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譯 者 作 品

鉛筆
網路英雄
做繭自縛的女人:百般藉口,十種愚行
逆領導思考:傾聽追隨族工作哲學
創意人與管理人的戰爭
即興創意
熱愛工作:邁向成功的六大錦囊

行銷企管

【類別最新出版】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企劃學:打造企劃腦,讓你的方案更有說服力
【限量典藏】三度榮獲金書獎品牌大師叢書:《以MARTECH經營大數據會員行銷》+《ESG品牌創新六部曲》
叛逆,成就精彩: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旅遊創意


日不落行銷(DH0074)
Relentless : The Japanese Way of Marketing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行銷企管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強尼.約翰森、野中郁次郎
       Johny K. Johansson, Ikujiro Nonaka
譯者:楊幼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2月08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57132837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4

被迫產生的動機?

不過,在這兒要提醒各位,無私地為神轎奉獻並非驅策日本行銷者努力的唯一因素。他們在週末工作、跟客戶應酬到很晚、接受海外派任而遠離家人,並將業務視為信條,絕不容許自己認為:勝利已然到手、工作已經完成。而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投入,部分原因是由於無法選擇公、私生活。

這種缺乏選擇是全面性的,意味著:你進入一家公司,就得一輩子待下去。你無路可走,除非打算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拿個人和家庭的幸福冒險,否則很少有人會跳槽。離職往往是不智的選擇,除非是公司破產、你跟老闆處不來,或是不願把家人丟在日本,單身到非洲待三年。

這類事由人人耳熟能詳。由於只雇用基層員工,造就獨特的企業文化,使新進人員無法貢獻、終身雇用,以及勞動市場缺乏流動性,都成為環環相扣的因素。為何流動性如此重要?因為一旦缺乏流動性,個人與公司的目標便會一致。公司成功了,個人也連帶成功。如果公司失敗,個人也同樣失敗;若是跳過你,讓某人升官,最符合公司的利益,那對你也最有利。當然,你心裡難免不是滋味,但這不過是愚蠢的自私作崇。如果公司因為你的對手居高位而獲利,那你也有好處。因此他其實不是你的敵人,而是朋友;也因此,你必須接受失敗,而他則必須為個人的勝利補償你。無論在比喻或事實上,衝突都是「家務事」。

可是,幹嘛要進公司呢?難道沒別的方法賺錢、養家、過活嗎?不能自立門戶嗎?大體來說,多數日本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更確切地說,在日本,公司的存在是為了提供人們工作。日本企業不像愈來愈多西方企業那樣,誤以為公司的存在只是為了股東,甚至是那些需要產品的顧客。在日本,公司是為了替員工創造適合的生活環境而存在。當然,員工的生活的確比戰後好過多了。

不過,最近經濟衰退,卻在日本引起股東、員工相對權利的熱烈討論。公司對員工的義務,自然大有助於解釋為何日本至今仍不時興裁員。此外,這也使他們再造工程的焦點仍放在讓員工發揮所長,而不是解雇上。

對日商來說,滿足股東不過是吸收新資金的必要手段,是次要的義務。更驚人的是,無論製造商品或提供服務,都不過是商業活動,而非企業存在的理由。製造產品就像吃東西,而滿足股東則猶如睡覺般,兩者雖有必要,但很難成為企業存在的理由。此外,這些事情本身並不足以解釋公司和員工的行為。

私利和公司利益間顯而易見的關聯,才是驅策的要素。這關聯被視為日本早期成功的關鍵,就如同規定每半年發放的紅利,便跟公司的表現密不可分;例如,亞伯蘭(Abegglen)的第一本書《經營戰略的計畫》(The Japanese Factory)便有相關記載。當然,這基本概念類似西方的獎勵配股,以及年終分紅;不過,這在日本的影響力會如此龐大,主要在於員工缺乏其他工作選擇。

公司猶如大家庭,你或許不喜歡同事,但卻無法選擇親戚;你或許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但早在進公司時,角色便已注定。一旦公司同意與某家供應商建立商業關係,就認定會像婚姻般永遠持續下去。經濟考量雖然重要,但就像吃飯、睡覺般,並非生存主因,自然也不足以成為離婚理由。

當然,缺乏選擇最大的好處,就是你不必反覆評估自己的抉擇,並猜測別人的意向。你無處可去,對方也一樣。因此,就讓我們把心思放在手邊的事上。這樣一來,自然產生默契,你沒必要去想那天衣無縫,卻無法實現的策略;你若知道該做什麼,就放手去做;如果不知道,就討論、討論,再討論。因為這不光是做生意,還攸關「親人」的生活。他們極少有私人時間,也難怪有些日本上班族會發瘋或過勞死。

公司與員工相互依存

無論是西方管理人或員工,可能都會嘲笑這種為公司利益所做的犧牲。不過,他們卻忽略了日本企業中,公司成功及工作保障間潛藏的交換條件。

在西方,企業犧牲員工,經由削減成本和再造企業來獲得成功。如今,在傳統工業中,公司的成功往往導致失業,而非創造就業機會。隨著企業購併,員工和管理人紛紛被炒魷魚。拜股東之賜,企業對待員工就像俗稱的打卡般,任意將他們「折疊、上軸、切斷」。

在國際投資者和金融市場與日俱增的壓力下,日本企業仍以提供員工工作為己任,而不只是讓股東獲得高報酬。好的管理人會引導並促進員工的效率,而裁員則代表管理失敗。員工是企業真正的資產,遣散員工意味著拋棄經驗和技術。即使日本企業再造,也會避免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