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史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序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專訪
書評 1
書評 2

作 者 作 品

金賽的祕密花園:豐盛的性之旅

文學史

【類別最新出版】
幽靈的獨白故事集
西南聯大文學課
毛姆文學課:最會說故事的人,如何閱讀、創作與洞悉人性
魯迅作品十五講
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園詩鑑要


金賽的祕密花園(BC0097)──性壓抑的歲月
Alfred C. Kinsey: A Public/Private Life

類別: 文學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詹姆斯.瓊斯
       James H. Jones
譯者:王建凱、吳家恒、吳佳璇
出版日期:1998年06月20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0頁
ISBN:9571325767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專訪書評 1書評 2



  書摘 2

就像很多出身宗教家庭的小孩一樣,金賽必須沉思自己所受的宗教教育以達到性靈上的領悟。他的上帝可能是任何形狀的;或許是仁慈的朋友,無所不能地在他身邊,無所不知地在他需要時出現。可是他的上帝是一點都不仁慈的,他聽到上帝的憤怒遠多於祂的愛;此外,金賽家中的特殊狀況亦形成他對上帝的觀感,以及若他偏離正道步入歧途會招致何種後果。尤其是他父親嚴厲的家長式權威,更從小影響他對上帝的認知。在嚴格的宗教與蠻橫的父親雙重影響下,年輕的金賽和其他許多受宗教嚴格約束的孩童一樣飽受痛苦與煩悶。

此外,金賽的幼年受駝背、風濕性熱、傷寒等疾病所苦,甚至差點因而喪命;這使得他比其他同年紀的人更有時間去思考道德上的問題。他不僅必須忍受疾病帶來的苦痛,還必須去適應父母對他的行為所加諸之限制。這些疾病改變了他對自己的觀感。因此,除了霍布肯的擁擠及家庭嚴格的宗教約束外,金賽童年時的體弱多病更加重了他的被壓迫感。

金賽的健康不佳首先導致他求學的困難。克拉拉.金賽回憶道:「他失學的時間和他求學的時間一樣長。」這是由於學校建築結構上所造成之限制,因為金賽的醫生建議他最好不要爬樓梯。此外,他的體弱多病也使他有更多時間處於父母之監督與權威下。為了遵從醫囑,金賽的父母必須使他待在家裡,多加休息並保持安靜。對一個小孩而言,在這種狀況下要發展出正面的自我形象是很困難的;尤其是男孩子,總被期望是精力充沛、身強體壯的。金賽的身體狀況無法符合當時文化對年輕小男孩的期望,導致他童年時常覺得次人一等。

金賽成年後,在他為高中學生所寫的教科書中虛擬了一位叫強尼.瓊斯(Johnny Jones)的男孩,來闡明他想表達的觀點。在金賽筆下,這個想像中的學生成為「適當行為的模範」;他不僅是位優異的學生,還聽古典音樂,且能從簡單的生活細節中尋找樂趣,例如曬太陽或接球。金賽對強尼.瓊斯最為推崇的一點是他急欲探索身旁世界的渴望及基於自我理性判斷而產生的強烈獨立感;他說強尼.瓊斯「天生就有使用科學方法的傾向。他學習事物必先瞭解、加以測試,並觀察結果。他的法則來自於自己,而非他人的經驗。」

然而這位強尼的獨立想法來得並不那麼容易。雖然他生就有無窮的好奇心及探索的勇氣,但他的童年仍是與大人們不斷抗爭的過程,因為這些大人們藉著迫使他接受自己的權威與想法來限制他的自由。金賽解釋道:「如果強尼.瓊斯的母親不要灌輸他一些錯誤觀念,他在科學領域一定可以學得更多。」「當他自樓梯上跌落,他會因沒有聽母親的話而使自己受傷,被痛打一頓。」「大人及大人的想法從小就潛移默化成為他的權威來源。『尊敬長者』無疑就是要接受他們的觀察與想望,這是小孩子們所不能質疑的。」

金賽與強尼.瓊斯的相似性是很耐人尋味的。他們都是模範生,都喜愛古典音樂;但他們最為人提及的相似點在於童年時對獨立的追求。強尼必須與對他強加非科學思考方式的母親及其他大人們抗爭;金賽則是在深受宗教化的家庭中長大,而那個時期正是達爾文進化論興起、科學與宗教不斷論戰的時代。強尼渴望探索周遭世界並從嘗試與摸索中學習,但卻受到一味要求無異議服從的過度保護的母親及其他大人的阻擾;金賽的母親及祖父母則時常共同扮演類似的角色。

強尼.瓊斯奮鬥的故事說明了金賽對他母親所加諸之控制的厭惡。他的母親不僅是他的呵護者,還是他的看守者;執行醫生的囑咐是她的工作,就像老金賽不在家時遵從他的指示持家一樣。金賽認為母親太過嚴苛、太過保護他,使他喪失學習自我獨立所需的空間,並使他備感壓迫。他的母親莎拉.金賽是位害羞的人。根據資料,她是一位性格溫柔的可愛女子。但是缺乏教育及被動消極的性格卻阻礙了她與家庭之外的人的來往。她沒有什麼社交生活,也沒有加入任何霍布肯的女性俱樂部--那是在那個時代都市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組織。除了同是白人與清教徒外,她幾乎與那些組織典型的中產階級、大學畢業的女子無一相同。因此莎拉的世界退縮至家庭中。背景與人格上的孤立,使她只能從妻子與母親的角色裡得到自我成就感。

除了母親、家庭中嚴格的宗教約束及體弱多病外,金賽童年時期不愉快回憶的主要來源是父親。他的父親非常嚴厲,常斷然將一己意志強加他人,或在工作場所或家中支配他人。這部分是源自於史蒂文斯技術學院帶給他的不安全感;因為他所倡導的工廠學習並不受到學生們的支持與歡迎。一位學生談道:「老金賽既不受歡迎卻也不惹人嫌;他甚至沒有被取任何暱稱,這在那時是極少見的。」然而也有些學生認為他是「很有教養的,」「我記得他是個很魁梧的人,他也很自豪在工廠帶領監督新進人員數年之後被提升為主管的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老金賽很少與學生們接觸,每個星期只有一小時的課。工廠指導員教導學生操作使用機器,如同老金賽以前所提供孜孜不倦的關懷一樣。然而,即使他現在每星期只上一小時的課,學生們還是很不喜歡他。基本上,他們受不了他的自我中心主義。「金賽是個令人受不了的『自我』先生。我們發現這一點後,就時常在一小時的課裡數著我們聽到『我』這個字的次數。」另一位他以前的學生也同意他「用了很多『我』字,而學生們也總是在上課時計數他用『我』字的次數。」

另外也有學生認為這位「自我」先生甚至有比自我中心更嚴重的缺點。有人認為他是「超級傲慢的個人主義者」,是那種「人在工廠裡卻不肯為任何人弄髒玉手的指導員。」另一位學生則形容老金賽「在所有工廠指導員中算是很嚴厲的。他堅持要根據他的法則來管理工廠。有時,他還會巡視工廠,觀察我們在做些什麼、用什麼方法處理事情。」

老金賽持家的方式就和他治理工廠一樣,以強迫態度使家人不敢質疑他的權威。金賽十歲以前正好是他父親兢兢業業、努力在史蒂文斯技術學院掙得一席之地的時期。在這些年中,他以異常嚴格的工作態度提升了他的地位;然而也伴隨著許多挫折。儘管他得以躋身中產階級,但他的工作本身卻沒什麼地位可言;他是工程師的助手,並不是什麼專業人士。因此當他晚上或公餘回家後,他轉而向家人橫施他在工作場所向來享受不到的權力。但不論如何,他對家人所施加的行為無疑是過於威權而且是自私的。

老金賽吝於讚美卻勤於苛責;他知道建立秩序卻不懂得如何表達情感。不論他的妻子如何盡心盡力地幫他持家,似乎都不能滿足他的期望。金賽也竭盡所能地達到他父親的期望。在嚴格的宗教與要求甚高的父親雙重影響下,金賽對自己加諸了許多道德限制。從外在來看,他變成一名模範生;不僅是爸爸的好兒子、上帝的好子民,更是戰勝病魔的勇敢小孩。他唯一可以取悅他父親的方式便是唯命是從。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當時的維多利亞文化試圖把小孩關進「期望之獄」(a prison of expectations)。那時的中產階級父母相信小孩可以透過教育學會自我克制;而他們所需做的只是把他們父母的價值觀和期望加以內化。當這一點達成之後,外在的監督也就不再需要了。因為孩子們已能自我檢視思想、慾求和希望;不論何時發生罪愆,他們潛在的良知都可以使自己警惕,避免罪惡的產生。渴望獲得中產階級尊嚴並嚮往維多利亞式道德的金賽家庭,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付出了若干代價。早在孩提時期,金賽就肩負自我批判的重擔。他終其一生皆受內心的文化道德尺度約束,監督著他的一舉一動,評斷他成功與否,並譴責他的失敗。這也導致他日後自我要求甚高,總覺得自己努力得不夠。

其中最能顯現出他內心的混亂掙扎的便是他對性的態度了。不為世人所知的,金賽第一次意識到「性」是在他的家庭即將搬離霍布肯時。就像其他小孩一樣,他對性感到好奇。他的同僚保羅.加布海特回憶:「他唯一提到早年有關同性戀經驗的事,是在童年時和鄰居小孩玩性別遊戲。」「我記得有六個小孩,他們跑到一個地下室,互相觀看彼此的生殖器官;這使得金賽感到濃厚的罪惡感。」加布海特以「同性戀」(homosexual)一詞來轉述這段故事,顯示金賽當時的描述應該也是用這個字眼。雖然其中包括一位較年長的女孩,但金賽顯然對她沒有印象;囿於她的性別和年齡,她帶給金賽的感覺可能是罪惡多於快樂。

在金賽成為性學專家後,他認為每個成年人應該都會記得孩提時第一次性的感覺或接觸。此外,他主張早年經驗對一生行為模式的塑造扮演關鍵性角色。他解釋道,那些早年經驗較愉快的人總是比較快樂的;這些經驗的反覆會不斷加強感受,直至一個模式漸漸成形。金賽的理論告訴我們,他在探索自己成年時的「性趣」時,也必須回溯到他在霍布肯的童年時期。

對大多數小孩來說,曝露和窺伺性器官是一個無害的過程;他們會害怕被發現和處罰,但不至於在內心產生罪惡感。然而金賽似乎並不那麼幸運。根據加布海特的描述,金賽對童年時的地下室經驗感到「非常奇特而且非常有罪惡感。」他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可以理解的。身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人,那時許多美國中產階級對性感到焦慮。金賽除了受父母的影響力求道德完美外,維多利亞文化還要求嚴格的自制。金賽把這些要求奉為圭臬但卻無法滿足這些要求。對金賽而言,童年的經驗無關身體上的完整性,但卻是心理上的衝突與痛苦。就這一層面來看,他的幼年經驗對這個追求道德完美的男孩無疑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然而廣義而言,金賽的故事也凸顯了當時美國大多數男孩都會面臨的問題:美國的中產階級不再同意對男性的刻板定義,並開啟了對後維多利亞時代道德標準的辯論。當金賽長大成人後,他必須自己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是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而他要如何去找出答案也攸關他是否能找到自我。還好,金賽在遇到這些挑戰時,適時地做了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