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言 1
序言 2
書摘:西雅圖--初露鋒芒的社運
書摘:下一步怎麼走1
書摘:下一步怎麼走2

作 者 作 品

NO LOGO—顛覆品牌統治的反抗運動聖經〔15週年典藏紀念版〕
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
娜歐蜜克萊恩三書:No Logo + 震撼主義 + 天翻地覆
刻不容緩: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
拿回我們的未來:年輕氣候運動者搶救地球的深度行動

譯 者 作 品

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專欄作家化身高年級求職生的臥底觀察〔10週年新版〕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破窗(BA0172)
Fences and Window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
       Naomi Klein
譯者:林淑媛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09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57134052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言 1序言 2書摘:西雅圖--初露鋒芒的社運書摘:下一步怎麼走1書摘:下一步怎麼走2



  序言 1

封閉的藩籬,展望的窗口

本書並不是《NO LOGO》(寫於 1995 到 1999 年之間,有關反企業運動的崛起)一書的續集。《NO LOGO》是論文式的研究計畫;而《籬與窗》則是針對爆發於《NO LOGO》出版前後來自前線的抗爭,報導記錄。《NO LOGO》還在待印中時,書中所記載的大量地下活動已進入了工業化世界的主流意識,是1999年 11 月在西雅圖發生對世貿組織會議的抗議的結果。一夕之間,我發現自己置這個年代國際間最引人關注、爭辯的議題:何種價值會主宰全球化時代?

從一趟為期兩週的新書宣傳之旅,變成歷時兩年半、足跡遍及二十二國的歷險記。期間我走過魁北克市和布拉格滿佈催淚瓦斯的街道,參加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鄰里會議;和反核人士在南澳州沙漠中展開一段露宿,並與歐盟領袖正式辯論。寫《NO LOGO》的四年閉關研究經歷,對本書並無太大幫助。儘管媒體稱我為全球抗議的「領袖」或「發言人」之一,但事實上,我從未介入過政治活動,也不喜歡群眾運動。第一次發表有關全球化的演說時,我目視著筆記,開始讀稿,接下來的一個半鐘頭就這麼埋頭著。

但這不是怕羞的時刻。每個月都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加入新的示威活動,許多人就像我一樣,直到現在才真正相信政治改革的可能性。彷彿當前盛行經濟模式的失敗,頓時變得不容忽視──而那還是在安龍公司(Enron)破產之前。各國政府高喊滿足跨國投資者的需求,卻滿足不了選民的需要。有些是基本且迫切的需求──例如醫療、住屋、土地與水源;有些則是比較抽象的──溝通、集會與共享的非商業文化空間,例如:網際網路、公共廣播,或是街頭。而執政者被安龍公司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收買,完全違背了民主的基本需求。原因在於受安龍公司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影響、參與(而非收買)的政府,完全違背了民主的基本需求。

危機無國界。一個勃興卻只顧追求短期利益的全球經濟,證明無法回應日趨迫切的生態與人類危機;舉例來說,無法將礦物燃料轉化成永續能源;儘管信誓旦旦,還是無法投注必要的資源,阻止愛滋病在非洲散播;不願履行減少飢餓的國際承諾,甚至說歐洲無法確保食物的基本安全。這些社會與環境問題多半已存在數十年了,因此很難說這波抗議運動為何引爆,但有一部份當然還是得歸諸全球化本身。過去,當學校經費不足,或水源遭到污染時,向來歸咎於一國政府的財政管理不善,或是徹底腐敗。如今,多虧了跨國界資訊交換的狂潮,這些問題被視為一種特殊全球化意識形態的地方性效應,由國家政客執行,實質上卻是由少數企業勢力和國際機構,包括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想出來的。

「反全球化」原是媒體貼的標籤,諷刺的是,我們在此運動中將全球化變成活生生的事實,威力可能更甚於最大跨國企業的總裁,或是最忙碌的富豪名流。於巴西阿里格勒港(Porto Alegre)舉行的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世銀會議期間的「反高峰會」(counter-summits),以及www.tao.ca 和www.indymedia.org等網站,在諸如此類的集會中,全球化不只侷限在狹隘的貿易和旅遊交易上。相反的,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數千的民眾單憑分享、訴說抽象的經濟理論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命運便緊緊相扣。這項運動並?有傳統觀念裏的領導人物,只有一群執意學習並傳承薪火的群眾。

誠如其他發現自己陷在這片全球化網絡裡的人,我對於新自由經濟只有一點點認識,多半都和北美、歐洲等地年輕人(供過於求、或就業不足?)有關。但就像其他許多的人,我已被這項運動全球化了:我學到了衝擊力十足的課題,也就是執迷於市場對於巴西無自耕地的農民、阿根廷的老師、義大利的速食店雇員、墨西哥的咖啡農、南非的貧民區居民、法國的電話行銷人員、佛羅里達的季節性蕃茄採收工人、菲律賓的工會發起人,以及我居住的城市,多倫多的流浪兒,究竟有何意義? 

本書是我記錄自己高低起伏的學習曲線,是草根資訊分享的廣泛過程中的小篇章。草根資訊的分享讓許許多多(未受過經濟學者、國貿律師、或專利專家等專業訓練)的人勇於參與辯論全球化經濟的未來。這些為《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衛報》(The Guardian)、《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和其他許多刊物所寫的專欄、評論以及演講,都是在華盛頓、墨西哥市的抗議活動後夜深時刻的旅者房間內,在獨立媒體中心,在許多航次的飛機上,一口氣寫完的。(在加航擁擠的經濟艙內,伴隨著我前座的人放低椅背,我聽到一聲可怖的扎扎碎響,之後,我換了第二台筆記型電腦。)這些文章包括了我能用來和新自由經濟學者辯論的最棒論點與事實,還有我在街頭認識的同伴間最感人的經驗。有時候,這些文章代表我急欲試著理解幾小時前才透過電子郵件收到的資訊;有時候是針對攻擊抗議活動性質與目的的誤導宣傳,提出反擊。有些評論,特別是演講稿,從未出版過。

為何要將這些斷簡殘編收錄成書呢?部份原因是,在布希總統宣佈進入「反恐怖主義之戰」之後數月,人們開始領悟到,有些事情已走到末路。有些政客(特別是那些政策被抗議人士詳細審批的人)連忙宣佈,走到末路的是社運本身:他們宣稱,社運所引發人們對全球化失敗的關切,根本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在壯大「敵人」。事實上,過去一年來軍備和鎮壓行動的逐步高漲,在羅馬、倫敦、巴塞隆納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激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抗議潮。對於一些過去只在高峰會議場外簽名,象徵性地表達反對的許多社運人士而言,更激發他們採取實質行動來減少暴力。這些行動包括:在伯利恆聖誕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 in Bethlehem)對峙時充當「人肉盾牌」,還有在歐洲和澳洲的拘留中心,試圖阻撓非法遞解難民出境。然而,當社運進入了此一挑戰性的新階段,我發覺自己見證了非比尋常的事件:我們集體的命運為僅限專家參與的小團體所決定,就在這令人振奮的一刻,真實世界中的烏合之眾將他們擊潰了。所以本書不是蓋棺論定,而是一個重要的開始,一段發生在北美的歷史性時期,從西雅圖街頭歡欣爆發的社運開始,而由難以想像的毀滅行動「九一一」帶進嶄新的章節。

還有別的事促使我集結這些文章。幾個月前,為了找一份遺失的統計資料,我快速翻閱了一些專欄剪報,發現有兩個反覆出現的主題和影像。第一個就是藩籬(fence)。這個影像一再的出現:圍籬阻隔民眾以往能使用公共的資源,封鎖人民迫切需要的土地和水源,限制大眾自由跨越邊界、表達政治異議、街頭示威,甚至讓政客無法制定對選民有意義的政策。

有些藩籬很難看得見,但它們同樣存在。當世銀建議實施「使用者付費」的教育制度,而使數百萬人民無法上學時,一道無形的柵欄就出現在尚比亞的學校周圍。當加拿大政府的政策使得小規模農業變成奢侈品時,一般家庭農場卻根本應付不了暴跌的產品價格和工廠式農場的競爭,柵欄也形成了。一道無形卻十分真實的柵欄出現在索維多(Soweto)潔淨的水源區,因為民營化(Privatization)造成價格高漲,居民被迫使用污染的水源。還有一種柵欄,樹立在民主這個觀念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拒絕貸款給阿根廷,除非它更進一步減少社會開支,民營化更多資源,取消對地方性產業的扶持,而這些政策更深化了當前阿根廷的經濟危機。當然,這些藩籬就像殖民主義一樣古老。葛里諾(Eduardo Galeano)在《拉丁美洲的開放心脈》(Open Veins of Latin America)一書中如是說:「如此高利貸的作法置自由國家於圍欄裏。」他指的是 1824 年英國貸款給阿根廷的條款。

藩籬一直是資本主義的一部份,是保護財產免於被心懷不軌者搶奪的唯一途徑,但近來撐持這些柵欄的雙重標準卻日趨囂張。在國際金融市場眼中,沒收企業持有的股份,也許就是社會主義政府所能犯下的最大罪惡(問問委內瑞拉總統雨果‧夏維茲〔Hugo Chavez〕或古巴獨裁者卡斯楚〔Fidel Castro〕就知道了)。但在自由貿易協定下,公司獲得確保的資產保護,卻未能擴及阿根廷人民;他們將其一生的積蓄都存在花旗銀行(Citibank)、 豐業銀行(Scotiabank)和匯豐銀行(HSBC)的帳戶下,如今卻發現大部份的錢莫名其妙的消失了。而市場對個人財富的尊重也未惠及安龍公司的美國員工,他們發現自己無法出脫個人的退休投資組合,而在同時,安龍的高層卻狂賣自己的股票,賺進大把現鈔。

與此同時,有些必要的藩籬卻遭到攻擊:在趕著民營化的過程中,曾經存在許多公共和私人空間之間的界線,例如,阻絕廣告進入校園、摒除想從健保中圖利的意圖,或是防止新聞機構擁有者將媒體作為促銷其他事業的工具等,幾乎都被弭平了。每一個受到保護的公共領域都被敲開,卻又被市場再次將之封閉。

隔離經基因改造和未受改造的農作物,是另一項正受威脅、對大眾有利的藩籬。這些穀物大亨們,根本未曾盡力防止被改造過的種子吹到鄰近的田地裡,生根發芽,交叉授粉,因而在世界許多角落裏,要不要吃「無基因轉殖成份」(GMO-free)的食品已經沒得選擇,整個食物供應鏈已遭污染。保護大眾利益的藩籬似乎在快速消失中,而限制我們自由的藩籬卻迅速倍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