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編輯手記
導論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南海紛爭史國別研究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資本主義的先知(BC0141)──馬克思
Karl Marx: A Life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法蘭西斯‧惠蔭
       Francis Wheen
譯者:洪儀真、何明修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24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00頁
ISBN:957133573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編輯手記導論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4

男爵亦然,他開始注意到這位早熟的友伴。馬克思與男爵之子埃德加不同,他對知識有一份飢渴,而且才思敏捷。在漫長的散步中,老男爵會對著年輕伙伴吟誦荷馬(Homer)及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長句。馬克思漸漸熟背莎士比亞——並能適時引用戲劇的類比和例句來使著作增色。「他對於莎士比亞有無限的尊崇:他鑽研他的作品,甚至對最微不足道的角色也能如數家珍,」馬克思的女婿保羅.拉法格(Paul Lafargue)回憶。「他們整個家族對這位偉大的英國劇作家極為折服;他的三個女兒都熟稔莎士比亞的作品。1848 年之後,他已經可以讀英文了,為了加強自己的英文能力,他將所有莎士比亞新創的表達方式加以分類。」

馬克思後來還會在星期天帶著家人到漢普司特野地(Hampstead Heath)野餐,朗讀莎士比亞——還有但丁(Dante)和歌德(Goethe)的戲劇,重拾和威斯特伐倫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馬克思的女兒小燕妮在十二歲時,把馬克思的前任秘書威廉.畢柏(Whlhelm Pieper)和《無事自擾》(Much Ado About Nothing)這齣戲裡的班奈迪克(Benedick)做比較——然後她十一歲的妹妹勞拉(Laura)就說班奈迪克是個才子,但畢柏只是一個小丑,「而且還是一個廉價的小丑」。在流放倫敦的長年歲月裡,馬克思對於英國文化的涉獵僅止於偶爾外出去看看莎士比亞戲劇演員賽維尼(Salvini)和歐文(Irving)的表演。馬克思的孩子愛琳娜後來登上舞台,而另一個女兒小燕妮也想走這條路,這都不是偶然。如同保勞爾教授(S. S. Prawer)所述,馬克思家族裡的每一個成員都注定「終身活在對英國文學經典的悸動裡」。馬克思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引經據典——為了打垮政敵,為了使枯燥的經濟學文章生色,為了加強笑話的效果,或是為了佐證一份強烈的情感。結婚十三年之後,在一封給妻子的情書裡,馬克思再次提及威斯特伐倫男爵對他永恆的影響:

妳就在我的面前,如生命般巨大,我將妳擁入我的臂彎裡,我從頭到腳親吻著妳,我在妳面前屈膝跪下並且大聲地說:「女郎,我愛妳。」我深愛著妳,這種愛情連奧賽羅(the Moor of Venice,譯註D)也不曾體驗過……那些毀謗我的讒人、謾罵我的敵人當中,有誰曾想到要指責我,說我自願在二流的羅曼史劇情中扮演主角?而我真的就是如此。那些惡棍如果有一點小聰明的話,他們就應該一邊描述「生產與社會關係」,另一邊描述傾倒於妳裙下的我。然後在這幅諷刺畫下註明:「看看這幅圖畫,再看看那幅。」

燕妮不用想也知道,最後一句話出自《哈姆雷特》(Hamlet)。

然而,為什麼卡爾和燕妮不願意告知父母他們訂婚之事呢?也許卡爾認為他們年齡的差距會招致反對:娶一位年長的妻子在當時還很罕見,似乎足以成為忤逆自然律則的罪。或者他們擔心,儘管老威斯特伐倫的心地慷慨,還是會試圖勸阻心愛的女兒,不要將自己的命運交託在一個才華洋溢卻捉摸不定的不妥協主義者身上。與馬克思共度一生絕不會沈悶,但日子卻難保穩定或富有。

除了燕妮.馮.威斯特伐倫之外,馬克思年輕時代最珍貴的熱情,則獻給了一位辭世的哲學家——黑格爾(G.W.F. Hegel)。這份熱情的歷程如同許多愛情故事:在羞赧的矜持後,伴隨著令人陶醉的擁抱。而當瘋狂的愛退去之後,便將所愛拋棄。不過,黑格爾哲學帶領他一探成人世界的奧祕,對此他仍心存感謝。在他駁斥黑格爾主義多年以後,馬克思仍以深情的口吻提起這位帶他走出無知的人物。

「將近三十年以前,當黑格爾辯證法還很流行時,我就曾批判黑格爾辯證法的神祕部分,」馬克思在 1873 年寫道。「但正當我寫《資本論》第一卷時,那些在今日德國文化界高談闊論的人,那些暴躁、傲慢、平庸的模仿者,已經時興將黑格爾當作一條『死狗』,就像萊辛(譯註E)時代膽大包天的摩西.孟德爾頌(Moses Mendelssohn)對待斯賓諾莎(Spinoza)那樣。因此,我要公開承認,我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並且在關於價值理論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賣弄起黑格爾特有表達方式。辯證法在黑格爾手中神秘化了,但這絕不妨礙他是第一個全面有意識地敘述辯證法一般運動形式的人。」對馬克思而言,要他如此恭維一個自己不同意的人算是非常難得:通常那些與他有所衝突的人,日後都難免被指責為卑劣人士或蠢驢一隻。海涅(Heinrich Heine)則是例外,因為馬克思相信應該原諒偉大詩人的缺點;而他似乎以類似的態度來對待偉大卻有瑕疵的哲學家。不過,面對那些二流之士時,像是蹩腳的詩人、裝模作樣的傻子,及自命不凡的愚人,馬克思的批評則毫不留情。

馬克思後來坦承,他還是有受惠於黑格爾之處。黑格爾以激進的方法論得出了保守的結論。馬克思則是保留辯證法的架構,但去除神秘化的成分,如同一個人買了一座不再具神聖意義的禮拜堂,並將之轉換為可居住的世俗住所一樣。

什麼是辯證法?道理很簡單,隨便一個拿著磁鐵的學童都能證明——或任何婚友社也能作證——就是「異性相吸」。女性和男性結合,產生新生命。

辯證法對於人類心智發揮了類似的功能。一個澄明的觀念,和它的「反」(antithesis)之間經過一番激烈搏鬥之後,從中創造出「合」(synthesis),這又成為新的「正」(thesis)。負負可以得正——但是,一旦這個「正」誕生以後,它就成為另一個「負」,必須接受同樣周密的審查。馬克思涉入黑格爾思想的過程本身就是辯證式的,這過程產生了一個無名的嬰孩,之後演變成歷史唯物論(historical materialism)。

這個說法太簡化,不過黑格爾許多著作都高深莫測,所以簡化乃是必要。馬克思在 18 歲進入柏林大學不久後,在一系列題名為《論黑格爾》(On Hegel)的短詩中嘲諷了黑格爾的晦澀及模稜兩可:

我的教誨都混成一團迷糊仗,
由是,人人皆可挑選他想要思考的東西;
至少,他永遠不會被嚴格的規則束縛。
從洪水中溢出,從高崖上墜落,
詩人創造的心愛話語和思想亦如是;
他瞭解自己的思想,自由創造自己的感受。
由是,人人都可為自己汲取豐盛的智慧美酒;
現在你們全都明瞭了,因為我已對你們說了滿紙荒唐言!

馬克思將這首詩納入一本札記當中,該詩集題名為「獻給親愛的父親,慶祝他的大壽之日,並作為一份永恆之愛的微小紀念」。老馬克思應該很慶幸自己的兒子沒有感染到黑格爾崇拜的傳染病,這股風潮幾乎吹到當時日耳曼每一個團體當中。海恩利希寄往柏林的一封信裡,警告卡爾要避免黑格爾主義者的影響——「這些新的敗德者扭曲自己的言語,直到連自己也聽不見;他們將氾濫的言論稱為天才之作,正因為其空無一物。」

像馬克思這種擁有無限好奇心和爭辯性格的人,不可能一直拒絕黑格爾的誘惑。黑格爾從 1818 年開始擔任柏林大學哲學系教授,直到 1831 年辭世為止。五年後,馬克思在柏林大學註冊,而黑格爾學說的繼承者也還在爭奪他的遺產。年輕時黑格爾曾經是法國大革命理想主義的支持者,但就像許多激進份子一樣,他過了中年之後就成安逸而親和的人了(激進份子向來如此,古今皆然)。他相信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應該承認「他所看的世界具有客觀的必然性與合理性」。這裏所謂的世界——普魯士國家——就是他所說的「神聖精神或觀念」(Geist)完全而終極的展現。這樣一來,哲學家就沒什麼好討論的了。任何對於現狀的質疑都徒勞無益。



譯註

譯註 D:莎翁名劇《奧賽羅》描述西元 1570 年,威尼斯貴族之女黛特摩娜,與軍事天才摩爾人奧賽羅陷於熱戀,兩人不惜公然忤逆傳統,為了愛情而私奔的故事。馬克思的小名也叫「摩爾人」(見本書第二章),因此一語雙關。

譯註 E: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德國批評家及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