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編輯手記
導論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南海紛爭史國別研究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資本主義的先知(BC0141)──馬克思
Karl Marx: A Life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法蘭西斯‧惠蔭
       Francis Wheen
譯者:洪儀真、何明修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24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00頁
ISBN:957133573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編輯手記導論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3

希爾舍也無法免於法國化的魅惑:在拿破崙統治時代,他曾經埋首於法國政治、宗教、生活和藝術的自由思想,成為一個真正「熟悉伏爾泰和盧梭的 18 世紀『法國人』。」他也是特利爾文藝俱樂部的活躍社員,有許多開明的人士聚集此處討論政治和文學。1834 年 1 月,卡爾 15 歲時,海恩利希在俱樂部裡辦了一場宴會,歡迎萊茵省議會新選出的「自由派議員」。他舉杯恭維普魯士國王,贏得了滿堂的喝采——「因為他的雅量,所以我們第一次能擁有人民代表機構。王威顯赫,無所不能,他的自由意志指示要召開議會,使得事實能直達御前。」

對一個軟弱而反猶太的君王做出如此阿諛,聽來不無諷刺意味。但海恩利希是真心誠意的,他並非要搞革命。但他措詞再怎麼節制、再怎麼諂媚,他既然用了「人民代表」一詞,就已足以引起柏林當局的警覺:在審查制度和警察特務充斥的地方,反對份子的武器往往只有反諷。而普魯士帝國的特務長於探察那些無心的譏諷,絕不以惡小而輕饒。於是,當地的新聞被禁止刊載海恩利希的演說。文藝俱樂部的成員也在聚會中高唱法國馬賽曲等革命歌曲,八天以後,政府派遣警方監視這棟大樓,譴責地方官員縱容如此忤逆的聚會,並將海恩利希.馬克思列為危險人物。

他的妻子反應如何呢?她很可能被蒙在鼓裡。罕麗達.馬克思(Henriette Marx)並沒有同享丈夫在知識上的品味:她沒受過教育,識字不多,她的心力都放在家庭之上。對於家人,她有無止境的焦慮和煩躁。她承認自己受苦於「過度的母愛」,在至今少數留存的一封寫給兒子的信中——寫於馬克思就讀大學之際——充分印證了這症狀:「親愛的卡爾,容我指出,不要把清潔和秩序視為次要之事,因為健康和快活都得依靠它們。我要你經常清理房間,而且要定時清理——而你自己,我親愛的卡爾,每週要用海綿和肥皂洗澡。你如何沖泡咖啡?你自己沖泡嗎?滋味如何?請讓我知道你居家的一切事情。」

一旦馬克思離巢而去,他和母親的關連就不深了——除非他試圖從這位老夫人身上弄到一點銀子,然而卻很少得逞。多年之後,恩格斯的愛人瑪麗.博恩(Mary Burns)辭世,馬克思寄給朋友一封弔慰信:「我目前正被催討子女教育費和房租……為什麼不幸降臨在瑪麗身上?難道不應該是我的母親?畢竟她苦受病痛折磨,早已活夠了。」

卡爾.馬克思誕生於布魯肯巷(Brkergasse)第 664 號樓上的房間裡,這幢房舍前臨繁忙道路,這條路蜿蜒至摩塞爾河橋邊。他的父親一個月前才整修這棟房子,但在卡爾十五個月大時就搬離了,所以卡爾對此地毫無印象。1928 年 4 月,德國社會民主黨將之收購,自此成為馬克思生活及其時代的紀念館,但是 1933 年到 1945 年間,納粹以此地為納粹黨報的總部。戰後,有人寫信募款,以修繕被希特勒侵佔所造成的損害。其中一封回信的日期是 1947 年 3 月 19 日,由英國工黨國際秘書處發出:「親愛的同志,我很遺憾英國工黨不擬支持貴國際委員會重建卡爾.馬克思的特利爾舊宅之計畫,因為它已奉獻資源整修卡爾.馬克思在英國的紀念館了。丹尼斯.奚利(Denis Healey)謹致。」不過這間房子還是保了下來。 30 公尺之外,是特利爾舊猶太教會所在之地,馬克思族中有好幾人曾主持過這所教會。今日只有街角燈柱上以德文書寫的一塊牌子:「這是先前猶太教教會的原址,於 1938 年 11 月的屠殺猶太人之夜裡,被國家社會主義者〔註:納粹黨人〕所摧毀。」

除了逼迫姊妹們吃泥派的習慣之外,卡爾.馬克思的童年鮮為人知。他在 1830 年入特利爾高中,校長威登巴赫(Hugo Wyttenbach)是海恩利希.馬克思的友人,也是文藝俱樂部的創始人之一。卡爾後來把同校校友蔑稱為「土包子」;其實,學校老師大部分是自由派的人文主義者,盡其所能地教化這群鄉巴佬。1832 年,在一場於漢巴哈(Hambach)舉行的支持言論自由的集會之後,警察闖入學校,搜出流傳於學生當中的煽動文件——包括漢巴哈的抗議演說。有一個男孩被拘捕,威登巴赫則受到嚴密監視。在 1834 年 1 月的文藝俱樂部晚宴事件之後,學校的數學老師和希伯來文老師被安上「無神論」和「唯物論」的罪名。當局為了降低威登巴赫的影響力,指派了一個反動份子洛爾司(Loers)共同擔任校長。

「我發現好好先生威登巴赫的處境萬分痛苦,」在參加洛爾司的就職典禮之後,海恩利希對兒子如此說。「聽到別人對他的抨擊,我差點落淚。他唯一的缺點就是心腸太好了。我盡力向他表達我的崇敬,我還特別告訴他,你是多麼敬愛他……。」但是,當馬克思拒絕和洛爾司說話,以此表明他對威登巴赫的熱愛,他的父親卻責備了他。「洛爾司先生不滿你未曾向他辭行,」海恩利希在 1935 年馬克思大學入學考試後寫信給他。「只有你和克里門斯(另一名學生)兩人如此做……我只好撒謊,說我們曾經到他家,但是他不在。」這就是海恩利希.馬克思的真實面貌,氣憤卻膽怯,不悅但順從,總是在說了「我想」之後添加一句「我不敢」。

卡爾.馬克思卻截然相反。「社會改革不曾憑藉強者的軟弱而實現,而總是由弱者的堅強來推動。」我們可以說他親身實踐了這項原則。他好像要透過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並找出脆弱肉身內含的強韌,以檢驗自己對無產階級的倡言。

1835 年,馬克思入波昂(Bonn)大學不久,海恩利希.馬克思勸告當時 17 歲的兒子:「在我看來,九堂課太多了,我不希望你身心負擔過重。當你獲取真正有活力而健康的精神糧食時,莫忘這個悲慘的世界中總是伴隨著身體的存在,它決定了整個人的幸福。病懨懨的學者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因此,你的學習不要超出健康所能負荷。」卡爾自始至終都沒把父親的勸告放在心上:在未來幾年裡,他不但經常熬夜,而且常喝廉價的麥酒,抽惡臭的香菸。

這個小伙子以他一貫的輕率態度回答,他的健康確實很糟——這引來他父親另一番喋喋不休。「年輕人無節制甚至是有害的享樂所帶來的罪孽,將招致可怕的報應。貢斯特(G ünster)先生就是一個悲哀的例子。他的例子確實不能算是墮落,然而菸酒卻摧殘他原本已經衰弱的肺部,他很難活過今年夏天。」他的母親隨信附上叮嚀,一如往常的焦慮:「你必須避免任何使健康惡化的事物,不要太熱,不要喝過多的酒和咖啡,不要吃任何刺激性的食物,加太多胡椒或是香料。你不要抽煙,不要在晚上熬夜,同時要早點起來。小心不要感冒,親愛的卡爾,在你身體完全康復之前不要去跳舞。」可以確定的是,馬克思夫人一點也不是說著玩的。



譯註

譯註 B:波魯亞西團由波昂大學貴族出身的學生所組成,常在波昂郊區羞辱平民學生。

譯註 C:1809 年至 1813 年,路德維希擔任易北省薩爾茨維傑縣(Salzwedel)的副縣長;1814 年至 1816 年晉升為縣長。1816 年則高昇為特利爾的樞密顧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