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作者序
結語
余紀忠先生年譜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作 者 作 品

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洪耀彈線
被稱作怪物的我:松坂大輔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提筆為時代(BC0145)──余紀忠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張慧英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4月22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精裝/216頁
ISBN:957133653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作者序結語余紀忠先生年譜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



  書摘 6

第一節 台灣,我美麗的家

浪花婆娑的太平洋上,這個綠意盎然的溫暖島嶼靜靜棲息著。從第一眼看到台灣,不知不覺間,余紀忠已經在這裡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寒暑。來到台灣,已是中年,行到人生的中途,卻必須拋下一切重新歸零,在這個陌生的島嶼再度出發。五十多載,春去秋來如眼一眨,箇中冷暖卻點滴在心。

他在這座美麗島上創辦了中國時報系,日日夜夜,他端詳著這片土地、這裡樸實又熱情的人民,思索這片土地需要什麼,關懷這些人在期盼什麼,他自己、以及他所經營的時報系又能提供什麼。時報系生於斯、長於斯,與台灣一同走過艱苦匱乏的歲月,與台灣的人民一同打拚、一同成長,一起歡欣、一起落淚。台灣,是時報扎根茁壯的立足地,也是灌溉時報生命的清泉源。因此,余紀忠對台灣的土地與人民,有著衷心的認同與關懷;時報系對促進社會發展、揭發弊病、打造美麗家園,更有一貫的使命感。 余紀忠相信,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一如知識份子,除了傳遞訊息、滿足人民知的權利之外,還要設定並捍衛一套文明進步的價值體系,為促進文化的提升、增進人民福祉盡一份心力。

在如此的理念下,時報系一方面持續推動自由民主與改革開放,將先進的民主人權與社會改革觀念引進台灣,促成政策與法令的轉變;一方面也積極維護人權、發掘民瘼,並援助弱勢團體。這些工作,都在一點一滴中進行,其影響卻可以水滴石穿。例如對消費糾紛及瑕疵產品的報導,除了讓民眾獲取訊息有所警覺外,也介紹先進國家對消費者保護的觀念與措施,藉由事件報導進行觀念傳播,逐漸建立消費者保護意識,促使廠商加強品管、立法院通過消費者保護法、行政院成立消保會,消費者權益因此獲得進一步的保障。又例如對軍中人權問題、監獄管理問題,《時報》更藉著積極報導個案,使軍方及監獄大幅改善管理(或管教)方式。人間副刊特別開闢的海外專欄,引進了自由開放的思潮,在當年那個封閉的年代,是一扇能夠呼吸到民主價值的窗口,為台灣的民主化默默提供著氧氣。

觀念的改變也許無形,卻往往可以影響許多人的福祉,例如《時報》多年來不斷呼籲廢止的檢肅流氓條例、違警罰法及刑法一百條言論叛亂罪等落伍法令,終於都獲得了廢止或修訂,我國的人權保障因而更為落實。但《時報》關切的範圍不只政治,對經濟自由及社會公義,其實著墨更為綿密,票據法便是很值得一書的例子。多年來,我國以刑法懲處跳票行為,流弊甚多,造成多少公司倒閉、家庭破碎、人口流亡,許多人因此一輩子無法擺脫前科犯的烙印,獄裡的女囚十之八九是替丈夫開票據而冤枉入獄。時報系從民國六十八年開始,對此法持續提出批判,打了七年抗戰,寫之又寫,批之再批。直到民國七十五年六月,立法院才通過票據法修正案,票據犯撤銷通緝者十餘萬人,服刑中獲釋者一千四百餘人,多少人的命運,因此而重獲生機,誠可謂「普渡眾生」。

針對高雄縣長余登發被控叛亂案,中國時報曾以社論批駁這項指控。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這是可以被關報的!而對於蘇建和三死刑犯案,時報系與學界多年來不斷大聲疾呼,闡述民主先進國家無罪推定及證據法則之原則,要求給予重審的機會,民國八十九年四月的一篇社論〈不可擔心錯放而造成錯殺!〉即強調:「法律所要求的證據標準,確實很高,但是極刑的代價是生命,要求高標準的證據才能剝奪生命,正是尊重生命之道。以正確態度尊重生命的法律,才可能有資格考量動用剝奪生命的方法,給予殘害生命的被告譴責。司法若不能採取嚴謹的態度看待每一位可能是無辜的被告的生命,就失去了譴責被告輕賤生命的立場,不肯嚴謹採用證據即判處死刑的法院,也是在輕賤生命。」在各界的呼籲及時代的進步下,蘇建和案終於獲得重審,而最高法院也在民國九十年做成「無罪推定」的見解,是我國司法發展的一項重大進步。

不但關心社會一般民眾的權益,對於邊緣及弱勢者,《時報》更充滿了打抱不平的正義感。無論是對老兵、原住民、殘障、愛滋病患者、受虐兒、弱勢婦女、雛妓、孤苦老人乃至外勞、大陸新娘,《時報》一直基於維護人權是人類共同責任的立場,積極在版面上以報導及言論代言,也循不同管道努力提供協助。這些弱勢者,由於缺乏資源與發聲管道,處境往往十分艱辛,《時報》的主動關懷屢屢發揮濟弱扶傾的功能。余紀忠不但在《時報》開闢社會關懷版面,更指示加強對弱勢人士與公益活動的深度報導,希望藉著一則則感人肺腑的故事,喚起全民的愛心參與。

為了協助尋找失蹤兒童,《時報》在民國八十五年與兒童福利聯盟合作,熱心地邀集許多媒體,舉辦協尋失蹤兒童活動。《中時》寶島版也曾策劃發起「不許台灣再壞下去」雛菊行動,以救援雛妓的活動主軸,號召大家一起來挽救我們的家園。九二一大地震一發生,台灣遭逢空前大難,災區死傷枕籍,哀號震天。余紀忠獲悉災情,憂心至極,雖然《時報》在災區的辦事處也多處受災,他仍要求記者克服萬難加強報導,並傾報系之全力投入救災工作,除了中時電子報成為查詢傷亡名單、聯絡失蹤親友的最大管道外,更發起成立「九二一賑災聯盟」,彙集民間、宗教及政府之力,火速為災區提供需要的援助。當時《時報》的門口堆滿了民眾捐輸的救援物資,許多民眾更是自動自發地前來當義工。當台灣同舟共濟的時候,《時報》絕對身先士卒。

《時報》最廣為人知的公益活動,應該是綿延十餘年的河川保護專案了。在數十年經濟發展掛帥的年代,台灣渾不知環境保護與水土保育為何物,毫無節制地開發土地、污染河川空氣、超抽地下水,當大地終於忍無可忍反撲時,代價往往極為慘重。但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民眾開始驚覺,美麗的家園已然醜陋衰竭,此時亟需從頭收拾河山。時報系多年來一直積極鼓吹環保觀念、報導環保新聞及監督政府的環保措施,余紀忠考量到河川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國外媒體也不乏推動關懷環境的先例,於是決定在四十周年社慶時成立「河川保護小組」,擴大發揮媒體的功能,推動河川的整治。以深度的報導、專業的調查、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公聽會和各種文化活動,促使政府和民間重視我們賴以維生的河川。自民國八十一年起,《時報》進一步發起「種兩千萬棵樹救台灣水源」活動,希望藉著種樹成林,在日後發揮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規劃活動。《時報》的河川保護活動,十餘年來不曾中輟,獲得了各界的肯定,曾先後獲得金鼎獎新聞公共服務獎、曾虛白新聞公共服務獎,以及教育部、經濟部水資源局的表揚。

對於台灣民間的體育、文化活動,余紀忠也是一位默默的扶持者。現在的金馬獎,是發源自民國四十六年《徵信新聞》舉辦的台語片影展,當時頒發影片金馬獎及影星銀星獎,這匹金馬就一路跑到了今天。而林懷民的「雲門舞集」、許博允的新象藝術公司、以及台灣其他許多藝文團體及活動,多年來,余紀忠都是非常重要的贊助者。沒有他的大力支持,台灣的文化發展,恐怕未必能有今天的局面。而《時報》更經常舉辦深具意義的藝文活動,以及邀請國外博物館的珍貴典藏來台展出,範圍涵蓋莫內、達利、畢卡索乃至大陸圓明園國寶,讓台灣民眾能親睹歷史風華,每每造成轟動。像「黃金印象--奧塞美術館名作特展」,就創下了百萬人次的參觀記錄,在台灣藝文史上寫下空前的一筆。

最值得一提的,是陪著許多人一起成長、也伴著台灣走過國際孤立的「瓊斯盃國際籃球賽」。

民國六十年,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連帶也被幾乎所有聯合國的周邊組織排除。接著美、中發表上海公報、中日斷交,奧運會、亞運會、國際籃球總會等主要國際體育團體也紛紛取消我國會籍,禁止我國參賽。一連串外交挫折向台灣猛烈衝擊,壓得台灣幾乎喘不過氣來,民心悽惶無助,對國家的信心也開始動搖。余紀忠本人很喜愛籃球運動,與國內籃球界素有淵源,民國六十五年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籃球協會理事長。他全力推動恢復我國在國際籃球總會的會籍,與國際籃協秘書長威廉.瓊斯不斷交涉,甚至親赴加拿大在清晨造訪他,終於感動了對方,雖然台灣不能參加正式的國際籃球錦標賽,從此卻可以參加或舉辦邀請賽及訪問賽,他本人還同意在台北創立瓊斯盃國際籃球賽。民國六十六年,第一屆瓊斯盃國際男、女籃邀請賽在台北市揭幕,有十六支隊伍參加,不僅盛況空前,更為當時因外交劣勢而低迷的民心為之一振。五年後,我國在國際籃協的會籍正式恢復,成為我國退出聯合國後第一個恢復國際會籍的單項運動。從此,瓊斯盃籃球賽成了台灣民眾共同的成長記憶,在民心最脆弱不安的時刻,它帶來了激勵與凝聚,直到今日,瓊斯盃籃球賽的開打,仍是體壇一大盛事。以一個人的力量,在體育外交上交出這項歷史性的成就,何其難得。

若不是有真心的關懷和行動的意志,是做不了、也做不好這麼多事的。台灣是余紀忠生死與共半世紀的家園,他對這塊土地與人民的付出,點點滴滴,歲歲年年,都由《時報》寫進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