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序幕
書摘 1
書摘 2
對談
書評

作 者 作 品

守株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落葉歸根(PE0301)
Falling Leaves : The True Story of an Unwanted Chinese Daughter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嚴君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8月23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2944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幕書摘 1書摘 2對談書評



  書摘 1

門當戶對

我姑婆在三歲的時候就顯示了她獨立自主的精神--她堅決地拒絕裹腳,不依不撓地把剛剛纏好的裹腳帶一次又一次地扯下來。姑婆於 1886 年生於靠海的城市,上海。當時還是清朝,坐龍廷的光緒皇帝最多不過是個孩子,住在北方老遠的紫禁城裡。姑婆因為比我爺爺小了八歲,被一家人視為掌上明珠。為了抗議裹腳,姑婆索性粒米不沾,滴水不進。末了還是家人強不過她,由她贏得了勝利。用她自己的話說,她的腳終於就這樣「得到解放」了。

19 世紀末葉的上海與當時中國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無法相提並論。它最初是 1842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開放給英國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漸漸地,成為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一座重要門戶。上海這個城市位於黃浦江口,距離波濤滾滾的長江上游僅十七哩。上海以西是內陸各省分,大大小小的船舶將港口與內地串聯成一體。城市之東五十哩,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英國、法國和美國在城裡各自劃定租界。直至今天,在新起的摩天樓群的間隙中,上海的建築風格依然保存著當年外國商賈留下的痕跡。有些引人矚目的大宅是當年外交官或商賈的寓所。其氣派絲毫不遜於英國泰晤士河畔巨宅的雄偉堂皇,或法國廬爾山谷別墅的華麗。

所有住在外國租界裡的人,不論是中國人或外國人,都一律由外國法律管轄而不受中國法律制裁,這叫作「治外法權」。外國人在租界內創造了自己的市政府、警察和軍隊。各個租界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個城中之城,轉為排列在中國沿海通商口岸上的一塊塊外國領土。中國歷來不是一個靠規定的法律來統治人民的國家,一向是靠皇帝所任命的官吏們管轄。老百姓傳統上都將這些官吏奉若神明,俯首貼耳。但在鴉片戰爭後大約一百年期間,在中國占有至高無上地位的卻不是華人,而是外國人。歐美人的意志甚至凌駕於滿清官員們的權威之上。普通中國人對白人征服者表面上雖然畢恭畢敬,但內心卻充滿恐懼和畏怕。

審理法律案件一般由中國地方官出庭,但主持審理過程的卻是外國領事館的陪審推事,只有外國陪審的權利才是實在的,因為只有他才有最後判決權。對中國人來說更有侮辱意味的是,他們連自己城市的主權也被剝奪了。一些公共場所甚至乾脆禁止中國人出入。外國人與華人之間漸漸形成了嚴重的種族歧視,種族隔離,恃強凌弱的情況。歐美人眼中的中國人不過是一群被征服了的下等人。所有這些都使得中國人既苦且恨。

緊鄰上海法租界南端的是有城牆圍住的中國老城南陶,我的曾祖父就在這裡開了家茶館。洋人稱老城為華人區。城裡擠滿了低矮而狹窄的房屋和吵吵嚷嚷的小販。彎彎曲曲的小弄堂裡琳瑯滿目地掛滿了形形色色的招牌。曾祖父的茶館同那些用竹擔子肩挑火爐賣熱飲的小販、路邊的茶攤、以及陳設簡單的點心店之間進行著激烈的競爭,然而生意還是很成功。

姑婆七歲那一年,她爸爸把茶館搬到了一個更時髦的地段。公共租界是由原來的英租界和美租界合併而成的。接著,他又將家一舉遷往法租界內一所僻靜的洋房,離茶館僅隔幾個路口。法國人在他們的租界裡規劃了街心花園。公寓住宅區和辦公樓群,並以法國顯要人物的姓氏命名了租界裡所有的林蔭大道。行人及各式各樣的車輛在寬闊的馬路上繁忙往返。美國進口機動轎車、獨輪推車、黃包車乃至三輪車魚龍混雜,熙熙攘攘地來來去去。上海漸漸被稱為「東方巴黎」,儘管姑婆堅持把巴黎叫作「歐洲的上海」。

姑婆的哥哥姊姊幾乎沒受過正式教育,但他們倒是從私人教師那裡學會了讀書寫字。姑婆在五個孩子中排行最小,她受教育完全是機運使然。當姑婆長到入學年齡時,曾祖父正好生意興隆,因此將姑婆送進了一所學費昂貴的時髦教會學校,即美國循道公會(衛理公會)傳教士所創辦的中西基督女校。姑婆於是成了嚴家第一個受西方教育的子女。

那時候的上海已經成為中國工業和貿易的中心,充滿了應有盡有的機會和誘惑。姑婆的大哥開辦了一個熱門企業,製造黃包車、三輪車以及自行車的備用金屬零件,同時還生產一些現代的家用設備。但她大哥過世很早,可能是死於梅毒。他染上了當時中國男人中最慣見的三種惡習:抽鴉片、賭博、嫖妓。悠閒富有的女人也吸鴉片賭錢,但通常是躲在家裡,不去煙館賭場拋頭露面。姑婆的二哥辦了家茶葉進出口公司,生意很是興旺發達,但他同樣染上了性病,喪失了生兒育女的能力。姑婆姊姊按父母包辦的媒妁之言結了婚,後來患肺結核死了。姑婆的三哥就是我的祖父。我爺爺是個不愛張揚、性情溫和、生性和善的虔誠佛教徒。他身材瘦高,喜讀詩書,溫文儒雅。他討厭那種前額剃光,腦後拖著一條長辮子的滿清男子髮式。當他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剃了光頭(這是當時唯一合法的兩種髮式),戴一頂瓜皮帽,蓄一口精心剪修過的短髭。他下決心堅決不步兩位兄長的後塵,事實證明,他比他的兩個哥哥強幹得多。

姑婆在中西基督女校讀書期間,對騎馬養成了畢生的嗜好。她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接受了基督教洗禮,並通過教會結識了一幫外國朋友。其中一位和姑婆同為反纏足協會的會員。這位朋友替姑婆在上海銀行找了份職業,姑婆在那裡一幹就是二十年,對銀行事務的各個方面瞭如指掌,並被提升為部門管理人。

姑婆一生未婚,那年代,女兒們可以像貨物似的被家長賣掉。丈夫的家裡人,特別是婆婆常常不過是把媳婦當成一個合法雇來的免費傭人,若是她生不出兒子,夫家就會名正言順地找其他女人來做妾。鰥夫再娶是天公地道,家常便飯,但寡婦再嫁就被視為不貞。絕大多數略有收入的男人幾乎都是定期的妓院造訪者,而女人一旦對丈夫不忠卻可以被懲罰至死。

在我記憶中,姑婆是個身材高窕,儀態端莊,給人印象極深的女性,總是得到我們家裡每個人的尊重,即使是爺爺和我父親對她也是言聽計從。這在一個重男輕女的社會裡是極其少見的。我們小孩子則被吩咐尊稱她為「小公公」。當時,家族中有地位的女性常常被冠以男性稱謂,以顯示其身分尊貴。

姑婆身高 5 呎 7 吋,比爺爺只略矮一點。她莊嚴而高貴,沒有纏足,外觀上與同時代那些媚態百出、善於逢迎的女人們形成鮮明對照。她的一頭黑髮剪得短短的,覆到耳根,額髮向後梳起,露出鵝蛋形臉上的平滑前額。淺色的金邊圓形眼鏡後面是一對明察秋毫的大眼睛。她永遠是那麼優雅,喜歡穿深色素調的,綴有蝴蝶盤釦的高領真絲旗袍。她膚色白皙,鼻梁上有星星點點的雀斑。通常她總是淡淡地搽些護膚霜,頰上輕敷一抹胭脂,唇間略施一點口紅,但耳際卻裝飾著精緻的珍珠或翡翠耳環。她動起來時典雅而健美,直到六十歲還騎馬、打網球。我至今仍保留著一張姑婆的騎裝照,照片上的她身穿白襯衫,頸繫黑領帶,穿著一條剪裁合身的馬褲,跨坐在一匹高大的黑色駿馬上,充滿自信地微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