下的所有人都視為享有完整權利的人。美國直到內戰後通過憲法第十四、十五、十六修正案,才給予非裔美國人公民身分和選舉權,「南部重建時期」(Reconstruction,一八六五~一八七七)後,又可恥的收回這些權利,直至一九六?年代「民權」時期為止。美國直到一九一九年通過第十九修正案,才給予女人投票權。同樣的,歐洲民主國家係以漸進方式讓所有成人享有選舉權,在直至二十世紀中期為止的一段過程裡,慢慢拿掉以擁有財產、性別、種族為基礎的選舉權限制。
自由主義值得追求的第三大理由,與其和經濟成長、現代化的關連性有關。對十九世紀許多自由主義者來說,最重要的自主權,係能在市場經濟裡自由買賣、投資一事。從理論上講,理由不難理解:如果創業者認為資金會在隔年遭政府、商場競爭者或犯罪組織侵吞,沒有哪個創業者會冒險把錢投入生意。財產權需要得到大型法律機制支持,這一法律機制包括由獨立自主的法院、律師、律師界、能利用其公權力執行對當事人不利之判決的政府所構成的體系。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