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兩岸關係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彭明敏序
程建人序
自序 1
自序 2

作 者 作 品

波濤滾滾:1986-2015兩岸談判30年關鍵秘辛

兩岸關係

【類別最新出版】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
中國憑什麼:從人類史的演變,看中華文明的時代拐點
第三進化--認知作戰下,台灣與全球的文明終局抉擇
金馬是引信,亦是誘餌?──遙送習總書記一束橄欖枝
終極和戰:兩岸戰爭與和平,統獨最短的距離


不確定的海峽(BC0045)

類別: 兩岸關係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王銘義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3年11月15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51頁
ISBN:957130865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彭明敏序程建人序自序 1自序 2



  自序 2

蔣經國對匆匆趕到的馬英九,開門見山地問道:「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2月8日,政府來台的那一天,政府到底有沒有發表什麼政策性文件?或對中國大陸主權的問題,發表過那些政策宣示?英九啊,你最近查得情形,究竟查得怎麼樣啊?」

馬英九答覆說:「報告總統,當年的閻錫山內閣,除了在遷台前一個多月,即11月2日的政務會議曾通過決議,宣布台灣為『接戰地域戒嚴』之外,就只有在遷台的前一天,即12月7日,由總統府發布「總統令」,宣告中央政府遷設台北。此外,中央政府的憲政體制,完全依據憲法在運作,並沒有任何改變。」

蔣經國稍後篤定地對馬英九說道:「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中華民國的法統。依照我國憲法選出來的中央民意代表,就可以代表中華民國的法統,沒有必要再設『大陸代表』。這段精要談話,正是蔣經國晚年一再重申,所謂「憲法即法統」理念的精髓所在。

當時,一批批被譏為「國會老賊」的老國代、老立委們,不斷地在殘破老舊的國會體制下,進行著最後的串連活動,他們的立場一致,就是「堅決抗退」。同時,他們並要求國民黨中央,不能放棄對中國大陸的主權主張,更要求應在國會改革方案中,重新設立「大陸代表」,以延續台灣對中國大陸的主權關係。

蔣經國在「國會老賊」強烈要求設立「大陸代表」,以延續「中國法統」的政治壓力下,使他覺得有必要進行探究,台海兩岸政權分裂的最原始起源。因此,他早先即交待馬英九,深入了解政府來台初期,尤其,在1949年12月8日,即政府遷台辦公當天,政府所發布各項政策宣示的具體內容。

蔣經國總統在其「大限」前夕,對於「老賊族群」的政治威脅,顯然無法完全迴避,並難以掙脫這些政治既得利益階層的牽制;而執行推動國會改革方案,並負責實際規劃作業的馬英九,更成為其父執輩眾多「國會老賊」眼中的「小紅衛兵」。

事實上,在1949年12月前後,台海兩岸的政權,其分裂進程是如何演進形成的?而分裂後的兩岸關係,及雙方的政治主權與治權範圍,又應如何合理區隔?這些歷史恩怨,與政治現實,不僅是蔣經國在過世之前,所面臨的困擾,及無法解決的難題;即使在兩岸全面積極展開各項民間交流階段,仍是亟待雙方共同探索的敏感課題。

泱策當局在四十餘年來,不願主動提及1949年的分裂歷程,主要是仍存有「國共內戰」敗軍之將的恐共陰影。台灣決策當局目前要推動務實主義路線,重返國際社會,並重塑新的國家人格,形成新的國民總意志,以建構全民對「生命共同體」的共識,就必須要自信、坦然地跨出這段「歷史的陰影」。

因此,當前必須務實地體認到,1949年12月8日,當國民政府登陸台灣之日,兩岸關係的實際風貌,已然出現決斷性的歷史變化;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互動關係,更呈現全新的歷史格局。這些事實與現實的演進歷程,絕對不是兩岸當權派各自所說,擁有「全中國主權」的虛無論調,所能抹煞的。

其實,蔣經國總統在1987年底,決定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的「歷史性的決策」,已經為兩岸的重新接觸、重新認識,開啟了一扇「希望之窗」;不管台灣內部未來對統獨爭議的發展前景如何,這項順應兩岸發展情勢的決斷性開放措施,是台灣決策當局得以延續與大陸進行談判與接觸的關鍵契機。

兩岸在間隔四十多年之後,因政治價值體系的全面對峙,連帶造成兩岸在各個層面,形成根本性的歧異。因此,在兩岸開放交流的大門,愈開愈大之際,兩岸之間即不斷地感受到各種價值對立的衝擊,如:「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偉大的政治口號,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成為歷史陳跡。取而代之的是,台灣積極推動重返聯合國的活動,並要在國際社會爭取「對等政治實體」、或「對等政府」的生存地位與政治尊嚴。但是,這股不確定的發展趨勢,也已引發兩岸新的衝突危機。

兩岸事務性授權談判,愈來愈多,愈來愈雜,雙方雖然已建立不少事務性的合作共識,但雙方根本性的政治歧見,與主權立場的衝突,始終沒有任何改變。「一個中國」的主權爭議,可能仍將延伸至21世紀。

儘管兩岸的「官方說法」,都強調堅持「一個中國」的政治立場,但在現實生活狀態裡,兩岸領導人,或兩岸人民,只有默認,並接受有兩種國幣、兩首國歌、兩面國旗,以及各自使用兩種不同國民身分證的事買。不過,新台幣與人民幣,五星旗與青天白日旗,至今仍無法公開「共榮共存」,這將是未來兩岸在邁向另一個交流高峰後,無法迴避的爭議問題。

儘管兩岸官方之間的對峙立場,敵我兩極,相當鮮明,但兩岸民間中介機構的授權談判代表,卻能在談判期間,縱情地享受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卡拉OK主義」,並開懷地陶醉在XO香醇美酒的浪漫氛圍中;兩岸官民之間,對兩岸交流的本質,及雙方的相處之道,依然存在著兩極化的認知差異。

開放、務實,幾乎是 90 年代末期,貫穿台灣在大陸政策領域的主導思想。但是,在推動大幅開放措施,以及建構兩岸法律體制的過渡階段,各種不合邏緝的決策限制、專案考量的「特例」、漫無標準的審核原則、選擇性的「人道主義」,或兩岸人民權益的差別待遇等等實際案例,仍是所謂「開放政策」的主要構成內涵。

當然,兩岸政、經、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各種衝突,並不是開放政策所造成的,但這是兩岸在長期封閉之後,一旦開放所必然面臨的結果。如何理情這些價值體系的兩極化差異,以及建立兩岸社會的新關係,更須及時建構一套合理、合情的開放政策。

兩岸關係的複雜性、敏感性與爭議性,是很難精確評估的。同時,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趨勢,以現階段極為有限的交流經驗,與互信基礎,將是難以想像與預期的。尤其,在兩岸隔離四十多年以來,雙方「歷史之債」,仍未完全釐清之際,在20世紀結束前,台灣在大陸政策的決策領域,最少還要面臨一些極為現實與嚴峻的挑戰。譬如:

——「辜汪會談」前後的兩岸交流形勢,並沒有出現劇烈的變化,兩岸在政、經、軍事各個領域,所存在的各項「不確定關係」,仍然是影響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重要變數。台灣海峽的軍事情勢,仍是亞太地區最不確定的因素之一。但是,台灣的國防力量或戰備能力,能否足以自衛?或是仍需依賴國際霸權在亞太地區維持恐怖平衡,才得以自保?

——總統府國統會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在中國國民黨十四全會之後,更加確立為現階段推動大陸政策的指導綱領,但「國家統一綱領」的進程規劃,如何進行合理調整,才能符合兩岸最新交流情勢的需要?台灣又如何避免國統綱領成為大陸政策靈活出擊的障礙?

——兩岸目前所維持「間接三通」的型式,將因台港航權於1995年4月屆滿後,被迫提前進行根本性的調整;香港在兩岸之間,所提供的「轉口」功能,或扮演的「第三地」角色,也將提前面臨重大變革。台灣究竟還擁有多少經貿實力、政治籌碼,足以抵擋兩岸「直接三通」的強大趨勢?

——中國政府在相繼完成1997接收香港,與一九九九接收澳門的基本立法作業之後,台灣問題的處理,即將提上議事日程。大陸對台決策部門,在鄧小平所提「一國兩制」理念的戰略指導下,目前正在積極研議草擬「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草案」。台灣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在本世紀末,以至21世紀初葉,抗拒來自中國政府的主權兼併?或如何進行兩岸民主統一的談判?

這些近程與遠程的問題,以及確定與不確定的發展趨勢,都是台灣在重新建構兩岸關係之際,不得不面對的嚴肅課題,也是台灣在打開兩岸交流大門之後,必須正視與思考的重要政策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