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香港明報採訪稿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熊秉元漫步法律
吃魚的方法:熊秉元笑談經濟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熊秉元漫步經濟(DH0123)
Dr. Bear’s Random Walk in Economic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熊秉元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24日
定價:230 元
售價:18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57133867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香港明報採訪稿推薦序 1推薦序 2自序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第一章 暗室裡的攝影師

「經濟人」和「自然人」

在經濟學裡,對人性有兩點很基本的假設:人是理性的,人是自利(不是自私)的。基於自利的動機,正常人在行為取捨時會追求自己所認定的福祉--包括照顧好自己、自己的家小、自己所投入的公益活動等。

對於「人是理性的」這個特性,連經濟學者之間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幾位經濟學者曾作過一連串的實驗,來檢驗關於「理性」的假設。

有一個實驗是把參加的人分成很多小組,每組有幾個人,每個人發五美元,然後,宣佈遊戲規則:參加的人有兩種選擇,可以把錢放進自己的口袋、自己獨享;或者,把一部份錢捐出來。捐出來的錢會加倍,然後平均分給參加的人。以一組四個人為例,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五塊錢捐出來,共有二十塊錢。二十塊錢加倍之後變成四十,每個人可以得到十塊錢;比原來的五塊錢多。

這個遊戲的曲折所在,是參加的人可以算計得更清楚一些:如果自己留下五塊錢不捐,讓另外三個人捐;加倍之後是三十塊錢,除以四是七塊半。因此,再加上自己的五塊錢是十二塊半;比自己捐錢、別人也捐錢得到的十塊錢還多。而且,如果自己捐錢,別人都不捐;自己只能從加倍以後的十塊錢裡得回兩塊半,比原來的五塊錢少。所以,不論別人怎麼作,對自己最有利的作法是:留下自己的五塊錢,不要捐出半毛錢。

這是根據正統經濟學所作的推論,可是,實驗結果卻不是這麼一回事。雖然參加的人都知道規則(也就是摸清楚自己吃力不一定討好,但可以袖手旁觀、坐享其成的特性),他們卻平均捐出四○﹪到六○﹪的錢。而且,更有趣的是,經濟系的學生似乎比較「有理性」(比較會算計?),他們平均只捐出二○﹪的錢,遠低於其他背景的受測者。

這個實驗結果起碼含有兩點重要的意義:第一,一般人的行為並不是像經濟學理論所預測的;第二,受過經濟學的訓練之後,人的行為比較「有理性」,可是好像比較沒有人情味、比較顧慮到自己的利害、比較沒有公德心。

如果經濟學要維持「社會科學之后」的令譽,對於這些看來矛盾和尷尬的結果,顯然要能提出一些足以自圓其說的解釋。

就經濟系的學生而言,因為在課堂上看多了各式各樣「行為模型」,知道人在追求狹隘自利時的特性;所以,一旦面臨實驗的情景,很自然也會「就事論事」的因應。這些學生甚至可能認為,如果不算計得清楚一些,可能反而會被調侃譏諷。對於其他一般的參加者而言,在面對實驗的情景時,除了個人的得失之外,很可能還想到了公平、正義這些概念。或許他們會覺得,在行為上表現這些特質更重要,更像一個有公德心和團隊意識的「好公民」。因此,實驗結果所反映的,是不同背景的人在思索問題時著重不同,而不是在本質上有什麼差別。

而且,實驗結果事實上可以說間接地襯托出經濟學的價值所在:人確實是非常有理性的動物,人會在不同的情境下琢磨出不同的因應之道。所以,在市場裡買水果時可以不為他人著想,儘揀最大最甜最美的水果;在公寓裡和鄰居相處時會守望相助、互通有無。

當然,對經濟學家而言,實驗的結果也是很好的提醒。雖然人是能思考、會追求自己福祉(理性和自利)的生物;不過,人所思索和追求的,往往比經濟學的行為模型所處理的要複雜得多。如果只根據簡化的模型作直接的推論,當然容易得到南轅北轍的結果。

想想看,為什麼自己作了點心會送給樓上樓下的鄰居品嚐,而不會拿到馬路邊去請陌生人--不論是受過經濟學薰陶的或沒有受過經濟學訓練的一般人都一樣?

     正統的經濟學訓練

昨天是星期六,晚上和內人、兒子去參加一個聚會;參加的都是我在推廣教育中心上過課、現在和我是亦生亦友的一群中年行政主管和他們的家人。

吃完大家自己動手張羅的一大桌菜,大夥兒散坐四處,或泡茶、或唱卡拉OK、或閒聊。其中幾位邀我一起打麻將,我們就坐上牌桌,認真地「尋找心中那把尺」。雖然離教師節還有一段時間,不過,打了兩圈之後,我贏了八百元;然後皆大歡喜地各自回家。

今天起了個大早,心情依然愉快;看內人和兒子還在睡美容覺,我決定自己上菜市場去買點菜。以後要是有人批評男生從來不上菜場或下廚房,我馬上可以有一個反例--推翻定理只要「一個」反例就夠。

口袋裡放了幾千塊錢之後,我慢慢晃到離家不遠的成功市場。這是傳統市場:一個用鐵皮合板之類材料搭成的大棚子,裡面有三、四排走道,大概有一兩百個各式攤販。

我心裡也沒有打定主意要買什麼,見機行事。先經過一個賣「手工餃子」的攤位,有三個老少(大概是一家人)正在忙著包餃子;也不知道他們包的餃子味道如何,不過我決定等一下回去時,要經過這裡買兩盒餃子。過了兩排走道,角落上是一個專賣貢丸蝦餃之類的攤子。攤子上少說有一二十種丸子,我選了看起來還不錯的三種,各要半斤;總共一百五十元。我掏錢付了帳就提著丸子離開,也沒問單價各是多少。

經過賣魚蝦的攤販時,我注意到原來彼此對面的兩家攤販現在只剩下一家,另一家變成賣衣服。我想到內人常買蝦子給小鬼吃,就問蝦子怎麼賣?「草蝦一斤五百,『×』蝦(沒聽清楚)一斤九百元」。我覺得有點貴,但又不知道到底貴不貴,就既問之則買之地要了半斤草蝦。

提著丸子、蝦子、和後來買的餃子,我順著原路回家。在巷子裡偏身閃讓一輛迎面而來的機車時,我腦子裡突然有一個念頭:上市場買東西很明顯的是「經濟行為」;既然自己忝為經濟學家--受過正統的經濟學訓練,現在還在高等學府裡作育英才--那麼,回想一下,在剛才一連串的搜尋和買賣裡,自己到底有沒有用上平時誨人不倦、念茲在茲的經濟理論?理論到底有沒有和實際結合?

根據基本的經濟理論,人在面臨選擇的情境時「會」--或者「應該要」--權衡各種利弊得失:考慮手中握有多少資源、看看面臨的外在條件、再以個人的好惡來取捨。這是一個很完整精確的過程。如果哪一個人不是這麼作,他就是「不夠理性」,在行為上就應該再周到細密一些。

當然,比較精緻的經濟理論看法稍稍不同:人不一定要在個別行為上仔細斟酌、錙銖必計;人可以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規則」,然後根據規則照章行事。這麼作一方面保留了人理性思維的特質,一方面也省卻了在每一件小事上究其精微所耗費的時間心力。也就是說,「理性選擇」不是見諸於個別行為,而是反映在「行為規則」上。

我把早上從出門到離開市場的這個過程仔細地回想了一次。除了在買蝦子時,對價錢是不是太貴稍微猶豫了一下之外,好像完全沒有考慮到錢的問題;完全是興之所至地跟著感覺走。所以,除非「隨興所至」也可以算成是一種規則,要不然我在決定要買餃子或貢丸、以及要買多少時,根本毫無章法可言。理論,好像真的跟實務有一段距離!

不過,快走到家時,我又想到:大概除了經濟學家之外,很少有人會在買完東西之後自己在腦海裡作益智遊戲。或許,多想想之後,在潛移默化之後總會對人的選擇行為有幫助--不管是對個別行為或是對規則的選擇。

     經濟學的世界觀

我曾經應邀參加一場關於土地問題的研討會,並且提出論文;我報告的題目是「初探無殼蝸牛的政治經濟面」。除了在前面對於台灣房屋問題的背景和現況作了分析之外,我在論文裡還洋洋灑灑的提了一些短、中、長期的政策建議。在長期性政策建議的最後一項,我列出「儘速實施將國民教育延長十二年的政策」;而且,「在基礎教育的最後三年,也就是在高中階段,應該完整介紹經濟學的基本觀念」。

評論人在評述時,先客氣地推崇一下論文的分析,然後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而且還特別質疑我建議中的最後一點。他認為十二年國教或許有其他值得推廣的理由,但是對於解決無殼蝸牛的問題應該沒有什麼關係。而且,加強經濟學的教育也不一定能讓大家買得到房子。他還表示:不妨在現場作個調查,看看是不是所有的經濟學博士都是有殼的?這個提議引發了現場來賓的一片笑聲。

在作者答覆時,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只針對其他的問題作一些補充。對於「延長國民教育」和「解決無殼蝸牛的問題」,我沒有再作發揮。不過,一年過後,再想起當時的論對,我覺得真是有趣。

把國民教育從九年延長成十二年當然有很多其他的考慮;不過,我的意思是,當經濟持續成長以後,社會上有各種賺取利潤、累積財富的機會。因此,貧富之間的絕對距離和相對距離都會逐漸拉大,這時候就值得採取措施使一般民眾的競爭能力愈接近愈好。只受過九年國教的人在競爭能力上,當然比不過其他受過十二年或十五年教育的人。所以,延長基礎教育的年限,可以從根本上加強一般人民創造財富、追求幸福的能力。

對於在基礎教育裡介紹經濟學的基本觀念,我的想法是:現代公民,尤其處在我們這個經濟高度成長的社會裡,應該對經濟活動的本質、市場機能的特性等有基本的認知。這一方面是讓國民瞭解現代工商業社會的特性,進而能理智地追求自己的福祉;另一方面,可以說是讓大家在經濟的變動起伏中,起碼具有足以自保的能力。

雖然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不過很值得一再強調。在農業社會裡,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都和圍繞在周圍的親戚妯娌密切相關、也「只」和這些人有關。在現代工商業社會裡,一個人生活裡的食衣住行都和無所不在的經濟網絡,以及這個網絡上的其他千千萬萬個人密不可分。既然經濟學處理的主要內容就是買賣交易這些經濟活動,以及這些經濟活動所形成的波動興衰,因此,在現代社會裡瞭解經濟學的基本觀念,幾乎就和認字讀書一樣的重要。

事實上,經濟學的內涵還可以作進一步的發揮。追根究柢,「經濟學」其實是一種認知和分析事情的「世界觀」,是探討人在面對抉擇時,如何取捨的問題。一般人認為經濟學是和「錢」有關,然而,廣泛的來看,「錢」是價值的一種,但也「只是」諸多價值中的一種而已。其他的價值,像美醜、善惡、高下、好壞,都是一個人生命中所無從規避的;而這些價值之間的衝突轉折,都可以運用經濟學的觀念來認知和分析。所以,如果闡釋得宜,經濟學不只是能讓一個人在「物質」上自求多福,更可以讓一個人在「精神」上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憑。

人,當然不一定要懂經濟學才能過日子--就像人不一定要會讀書寫字才能過日子一樣。不過,也就像讀書寫字一樣:當大家都會讀書寫字的時候,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難道日子不是變得更「好」了一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