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模糊的數學:克魯曼深度解讀經濟現況
面對失靈的年代:克魯曼談金融海嘯
克魯曼戰殭屍:洞悉殭屍經濟的本質,揪出政經失能的本源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克魯曼談未來經濟(BE0117)
The Great Unraveling: Losing Our Way in the New Century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保羅.克魯曼
       Paul Krugman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01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32頁
ISBN:957134014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推薦序 2

克魯曼和張五常的揮灑

◎文/熊秉元

克魯曼和張五常(Steven Cheung)這兩人之間,是很有趣的對照。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兩人都是著名的經濟學者,都在報紙上寫專欄,也都有廣大的讀者群。除此之外,在大同之下,他們還有許多曲折微妙的小異。

張五常一九三五年出生,在香港長大。他由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得到博士學位後,到芝加哥大學作博士後研究;在芝加哥的幾年裡,他認識了史蒂格勒(G. Stigler)、弗里德曼(M. Friedman)、寇斯(R. Coase)、貝克(G. Becker)和諾斯(D. North)等人;這些人後來都成了諾貝爾獎得主;可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人文薈萃,而張五常也因緣際會,優遊其中。

張五常後來轉往位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任教。一九八一年,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的講座教授出缺;在諸多競爭者裡,他脫穎而出。兩年後,他應《信報》之邀,開始寫專欄。專欄一炮而紅,文章結集出書之後,也都高列暢銷排行榜。後來他轉往《壹週刊》,繼續揮灑,至今筆耕不輟。不過,張五常回到香港之後,學術上的研究幾乎完全停頓;除了寫專欄文章之外,他開始投注心力到古董和書法等方面。相形之下,克魯曼動筆寫專欄之後,學術研究並沒有因而中斷。

克魯曼可以說是典型的少年得志。他出生於一九五三年,二十四歲就拿到MIT的博士學位;短短幾年後,就因為學術上優異的表現,升為正教授。而且,他還得過美國經濟學會頒贈的克拉克獎。這個獎兩年頒一次,表揚四十歲以下的傑出經濟學者。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起,他應《紐約時報》之邀,開始寫專欄,很受讀者歡迎。《紐約時報》的網站上,每天都列出當天被下載或轉寄次數最多的二十五篇報導或評論;克魯曼的文章就常出現在這個人氣排行榜上。他的文章結集出書後,也經常擠身各主要暢銷書排行榜。然而,克魯曼一邊寫評論,一邊還活躍在學術的戰場裡。學術研究和時事評論需要不同的才具和技巧;要在這兩個領域裡表現出色,確實不容易。

在取材方面,張五常的筆下包羅萬象,無奇不有。他在大年除夕賣金橘的故事,廣為人知;他曾比較大鄧(鄧小平)和小鄧(鄧麗君),名為「鄧家天下」;他曾把作學問比喻為釣魚,有些人喜歡在池子裡釣小魚,他卻喜歡在海裡釣大魚。他多次提到,早在中國大陸開放門戶之前,他就獨排眾議,預測中國會「走資」;後來的發展果然不出他所料。無論如何,張五常專業的是經濟學,可是他臧否置喙的,卻早已超出經濟學的範圍。雖然他沒有明講,可是他的自我定位,其實是傳統文化裡的智識分子--以自己的知識智慧,廣抒己見,提供社會大眾參考。這和克魯曼的取捨,又是大相逕庭。

克魯曼也談政治問題,而且經常談。他對小布希毫不留情地一路窮追猛打,路人皆知。不過,從「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角度來看,政府組織就是一個大型公司,而國家領導人就是公司總裁(執行長是較時髦的稱呼);因此,克魯曼論斷布希,並沒有踰越他的專業。而且,事實上在他的專欄裡,絕大部分都是不折不扣的經濟文章。 大致上來說,克魯曼關心的主題,主要是「美國經濟」和「國際經濟」這兩大類。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他就鐵口直斷:東南亞各國的金融體系裡,通常有糾纏不清的人脈和金脈。透過人際關係撐起的繁榮,往往只是假象。後來果然爆發金融危機,克魯曼預言成真,一戰成名。恩隆(Enron)事件之後,克魯曼把重點轉向美國經濟。他不遺餘力地指出,恩隆只是冰山的一角;沒有爆發出來的,情況更糟。

他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和管理階層的薪酬制度有關。一九八○年左右開始,為了提高工作誘因,執行長的薪水和公司的股價連動;而具體的作法,就是讓執行長享有優渥的股票選擇權(stock options)。結果,執行長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就以搶短線的方式炒高公司的股價;他們無所不用其極,採取欺矇騙詐的作法,普遍的成為假股價真圖利。資料顯示,在一九八○年,美國大型企業執行長的薪水,是非主管勞工薪水的四十五倍;到了一九九五年,差距成為一百六十倍;兩年之後的一九九七年,是三百零五倍;僅僅三年後,企業的獲利並沒有增加,但是差距已經擴大為四百五十八倍。似乎,在廿一世紀初,社會主義已經式微;但是,在資本主義的天堂裡,也還是有天使般的問題。這一波問題方興未艾,克魯曼的專欄,顯然會有源源不斷的題材。

對於讀者來說,看張五常和克魯曼的文章,是不太一樣的閱讀經驗。張五常宣稱,自己已多年不看書。但是,他年輕時,可是下過苦功夫;而且,他才華橫溢,人生經驗又極其豐富奇特。因此,一旦發而為文,總有他特殊的張氏觀點,雖然張氏觀點和經濟學沒有必然的關係;讀者感受到的,是一位「智者」,以他的才情智慧,刻畫人生百態,還偶爾指引迷津。

相形之下,克魯曼筆下的天地,完全是一番不同的景象。至少到目前為止,克魯曼謹守專業,只議論經濟以及經濟所觸及的問題。隨著經濟化和自由化的腳步,現代社會裡經濟力量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美國剛好又是資本主義的長城,是世界經濟活動的重心,也是引領風騷(不論好壞)的先驅。克魯曼身處其中,以冷靜的眼光、鋒利的筆桿,見證經濟起伏的脈搏,並且褒貶是非。讀者感受到的,是一位「識者」,以他的專業學養,論斷經濟活動的意義和走向。

在現代社會裡,張五常和克魯曼的專欄,提供讀者不同的養分。張五常的文章,滿足了讀者智識上的好奇;克魯曼的文章,則是添增一個現代公民對經濟活動、乃至於大勢所趨的了解。張五常和克魯曼的專欄文章,確實有重大的貢獻。當然,他們的成就,也不禁令人好奇:在其他學科裡,是不是也有他們的張五常和克魯曼?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