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作者序
結語
余紀忠先生年譜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作 者 作 品

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洪耀彈線
被稱作怪物的我:松坂大輔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提筆為時代(BC0145)──余紀忠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張慧英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4月22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精裝/216頁
ISBN:957133653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作者序結語余紀忠先生年譜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



  書摘 2

第一節 巍峨的身影

子夜將近,該下班的大都陸續下班了,中國時報編輯部人丁漸稀,除了一位最該下班的資深員工還耗著不肯下班--余紀忠又坐在他的辦公桌前,字斟句酌地審閱著社論。千把字的文章,他可以來來回回看上一個晚上,怕不把紙頭看出洞來,立場、主張、用字遣詞,項項仔細關照,該注意的角度沒一樣漏得掉。事實上,他白天已經在辦公室工作了一天,到了此時,算來已經上班十幾個小時,尋常人早就呵欠連天兩腿發抖,他也抖,不過卻是精神抖擻的抖。

這是中時員工數十年來早已熟悉了的畫面,一提起余紀忠的工作勁,大家個個自嘆不如。坦白說,計算余紀忠一天工作多少小時根本不具意義,因為「實質上」,他從不下班,只是工作地點換了而已。至於睡眠嘛,則是為了補充繼續工作的能量。他的住家夾在中時報系的幾棟大樓中間,上班回家只有幾步之遙;心境,則完全零差距。

五十多年前,當沒有人知道那不起眼的《徵信新聞》會蛻變成一個舉足輕重的報系王國時,清朗斯文但衝勁十足的余紀忠,就是以同樣的熱忱與執著,日日夜夜投入辦報。這不是他的第一份報,民國三十五年,時年三十六歲的他,奉蔣中正之命,帶著幾位弟兄,冒著生命危險進入蘇軍佔據的瀋陽圍城,而且大膽跑到蘇軍司令部直接交涉,竟順利成立中蘇聯誼社與《中蘇日報》,首度將國民政府的聲音傳入東北,也辦出了當時中國最好的報紙。但才氣膽識難抗決策錯誤,陳誠不肯接受他的建言,既不同意增兵長春,又不同意收編四十萬偽滿軍,以致於事機稍縱即逝,而強弱異勢,成敗相反,東北易色,河山旋即沉淪。

「我是在民國三十八年國家遭逢重大變故之際,深受感觸而決定改變生活,不計後果要辦一份反映時代變遷、針砭社會弊病、策應中國未來的報紙。」回溯辦報的緣起,余紀忠自剖心境。當時孑然一身、舉家來到台灣的他,對政治失望至極。民國三十九年秋天,韓戰爆發不久,國家動盪飄搖,物價一日數易,余紀忠於是決定另闢蹊徑,以辦報達到言論報國的職志,便在千辛萬苦中創辦了《徵信新聞》。創報之初,余紀忠即向讀者宣示:「辦報最高的原則,就是要在任何關鍵時刻,發揮無私無懼的報人本色,為時代做見證,為歷史留記錄。」

往後的每一天,他都不曾或忘自己對讀者的承諾。

最初的編輯部,是開封街一間小日式平房前的簡陋竹棚,冬天凍死人,夏天可以烤番薯。最初的《徵信新聞》,不過是一張四開的油印報,以民生物價為主,第一天才賣了十幾份。後來因為物價報得準,而被稱為「鴨蛋報」。夜以繼日,春去秋來,在余紀忠與同仁的兢兢業業下,這份報紙慢慢成長了。從《徵信新聞》到《徵信新聞報》再到《中國時報》,從一張四開報紙,到如今的《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時晚報》,以及《時報周刊》等多本雜誌、出版公司及全球華人最重要網站的中時電子報,合而成為台灣最恢宏、也最具影響力的媒體集團。草創當時,物力維艱,編輯、排字、印刷得在台北市來回奔波,他的住家就在機器隔壁,機器的運轉聲就是最好的安眠曲,因為老舊的機器常故障,響聲一停他反倒馬上驚醒。成長後的時報,有各種先進的機器設備,他睡時不再聽得到機器聲,但整個時報的運轉,卻永遠是他的心搏。

昔日到今日,從鴨蛋報到譽滿全球的媒體集團,這之間的躍昇,是余紀忠帶領多少員工努力打拚而來的,從不曾有一時的鬆懈,也不曾有片刻的妥協。五十年後,在編輯部待到深夜的余紀忠,仍然和五十年前枕著隆隆機器聲入眠時一樣,為工作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從滿頭青絲到白髮如霜,為時報付出一切,用整個生命來澆灌時報。當他以九十高齡與腫瘤奮戰時,即使醫生再三阻攔,他也仍拚了命地工作。中時報系董事長余建新形容他:「醫生要他兩天後才能下床走一圈,他是第二天就下來走兩圈,意志力強得不得了。」有一次,他才剛出院沒幾天,就強打著虛弱的身軀親自主持主筆會議。醫生囑咐他不能激動、不要多說話,但談到要與其他新刊物競爭時,他的鬥志又燃燒起來,用力一拍桌子,大聲地說:「我還有仗要打!」舉座無不動容。

余紀忠有許多他人難望項背的特質,尤其獨特的,是他開闊的國際視野,以及對時代潮流敏銳無比的掌握力。

他視野遼闊,向外、向前;向外聽到了整個世界,向前看到了大勢所趨。別人了解及關切的,往往只是台灣裡的一小塊領域,他的世界卻無比寬廣;當別人都為茶壺裡的風暴鑽牛角尖時,他卻可以站在制高點上通盤觀察,把台灣的問題放在全球的格局中思考。他的英文造詣深厚,不斷吸取新知,案頭總是擺著世界主要報紙、期刊的報導分析,隨時接收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等情勢的訊息,因此,他對世界局勢的判斷,往往準確得令人吃驚。而甚至在臨終前最後的清醒時刻,他還要求孫子幫他找中東局勢的最新報導。

因為他的世界很大,揮灑起來,自然豪氣十足。除了在台灣建立了中時報系外,他也向海外伸展,以時報為基礎,逐步建立時報的新聞據點。早在民國七十一年,他便在美國創辦了《美洲中國時報》。遺憾的是,卻因為言論尺度開放,遭到國內有心人士的政治鬥爭而被迫停刊。

但那豈能真正局限余紀忠?他仍然持續尋求跨足國際,民國七十五年時創辦了《時報新聞雜誌》,其宗旨,是以華人的眼光放眼全世界,辦一份能夠打開台灣的眼睛、帶領台灣走向全世界的雜誌。這在當時,是破天荒的劃時代創舉,更是台灣新聞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至今仍無人能仿效。影響力遍及全球的《國際前鋒論壇報》,更以「被視為台灣成熟象徵的新刊物」為標題,專題報導了《時報新聞周刊》的誕生。

而當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出現,全球化的時代翩然來臨時,他振翼世界的夢想,才終於等到最適合的載具。

民國八十四年,網際網路在全世界飛躍地成長,瀏覽器功能迅速發展,一個將改寫歷史的嶄新時代正蓄勢待發。那年的夏天,余紀忠出國旅行,沿途所見所聞所讀,都告訴他,世界正在改變、而且將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靈敏的直覺告訴他,這個潮流必將席捲全球,於是一把抓住先機,決定運用這個新的傳播管道。短短兩個月後,中國時報全球資訊網(也就是中時電子報的前身)在九月間正式上網,開啟了台灣媒體進軍網路的新世紀。這是華人世界裡的一樁重大創舉,若沒有遠見、勇氣與執行力,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為什麼余紀忠總能在歷史關鍵時刻發揮關鍵功能?

因為他知道什麼是關鍵時刻。

他閱遍整個世紀的滄桑,看盡無數的潮來潮往,早已深刻領悟到時機之重要,明瞭順勢而為遠勝於逆勢操作。只要時機抓得準,就能借時勢為槓桿,事半功倍地達到目的。余紀忠有極為敏銳的時代感,外在環境上,他能體察整個國際潮流、亞太局勢與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內在環境上,他能掌握台灣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細微變化。因為抓得準,總能在最恰當的時機因勢利導,讓《時報》扮演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