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書摘 1
引言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杜拉克談未來管理
杜拉克談領導未來

譯 者 作 品

後資本主義社會
加拿大:知性之旅12

行銷企管

【類別最新出版】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企劃學:打造企劃腦,讓你的方案更有說服力
【限量典藏】三度榮獲金書獎品牌大師叢書:《以MARTECH經營大數據會員行銷》+《ESG品牌創新六部曲》
叛逆,成就精彩: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旅遊創意


杜拉克談未來企業(BE0116)
Post-Capitalist Society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行銷企管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譯者:傅振焜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28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4頁
ISBN:957133987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書摘 1引言書摘 2書摘 3



  書摘 1

工作:奴隸的事

不過,這些純粹都是象徵性的表達。不論是希羅多德或是維吉爾,都沒有實際仔細觀察過農夫的工作。在大半的歷史中,其他人也是如此。(順便一提,到現在都還沒有工作史這方面的研究,也沒有知識史的研究,頂多只有知識的哲學化這種研究。在未來幾十年內,最晚在下個世紀結束前,工作史與知識史應該會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工作在以前很少受到有錢、有勢、有學問的人重視,因為工作一向是奴隸的事。十九世紀所有的經濟學家或工程師都相信,提高生產量的唯一途徑,就是增長工人的工作時間,或者要他們工作更賣力。連馬克思也接受這種「經濟常識」。

泰勒本來有繼續升學、然後找份好工作的機會,卻跑去當工人,這純粹是意外。因為弱視,迫使他不得不放棄進哈佛大學就讀的機會,跑去一家鋼鐵廠當工人。由於天資過人,泰勒很快就成為這家公司的股東,還發明了鋼鐵業的工作方法,遂使他壯年就成為有錢大亨。當時泰勒之所以著手工作的研究,乃是因為資本家與工人越來越相互仇視,帶給他很大的衝擊。換句話說,泰勒看到了馬克思、戴索里尼、俾斯麥與詹姆士所看到的一面;但是,他也看到了前述眾人所未看到的一面:階級衝突不一定非發生不可。於是,他著手計畫提高工人的生產力,這樣他們就一定可以賺得一定的錢。

泰利這項利誘計畫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為,資方不把它當成創造利潤的活動。泰勒至死還是堅持:生產力的提高,最大受益者必須是勞方,而不是資方。泰勒著手工作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應用知識去改善工作效率、提高生產力,對勞資雙方都有利益,也就有可能建立和諧關係,這麼一來,整個社會就會不斷創新。到目前為止,最能領略箇中真義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勞資雙方。

在知識史上,影響力超過泰勒的人物寥寥無幾;另一方面,像他那樣受到那麼多誤解與誤用的,也沒幾個。泰勒之所以一直蒙受誤解,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歷史證明他是對的,而文人是錯的。泰勒之所以至今仍受到忽視,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不屑於工作俗務的態度仍歷久不衰,尤其是文人。確實,鏟沙工作(在泰勒的工作分析中最著名的例子)在文雅士人的心中根本不當一回事,更別說去思考它有什麼重要性了。

然而,泰勒之所以一直未受好評,更大的原因是因為他把知識應用在工作研究上,這等於向這些工會人士的技術權威挑戰。於是,他們惡意中傷泰勒,攻擊之烈,是美國歷史上最惡名昭彰的一次。

在這些工會人士眼中,泰勒的罪行是他堅稱根本沒有所謂的技術工作。所有用手的操作,通通都是工作,而所有工作都可以用相同的方式來分析。任何工人只要按照工作分析的指示去做,而且也願意去做,那他就是一流工人,理應獲得一流工資;也就是說,理應跟有多年學徒經驗的技術工人,擁有相同或更多的工資。

在泰勒那個時代,美國工會擁有相當高的地位與權力,尤其是負責戰備生產的國營軍火廠與造船廠的工會。這些工會是行政壟斷制:技術在小圈圈內流傳,只傳給兒子或自己人。學徒被要求見習五至七年,期間完全沒有系統化的訓練或工作研究。技術傳授完全以心傳心,不准有文字紀錄,甚至連工作流程圖都沒有。此外,還必須發誓保守技藝,非經允許,不得與外人討論。但泰勒卻主張:工作可以被研究、可以被分析、可以被分割成一系列的簡單重複動作;每個分割動作都是最好的辦法,用最節省的時間、使用最適當的工具去完成。泰勒的主張等於是向工會人士的技術權威挑戰,所以他們就誹謗他,還迫使國會立法,在國營軍火製造廠與造船廠中禁止工作研究。這項禁令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