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自序
導言 1
導言 2

重大事件

【類別最新出版】
憂鬱的編年:電影《憂鬱之島》與香港的身分探詢
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世越號、閨密門、MeToo,國民主播孫石熙的新聞關鍵場面
亞洲第一:尤美女和臺灣同婚法案的故事
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調查員揭密:情治生涯四十年,揭開調查局神秘的歷史與過往


張學良與西安事變(BC0001)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重大事件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傅虹霖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9年06月15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16頁
ISBN:957130223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自序導言 1導言 2



  導言 1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廣大的國家。論人口,居世界首位,論領土面積,排世界第三。更重要的是,她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富有古老而高尚的倫理道德規範和深厚而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從遠古時代開始,直到1911年為止,中國經歷了各個朝代的帝王統治,滿足於自己的強盛和高貴,始終以「天朝大國」自居。

近代西方的入侵,驚醒了「東方睡獅」的迷夢,開始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西方列強的鐵蹄,踏碎了「天朝大國」的根基,使得自一六四四年便入主中原曾強盛一時的清王朝有如江河日下,從此一蹶不振。

綜觀中國近代史,它是一部屈辱而不幸的國難史。最先敲開中國閉關鎖國大門,使得「帝國主義侵略」紛至沓來的要屬一八三九至一八四二年的中英戰爭。這場戰爭,用費正清(John Fairbank)教授的話來說,是中國政府致力於鏟除罪惡的鴉片走私貿易(從英屬印度)而使自己突然面臨的一場災難。戰爭在英國軍艦的強大火力下結束了,緊隨而來的是一系列屈辱性的條約,使西方列強在中國獲得了他們所需要的特權。

中國在鴉片戰爭以來,與外國人進行的一連串戰爭中接連受挫,暴露了清王朝的虛弱,刺激起與她隔海相望的島國——日本的野心。

日本曾經長期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饗,直到1868年,她才轉而學習西方。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賦予她一個新式主權國家所必須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基礎。而她本身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傳統尚武的民族精神使她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國內一旦得到鞏固,她便必然要打鄰國的主意,向海外擴張。

1894年,中國和日本因朝鮮國內問題爆發了戰爭,僅僅在日本人宣戰後的幾個月時間裡,中國便遭致慘敗。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條約規定:(1)承認朝鮮獨立,結束其依附中國的地位;(2)向日本賠款白銀二萬萬兩;(3)割讓台灣島、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4)開放重慶、蘇州、杭州和沙市為通商口岸;(5)日本國民有權在中國開辦工廠,經營工業和製造業。

中國原本採取「以夷制夷」的對外政策,希望英國能出面為她干預1894年的中日戰爭。但英國沒能做到這一點,使得清政府大為失望,遂求助於北方野心勃勃的強鄰俄國。1896年,中俄秘密簽署了一個聯合防禦協定。該協定允許俄國自中國邊境重鎮滿洲里起,至俄國港口符拉迪澳斯托克(海參崴)止,橫貫北滿地區鋪設一條鐵路,以供日本進攻中國時運送俄國軍隊之用。1898年,俄國以「三國干涉還遼」之功,向中國租借了遼東半島,包括大連港和旅順軍港,租期為二十五年。同時,俄國還把其築路權擴大到南滿。中國允許俄國修築一條連結其租界和北滿鐵路的新線路。

1900年,俄國乘中國「義和團之亂」,把其勢力範圍擴大到鐵路沿線地區和租地以外,占領了整個滿洲。俄國的這一軍事行動引起了日本的警覺,它阻遏了日本對中國東北的野心,同時,俄國在那裡的地位,也威脅了日本在朝鮮的統治。

義和團運動期間,八個外國列強以保護其使館區為名,派軍隊進駐中國。義和團運動被鎮壓之後,各國相繼撤軍,只有俄國例外。她冬天藉口太冷,夏天藉口道路太泥濘,拒不撤兵。就這樣年復一年,採取拖延的策略賴在中國不走。

俄國人的這種策略使主權受到侵犯的中國政府無可奈何,而日本人卻不耐煩了,她採取了行動,於1904年2月8日向俄國宣戰。

日俄戰爭於1905年9月以俄國的失敗告終。在戰後的和約中,俄國把其遼東半島租界和南滿路權轉讓給日本,日本還向中國無理索要為改善安東到奉天之間的鐵路所需要的一些附加權利。南滿鐵路的租期為十五年。1906年8月,日本組建了南滿鐵路株式社會,這是由政府控制的公司,由它掌管南滿的行政職能,並有權征收稅款和在這一地區經營其它工商業。

打敗俄國之後,日本成為一個最富有侵略性的世界強國。除了蠶食中國東北以外,他還鯨吞朝鮮,於1910年把這個古老而美麗的國家併入了日本的版圖。

日本的侵略行徑和清政府地位的日漸衰弱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他們開始為復興自己的國家而奮鬥。首先是興起了一系列改革運動,但由於滿清最高統治者們一味恪守祖訓,愚頑不化,致使所有的改革方案都注定遭到了失敗。於是人們把希望寄托在革命上,企圖推翻腐朽沒落的滿清王朝,以挽救垂危的祖國。

一場轟轟烈烈的共和革命終於獲得了成功。1911年,愛國者推翻了最後一位封建皇帝,於同年12月29日選舉孫中山先生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新政府在南京宣誓就職,而北京仍在清王朝殘餘勢力的控制之下。為了實現中國的統一,孫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位,於1912年2月15日,把它讓給了清王朝立憲政府總理大臣袁世凱,條件是廢除帝制,實現共和。袁世凱就這樣掌握了中國的最高權力,直到1916年壽終正寢。

袁世凱是北洋軍的創始人,他曾做過清政府駐朝鮮大臣,後來出任統攬軍務的兵部尚書和湖廣總督。他在擔任民國大總統以前的最後職位是清朝內閣的總理大臣。他一手掌握北洋軍這支中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通過牢牢控制這支威懾力量來保持中國的暫時和平和秩序。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了,中國歷史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時期。這一時期從袁世凱死後一直持續到1928年北伐革命的完成,歷經十餘年。在此期間,軍閥們控制一省或數省地區,實行專橫暴虐的統治,公然蔑視自1911年成立以來有名無實的北京中央政府。這些軍閥們割據一方,擁兵自重,或互相攻奸征戰,或聯合起來與中央政府抗衡,成為軍政合一的地方實力派人物。中央政府實際上成為他們的傀儡,不得不聽命於他們的擺布。

軍閥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他們就成為導致國勢衰微,疆土分裂的最主要因素。民國成立後的十餘年時間裡,軍閥勢力急劇膨脹,把中國搞的七零八散,破敗不堪。當時最有勢力的軍閥有東北的張作霖、中原地區的曹錕、吳佩孚和段祺瑞、西北的馮玉祥、長江流域的孫傳芳以及南方的李宗仁等等。

人們習慣上把中國軍閥武裝的名稱與其首領和他所控制的地區名稱結合起來。例如,張作霖的軍隊叫做「奉軍」,意即「奉天(東北軍事、政治的中心)的軍隊」,把這支軍隊的名稱與它所在的地區聯繫在一起。又如馮玉祥的軍隊叫做「西北軍」,因為西方北地區是馮的勢力範圍。除了這些通用的稱呼外,大部分軍閥武裝都有一個正式的名稱,其中有些名稱是意義深遠並具有國家主義色彩的。例如,張作霖的軍隊在1926年到1928年他逝世這段時間的正式名稱叫做「安國軍」,馮玉祥的軍隊則叫做「國民軍」。

中國的軍閥時代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16年袁世凱死後到1926年國民黨開始北伐。在此十年時間裡,北京中央政府的統治權更迭六次,軍事和政治關係極為複雜。由於這一時期的大部分軍閥都是北洋軍校的畢業生和袁世凱從前的門徒,故第一階段一般是指北洋軍閥時期。

中國的一些大軍閥們都有外國勢力作靠山,得到它們的援助。例如,張作霖得到了日本的支持,這個野心勃勃的國家企圖通過張作霖來加強自己在東北的地位。吳佩孚得到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的財政援助,而馮玉祥則通過外蒙古得到俄國的支援。然而這些軍閥沒有一個得到民眾的支持,他們沒有任何革新的、先進的政治綱領,他們彼此爭鬥廝殺只是為了爭奪權力和地盤,希圖以此增加收入以維持相擴大他們的武裝。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的曲折與複雜主要就是由於軍閥混亂引起政府頻繁更迭而造成的。

正當中國軍閥們為權力和地盤勾心鬧角,自相殘殺之時,日本人乘機陸續擴大了在中國的侵略政策。

日本鞏固了在朝鮮的地位後,便把其第二個獵取目標對準了中國,於1915年1月18日向中國提出了駭人聽聞的「二十一條」要求。這些要求可分為五個部分,前四部分涉及到擴大日本在中國東北、山東和福建的權利以及日本對中國鋼鐵工業的控制。第五部分則要求通過由顧問和專家控制中國的政治、軍火貿易和兵工廠的體制,實現日本對中國政府的控制。中國政府把這些令人髮指的條件有意透露給美國駐華公使,立即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強烈抗議。鑒於這種不利的國際反應,日本被迫將第五部分留待「將來討論」。在5月7日日本最後通牒的壓力下,中國政府於1915年5月20日簽署了一個條約,被迫接受了日本前四部分中的絕大部分要求e。

然而,日本要想實現在東北獲得的權益並非一帆風順,因為時代畢竟不同了。眾所周知,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正在經歷一個試圖向現代化民族國家轉變的過程,這個古老的國家正在覺醒,民族意識日漸增強。而日本人即乘中國發生分裂和內訌之機,趁火打劫,攫取它在東北的權利。

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必然會發生一股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這激情同時表現在經濟抵制和反對帝國主義的宣傳和活動之中。由於日本是中國最兇惡的掠奪者,所以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尤其指向了日本,最具體的要求就是保持中國東北地區的領土和主權完整。這塊曾經叫做「滿洲」的地區隨著滿族對中原的征服,早已確實成為無可爭辯的中國領土。

滿洲位於中國的東北,與朝鮮、蘇俄的遠東地區(西伯利亞)和蒙古相接壤。在中國,通稱之為「東三省」,包括奉天(遼寧)、黑龍江和吉林。「滿洲」這一名稱是在這一地區成為國際列強爭奪的目標以後所通常使用的稱謂。

中國東北是一塊遼闊富庶的土地,它相當於日本本土的兩倍以上,幾乎相等於法德兩國土地的總和。它是滿族的發祥地,由它建立起的強大的王朝曾經統治中國近二百年之久,直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辛亥革命的成功才結束了滿清王朝的統治。

幾個世紀以來,東北地區仍保持近乎封閉狀態,滿族當權者不准漢人未經許可擅自入內,只是到了 19 世紀下半期,這裡才門戶洞開,漢人不聲不響地漸漸流入這塊關東寶地,人數逐年增加。到1931年,東北地區的總人口已達三千萬,其中兩千八百萬是中國人,八十萬朝鮮人,十五萬俄國人,二十三萬日本人以及少量的蒙古人。1917年以後,中國的北京中央政府開始更積極地參與統治和開發東北地區。然而,1918年奉天省的軍事頭目張作霖使這一地區成為獨立於北京政府的個人領地。

張作霖於1873年2月12日出生於海城縣,這是奉天省下轄的一個地區。他是家中第三個,也是最小的孩子,據說他的大哥早年夭亡,二哥落草為寇,後被處死。和絕大多數東北地區的漢人一樣,張家也是從山東省遷居關外的。因家境貧寒,張作霖的童年並未受過什麼正規的教育,他直到十三歲才入村中私墊就讀。由於父親身亡,他十四歲不得不放棄學業,因而只上過一年學。張作霖發跡後,當他談論起自己所受的教育時,總是幽默地告訴那些外國好奇者們,「咱是綠林大學畢業的」,這裡指他在東北山野林莽中的軍事生涯,也就是土匪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