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古典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精裝增訂限量簽名版)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西南聯大詩詞課
論語
莊子選


洛陽伽藍記(XO0062)──淨土上的烽煙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古典文學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王文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1482X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2

第二節 洛陽伽藍記寫作的時空背景

雖然《洛陽伽藍記》全書所記載的事蹟,以孝文帝遷都洛陽至東西魏分裂的四十二年間為限斷(西元四九三-五三四),但是從京師遷鄴到楊衒之成書這段時間的歷史背景,更是楊衒之醞釀其寫作情懷極為重要的階段。究竟是怎樣的一些壓力,激起楊衒之這種追撲西沈夕陽的悲願呢?據場衝之自己的序文,似乎透露了一些訊息:

「至武定五年,歲住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遊兒牧豎,躑躅於九逵,農夫耕者,藝黍於雙闕。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裏,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寮廓,鐘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

武定五年(五四七)上距京師遷鄴(五三四)只有十四年,然而洛陽城的昔日繁華,轉眼間竟已「城郭崩毀,宮室傾覆」,若長此以往了洛陽城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楊衒之會興起「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的使命感。此處我們必須進一步警覺到:楊衒之為什麼如此執意地相信洛陽城必定會完全消失,以致「後世無傳」?除了歷史興亡的自然規律之外,這十四年間高氏父子的一些作為,是否有加速洛陽城毀壞的因素存在?若能從這個角度來探觸問題,相信必能經由楊衒之寫作時代背景的了解,進而感受到當時促迫楊衒之的壓力究竟是何等的鉅重?

在進入正式主題之前,我們需要對洛陽城先作一個全盤性的歷史回顧。洛陽在東周之時就已營建國都長達五一五年,中間歷經東漢、魏、西晉以來始終是中華文化的重心。結果一場永嘉風暴,匈奴劉聰侵入洛陽,揭開五胡亂華的序幕,使得這座古城沈埋在黑暗中長達一百八十多年之久(三一一-四九三),一直到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四九三)的遷都之舉,洛陽才在廢墟中重新發出燦爛的光芒。可是沒想到這段奪目燦爛的歲月終究也僅是曇花一現的四十二年。隨著北魏政局的變遷,洛陽城似乎又要走回到她歷史的劫數中。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楊衒之站在這歷史滄桑點上,對於洛陽城一再重演的悲劇的惋痛。也只有經由這一層想像,我們才能諦聽到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沈鬱的聲調。

其次我們應該對東西魏的分裂略作敘述。北魏末年最後一位皇帝——孝武帝元修——雖然是由北方大軍閥高歡所擁立,但又不甘心充當傀儡,所以和高歡關係逐漸惡化。當高歡率兵進逼洛陽時,元修就在永熙三年七月(五三四)逃到關中長安去投奔宇文泰。這樣一來,頓使高歡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高歡於是一再威脅利誘元修回駕洛陽,卻始終無法得逞。高歡只得在十月另立十一歲的元善為帝,是為東魏孝靜帝。並且為了洛陽地逼關中而遷都於鄴,史稱東魏(五三四-五五○)。至於逃到關中的孝武帝在這一年的十二月,也被宇文泰所殺。元寶炬隨即被立為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五三五-五五七)。很明顯地,在這種情況下,真正掌權的必然分別是高民和宇文氏。現在讓我們把重心先擺在楊衒之所屬的東魏這一邊。

根據史料所載,高氏父子不但對孝靜帝粗暴無禮(註 7),就是對洛陽宮城,也絲毫無顧惜之情。當京師遷鄴之時(五三四),立刻下令洛陽四十萬戶大舉東遷(註 8)。翌年天平二年(五三五)尚書右僕射高隆之更發派十萬夫前去撤運洛陽宮殿的木材入鄴(註 9)。這是洛陽城自孝文帝營建以來第一次浩劫。接著而來的是東、西魏雙方戰火所帶來的破壞。

天平四年(五三七)宇文泰趁沙宛大捷,命獨孤信進據洛陽。元象元年(五三八),東魏又派侯景、高敖曹反攻洛陽金墉,高歡則親率大軍繼之。這場戰役的結果是侯景縱火焚燒洛陽內外宮寺民居(註 10),這是洛陽第二次大浩劫。據資治通鑑所說「存者什二三」,可見燬壞之劇烈。第一次拆的還只是宮殿建材,這一次則包括了所有的官府、寺院以及民居。所以嚴格來說洛陽城的崩毀只是五三五至五三八短短三年間的事。爾後又經過無數次爭奪戰,一直到武定元年(五四三),東魏才算真正把洛陽城收復過來,但是這時的洛陽城早已成了令楊衒之百感交集的廢墟。根據十多年來這些殘酷的事實,楊衒之當然可以預言出洛陽的命運。若再不趕快提筆把這曇花一現的燦爛記錄下來,半世紀的繁華將永遠埋藏在灰燼之中。認清了京師遷鄴到場衒之寫書十四年間洛陽倏忽崩毀的前兆,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楊衒之急切地想去攀住夕照餘暉的情懷。

然後我們還應該注意楊衒之寫書期間(五四七-五五○)東魏的政局。武定五年(五四七)高歡卒,子高澄繼掌朝政。對魏主的凌逼也愈來愈顯迫,甚至於還發生出口怒罵,當面命人拳毀魏主的忤逆事件。眼看元魏王朝即將步隨著洛陽城的崩毀而消失世上,楊衒之環顧朝野,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而自己只是一個撫軍府司馬,微不足道的五品小官(註 11),對於大局絲毫不起作用,惟一能做的就是發揮史家嚴正的精神,忠實地記錄下洛陽城人物的是是非非,抒發他對北魏興衰的看法。我們暫且不斷然判定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一再鋪寫爾朱氏亂魏之事,意在藉古諷今,警惕指責高民對元魏王室的作風(註 12)。但是凡是略通史學方法的人都知道「所有的歷史寫作都是現代史」這句名言。楊衒之在全書取材時對於爾朱氏叛逆的一再口誅筆伐,對於劉季明的耿直不屈發出由衷的禮贊,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反應著對高氏蠻橫作風的抗議。關於這一點,本文將在第三章史學篇中再詳加討論。

總結以上敘述來說:楊衒之是在東西魏分裂,京師遷鄴後十四年,因為職務的關係重返洛陽。一面看到這個當年將近百萬人口的大城經過這陣子兵火的摧殘,早已滿目瘡痍;一面想到國內高氏霸府的所作所為,幾乎和當年的爾朱氏如出一轍。洛陽城的明天,北魏王朝的命運注定了是一場大悲劇。為了讓洛陽城不再像五胡十六國時期般沈埋在黑暗中,他決定要把洛陽城用文字圖繪下來;為了要控訴毀壞洛陽的罪魁,他決定要兼敘史事。但是史事中必然有許多地方會觸及高民政權忌諱,所以他選擇了以記伽藍寺廟為幌子的方式,利用一種所謂「子註」的特殊文體來寄託他的心志,結果這種子註的方式又造成這本書極為特殊的風格。最後使得洛陽伽藍記在地學上完成了它寫實存真的任務、在史學上寄託了它春秋大義的懷抱、在文學上又開拓了一種嶄新的風格,這真是一部非常之時非常之人所寫的非常之書。


註釋:

7、高澄嘗侍帝飲酒,無復君臣之禮,與帝言語逆觸,澄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殿帝三拳,奮衣而出。見通鑑卷一百六十梁紀武帝太清元年。世界版頁四九五九。

8、據《洛陽伽藍記》載,京師戶十萬九千餘。故此處四十萬戶當不限於洛陽城,應旁及洛陽附近州郡。東遷事見通鑑卷一百五十六梁紀武帝中大通六年。世界版頁四八五七。

9、通鑑卷一百五十七梁紀十三武帝大同元年。世界版頁四八六四。

10、通鑑卷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武帝大同四年。世界版頁四八九三。

11、魏書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鼎文版頁三○○一。

12、此一觀點由W.J.F Jenner首發之,見氏著(Memories of Loyang)P.4-8 Claredon Press, Oxford,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