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譯 者 作 品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奇葩與怪傑:時代、價值觀和關鍵時刻如何塑造領袖
自戀式領導:打造領導者的成功性格
打造花旗帝國:金融奇才魏爾傳奇
葛林史班傳
惡人有善報:移開成功的絆腳石
幽默致富奇招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精裝版)
貪婪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知識經濟領航員(DH0101)
The New Pioneers: The Men and Women Who Are Transforming the Workplace and Marketplace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湯瑪斯‧派辛格
       Thomas Petzinger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4月09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3348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4

資訊推動經濟化

經濟化的每個環節都得結合五種因素──勞力、能源、原料、空間及時間,而資訊可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經濟學家亞瑟(Brian Arthur)指出,舊經濟的基礎在於原料(例如,木材),再由資訊加以整合(藍圖);新經濟的基礎就是資訊(電腦碼),再由原料(磁碟片)加以整合。斯普林特(Sprint)公司兩千名維修人員最近才更換配備,攜帶兩磅重的手提式電腦,裡面應有盡有,以前每個人得帶著 125 磅重的地圖及其他文件。

電腦裡的資訊從何而來?答案是二進位法。任何複雜概念都可以簡化到以二進位法表達。最複雜的技術就是人心,也可以簡化到兩種狀態,幾十億條神經細胞交錯地一起一伏。這些神經細胞是基因的產物,基因本身也是二進位法,功能和開關完全一樣。電腦也是依照一樣的原則運作,一開一關、一是一否、○與一。匹茲堡大學的費德瑞克說:「科技的基本根源可以在任何物種的基因系統內找到。」

以下提出三個趨勢,讓資訊推動經濟化的力量愈來愈大,而且彼此相輔相成。第一,我們愈來愈了解資訊,也就是擁有更多關於資訊的資訊。研究人員可以搜尋數十億個有機分子以尋找新藥;企業人士可以透過數百萬個檔案,尋找潛在的客戶。第二,愈來愈多人具備這種運算能力,也就是愈來愈多個腦袋連上這種愈來愈強力的工具,追求更具生產力也有樂趣的生活方式。例如,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於 1962 年預言的全世界神經系統的電子網路。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些處理資訊的工具,無論在數量及多元化上都以倍數成長。全世界成長最快、也最民主的產業是軟體開發業,唯一的進入障礙就是腦袋的創意。軟體開發業也沒有規模經濟的問題,事實上,可能還受制於反向的規模經濟。因為,大型開發案必須先切割,由幾個小組協力完成,每個小組有 7 到 12 名成員。微軟公司的規模比其他同業占便宜,唯一的原因是微軟主要是一家行銷公司,只不過行銷的產品是軟體,大部分軟體都來自其他小公司。如今,一些年輕人在宿舍裡開發的技術,可能都會讓蓋茲(Bill Gates)直冒冷汗。例如,伊利諾大學的安德瑞森(Mark Andreessen)發明的網路瀏覽器,最後成為網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任何人都可以生產經濟化的工具,也有愈來愈多人提出不同的觀點,帶動社會更多的進步。某個冰天雪地的周末,我在愛達荷瀑布(Idaho Falls)向創業家史耐德(Gary Schneider)學到這個教訓。

史耐德的祖父是農民,父親在鐵路公司工作,他的童年既看熟了農作的技巧,也看過一些奇巧的器械。高中畢業後,他進入鐵路公司擔任修路工,後來他覺得自己不能一輩子幹這種工作,才到亞利桑那大學註冊,修習農業及作業研究。所謂作業研究就是大型組織利用高科技工具更有效地運用資源的科學。他結合兩者,居然闖出一片天地。

當時,大型農業公司利用電腦擬定耕作計畫,但是一般小農民卻沒有這種資源。史耐德修了一門創業課,他假設市面上有一套軟體,可供農民分析穀物價格及種植成本,並以此寫了一個創業計畫。他在研究的過程中愈來愈相信自己不是紙上談兵而已,這套計畫甚至可能造成農業革命,降低種籽、燃料、肥料及人工的消耗,同時增加農民的利潤。當時是 1986 年,個人電腦才剛問世,運算能力不足,操作也不方便,農民根本無法利用電腦自行分析成本效益。

不久之後,史耐德獲得政府獎學金,到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所深造,進入「系統思考」的大本營。經由多方學習,他逐漸了解工程、創業及政策之間的關聯。系統思考也讓史耐德從新的角度看待農業機械的設計、使用及商業化。1990 年代初期,他再度投入自己的夢想,當時桌上型電腦的運算能力仍然達不到史耐德的要求。此外,他領取政府獎學金獲得碩士學位,必須擔任公職三年。因此,他暫時擱置自己的計畫,到能源部任職,並且被派往愛達荷州。等到他服務期滿,就立刻成立一家新公司,名為農業決策研究公司(AgDecisions Research)。

當時,距離史耐德提出創業計畫已經十年,這段期間他不斷提升計畫的精確性。史耐德拿到十萬美元的創投資金,在妻子葛梅姿(Maudi Gomez)及程式設計許溫迪曼(Blake Schwendimamn)的協助下,一年內就推出這套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軟體。他請家庭工廠把電腦碼燒在光碟片上,再配合書面資料,以透明塑膠紙包裝後,準備賣給小農場。

最後,農業機械經銷商也向他購買這套軟體的版權,以協助客戶規劃本身的農作。我告訴他,十年辛苦無人問,麻雀終於變鳳凰。他答稱:「我把這套軟體想成種在土裡的豆子,雖然不動聲色,種籽裡卻有生物變化,一旦發芽,就會飛快成長。」

科技與生命秩序

我每次遇到有趣及有效的創業家或組織,自然會發現它們和生命秩序的關聯,尤其是使用科技時。

例如,麻州劍橋有家名為智慧自動化系統(Intelligent Automation Systems)的機器人公司,創辦人葛登(Steve Gordon)原本結合生物學及機械,擔任人造器官工程師。後來他覺得,無論如何努力,人造器官都不像大自然那麼鬼斧神工,因此才轉入製造業,專精於「機械視覺」(machine vision)這個領域。機器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工作,然後立即調整。我在一九九七年底造訪葛登的公司,他和員工正在為一家大型運動服飾公司生產一種機器,希望從此不再依賴亞洲的廉價工廠生產本身的產品。這些工人每小時工資雖然只有區區幾美分,但葛登的機器問世後,相較之下仍然不符合經濟效益。葛登的名聲愈來愈響亮,也重回生物學的老路。去氧核糖核酸( DNA )是生命的資訊,也是未來的原料,葛登開始設計可以合成 DNA 的機器。

狄爾公司(Deere & Company)位於伊利諾州莫林(Moline)市,是一家農具工廠。工廠面臨的問題和佩洛麗在羅伊家具公司面對的問題一樣:行銷部門答應客戶可以依照本身需要訂購量身打造的農具,讓生產線跳腳。狄爾公司負責排定生產次序的主管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希望生產線能夠運作順暢,結果仍然徒勞無功。

公司把這個燙手山芋丟給分析師福克森(Bill Fulkerson)。這位祖父級的員工戴著眼鏡,不修邊幅,他曾經擔任數學教授,多年來一直負責處理技術問題。福克森發現「基因演算」(genetic algorithms)這種電腦程式,可以不斷隨機比較兩個物體,留下較佳的一個,再繼續和其他物體逐一比較。狄爾公司利用一台桌上型電腦漏夜運算後,竟然把工廠變成工業經濟化的典範。聯結車適時運來工廠需要的零件;工人自動自發組成小組,打造符合顧客特殊需要的器具;每個從生產線末端完成的產品送到等候中的貨車,再直接送到農民家中。狄爾公司後來把莫林工廠稱為「活生生的工廠」。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種成就還不算最厲害。創辦思考機器公司(Thinking Machines Corporation)的希利斯(Danny Hillis)說:「科技會自我回饋,我們現在的處境就像單細胞有機體正在蛻變為多細胞有機體,是劃時代的大躍進。」物種之間的連接愈來愈複雜,也愈來愈有活力,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這個像迷宮一樣的聯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