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兩岸關係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江素惠的兩岸三地情
三十年風雲在香江:江素惠的香江路與兩岸情

兩岸關係

【類別最新出版】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
中國憑什麼:從人類史的演變,看中華文明的時代拐點
第三進化--認知作戰下,台灣與全球的文明終局抉擇
金馬是引信,亦是誘餌?──遙送習總書記一束橄欖枝
終極和戰:兩岸戰爭與和平,統獨最短的距離


江素惠的兩岸三地情(2)(BC0130)

類別: 兩岸關係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江素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2月12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52頁
ISBN:957133295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自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3

論中美台互動關係

近中、美、台之關係呈現頗為緊張之情勢,事態之持續發展,將影響汪道涵訪台及朱鎔基訪美,頗值得關注。

汪道涵何時能赴台訪問成為關注的焦點,北京為此對台頻頻放話,促兩岸展開政治對話,反對台灣加入美國之戰區導彈防衛系統(TMD)、反對台灣修憲時將人民公投入憲,北京對台之態度日趨強硬,使得兩岸關係緊繃,甚而使得汪道涵之訪台充滿了無限變數。

兩岸關係如此緊張,其實也有美國因素。近期以來,北京與美國也展開了輿論煙屑戰。過去中共常提醒美國,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之障礙,現中共與美國關係如箭在弦上,中共總理朱鎔基即將訪美,卻出現了相互叫陣,美國更爆出中共涉嫌竊取美國核子機密疑案,美國輿論一片譁然,共和黨掌控的國會更嚴厲指責柯林頓刻意忽視中共的軍事與諜報威脅,傷害到美國國家安全。在此冷戰時期,中共似乎成了美國的新敵人,美國之民意也正逐漸走向對抗,例如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魯加在一項全國播出的電視訪問中,呼籲柯林頓總統在中共總理朱鎔基四月訪美時,向朱鎔基表明美國嚴正的立場,若中共悍然以飛彈攻擊台灣,美國將保衛台灣;又中共若堅持在中國大陸沿岸部署飛彈,將會招致嚴重的後果。此外,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柏格也在同一節目中表示,中共如果膽敢攻打台灣,美國政府將與國會密切磋商,並視之為「非常嚴重的事」,美國政府堅信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應循和平方式解決。

現在大家所關切的是間諜案引起之風暴,有否可能改變美國與中共之間的外交氣候,美國輿論近期來對中共之強烈抨擊,使美國與中共似又回到了對抗的局面。

其實美國突然高升之反共情緒,令朱鎔基之美國行,增加不少困擾。本來北京有鑒於江澤民之日本行,沒有獲得任何的成果十分懊惱,期望朱鎔基之美國行,應有所收穫。本來朱鎔基之行,北京希望能達到的是阻止台灣成為導彈防衛系統之成員,中共儘快加入世貿組織,順利地獲得最優惠國待遇。看來間諜案之發生,這些要價可真要大打折扣了,美國之策略,擋駕了北京高價碼的索求。

【中共對美國的恐懼症】

然而,由一間諜案之導火線,就能引發為如此激烈之對中共反感情懷,也實是中(共)、美之間長期以來的對抗與冷戰結束後,仍未能消除彼此之疑慮,使北京對美國患上了兩大恐懼症候。中共面對美國之強大,既疑慮又惶恐,例如把所有的美國記者都當成特務,甚而認為嫁給美國人也必然成為特務,荒謬到極點,這就是對美國人之自大恐懼症。第二是民主敏感症,一提及民主,北京就周身不舒適,坐立難安,認為民主就是想搞亂中國,顛覆中國。中共這方面的脆弱,是美國政客之攻擊點,亦是新聞媒體的笑柄。

中共對美國表現的是既愛又恨,憎惡美國之強權,但在兩岸事務上卻又俯首於美國之指手劃腳。中共一向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感,但論及兩岸統一時,卻寧借用外力。最近美國過氣之政客學者組成了第二管道,奔走活躍於兩岸,獻策獻計,兩岸中國人難道沒有絲毫的智慧來處理中國人之事務,而需假手於山姆叔叔來指手劃腳?台灣方面一再強調,第二管道決不能取代官方正式的第一軌道,即官方授權的海基會與海協會之溝通,而北京默許第二軌道之活躍,無非藉以打壓第一管道,如此的做法令台灣人反感,不但低估了兩岸中國人之政治智慧,更錯估了美國人的用意。

【不能漠視台灣民心所向】

現 80 % 的台灣人都期待汪道涵能前往台灣訪問,希望兩岸能多溝通交流,半數以上的台灣民意調查認為汪道涵早來比晚來好,來比不來好,並期待汪道涵來訪,能自由交談,增進瞭解,此為台灣民心所向,北京能漠視嗎?

北京對兩岸問題呈現了相當之急迫性,但對於足以表現善意之旅的汪道涵台灣行卻舉棋不定,同樣陷入了朱鎔基訪美之顧忌窠臼中。兩岸之事,應循序漸進,非急功好利,追求成果即可成。陸委會主委蘇起就表示兩岸應延續去年辜汪會晤時培養出來的良好氣氛,繼續開展建設性對話,如此不僅對雙方都有利,相信各國也都將樂見此一發展結果。

(1999.3 月 24 日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