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作者序
結語
余紀忠先生年譜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作 者 作 品

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洪耀彈線
被稱作怪物的我:松坂大輔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提筆為時代(BC0145)──余紀忠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張慧英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4月22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精裝/216頁
ISBN:957133653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作者序結語余紀忠先生年譜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



  作者序

◎文/張慧英

這其實不是一本傳記。

中時報系的創辦人余紀忠先生,是新聞界的一個傳奇人物。這樣的傳奇人物,多年來卻始終沒有一本傳記,經常有人對此感到納悶。事實上,是他自己一直不想寫傳。他覺得他的理念、建樹,遠比個人的故事重要得多。直到晚近,他才開始接受龍應台的口述歷史訪談,可惜的是,他九十三年的歲月跨距極長,近年來又飽受癌症折磨,以致於回憶錄未能完全峻工。

民國九十一年初,余先生的母校中央大學希望能有一份有關他的介紹。於是他動了念頭,覺得應該要有一份能呈現他及《時報》在整個時代轉折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東西,藉由對他這個人的描繪,讓大家更認識中國時報的歷史成就。於是乎,社內成立了一個小組,成員包括林聖芬、彭中原、羊曉東、朱賜麟、楊索和我,研討多次後,最後余先生認為我固定參加主筆會議,應當比較能理解他念茲在茲的兩岸理念,所以要我來執筆。

因此,這不能算是傳記,而是一本描繪余紀忠如何帶領時報、在許多歷史關鍵時刻中發揮關鍵角色的書。但坦白說,以余先生對工作及國事的投入,至少這半個多世紀以來,余先生的生命幾乎全部耗費在這裡。因此,不算傳記,卻是一個傳奇燃燒出來的光芒與溫暖。

書中呈現的是余紀忠重要的個人特質切面,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到時報與時代之間的互動。所以,它做四件事:素描余紀忠、記載中國時報系的重要成績、呈現台灣五十多年來的時代變化,以及界定前述三者間的互動。

而都要由我來詮釋,這是多麼大的命題,又是多麼大的僭越!九十三年的智慧、半世紀的風雲,何其沉重,豈是我有資格承擔的?但余先生只勉勵我好好寫,並且要求活潑可讀,筆調清新,不要八股老套,篇幅不要太長,還指著大部頭的《中國時報社史》說:﹁這種沒有人要看的。﹂他也要求摘錄多篇社論及重要談話、文稿,因為那都是他多年理念的精華,一貫立場的發聲。 他希望大家因為對他這個人有興趣,而藉此書認識時報、傳達他的兩岸理念。在我感覺,彷彿即將淚盡的蠟炬,在人生必須落幕時,也拚著要將最後一口氣度給時報及兩岸關係。

春節之前,他找林聖芬、朱賜麟和我去他家,為本書訪談了四個小時,精神好得讓我們驚佩。其實當時他的體能已明顯衰退,前一天夜裡還摔了一大跤,腰痛得直不起來,卻一秉他與病魔鏖戰時的堅強鬥志,和我們談了那麼久。

春節那幾個禮拜,他和家人去澳洲、紐西蘭度假。我知道這是一樁要與時間賽跑的工作,因此全力趕稿,終於在二月底完成初稿。但回國之後,他的身體狀況迅速惡化,到中時編輯部來過一次後,他的專屬座位就再也不曾見到那華髮高大的身影了。三月二十九日晚上,他突然打電話叫我去他家。因為第二天要再去醫院治療,所以,他強撐著虛弱至極的身體,開始把書稿一頁一頁從頭看起。其間還一度必須倚著椅背休息一陣,才能接著看下去。那段期間他其實已經無法看太長的文章、也不能講太多話,但那天晚上,他竟然在書桌前坐了一個半小時,把那五萬六千字全部看完了。那是他人生最後一次那麼完整而清醒地看完那麼多字。 看完書稿的他,似乎已氣力用盡,靠著椅背喘息了一會,才對我說,寫得不錯,很用心、很用力氣,但長了一點,再刪一點的話,我們的主張可以更凸顯出來。我明白,他最在意的,所謂﹁我們的主張﹂,還是指他對兩岸關係的理念。至於他個人,真的不是他關心的重點。

他還說,等住院之後,精神好一點了,我們再來刪改。但我們都知道,這恐怕已難實現。他還以虛弱、斷續的話語,對我個人做了關心與勉勵,最後並伸出手來,與我握手,似在道別。遺憾的是,奇蹟並未出現,才僅僅一個多星期後,他就離開了我們。

我還是照著余先生的意思,精簡了較為個人、枝節的部分,補充了一些新的內容,在林聖芬、胡鴻仁及朱賜麟的協助下,最後完成了約五萬字的定稿。由於余先生放手讓我自由發揮,所以這本書其實是我對他的認識及詮釋。這是需要很大膽子的事,下筆時也常懷疑自己到底憑什麼(懷疑還抬舉了自己,事實是,我根本沒這個資格)。但無論如何,就算是因緣際會吧,它竟能蒙余先生在臨終之前看過並大致認可,這是余先生給我的最大榮幸。

余先生真是個傳奇,過去沒有、未來恐怕也難再見如此的風範、如此的人物。他能夠成功經營一個報業集團,自然有務實靈活、順勢而為的一面。但在面對歷史關鍵時刻,他又依舊有那份愈來愈少見的文人氣息。而,他又是個鬥士,遇到挑戰,他整個生命力都燃燒了起來;面對病魔,他力戰到最後一刻。他能夠在多次歷史關鍵時刻發揮關鍵推力,除了因為恰好站在關鍵位置、擁有媒體重要力量外,當機立斷的智慧、膽識與魄力,也遠遠超乎尋常。

他是報人的標竿,一段文化的形影。他把整篇歷史淬煉給我們,而當他離去時,一個已然遙遠的時代,終於正式向我們告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