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1
前言 2
前言 3
前言 4
書評
本書作者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作 者 作 品

貓語錄

大師名作坊

【類別最新出版】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作者親簽版)
宇宙連環圖
瘋狂(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看不見的城市(繁體中文版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金色筆記(AA0050)
The Golden Notebook

類別: 文學‧小說(翻譯)>大師名作坊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作者:多麗斯.萊辛
       Doris Lessing
譯者:程惠勤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01日
定價:600 元
售價:4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704頁
ISBN:957132769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 1前言 2前言 3前言 4書評本書作者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前言 4

我卻無法習慣這一切,因為我十四歲就離開了學校。曾有一段時間我很是以此為憾,我相信我必定錯過了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現在我卻慶幸自己當時的逃脫。《金色筆記》出版以後,我引以為己任地檢視了一下我們的文學機構,想看看一個文學批評家或一個評論家是怎麼被培養出來的。我翻閱了無數的試卷──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坐在文學課的課堂裡,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也許會說:這種反應言過其實了吧,並且你也沒有權利這麼說,因為你說你從來沒有接受過這種教育。但是我以為我根本沒有言過其實,並且一個局外人的反應恰恰是富有價值的,因為這一切對於他來說是全然陌生的,不會出於對一種教育制度的忠誠而帶上偏見。

但是在這次調查之後,我對自己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為什麼他們如此偏狹、如此自我、如此短淺?為什麼他們總要進行原子分裂式的分析,並且隨意貶低他人,為什麼他們對細節如此著迷,卻從不關心整體?為什麼他們總是以為作家之間只有相互衝突,而不是相互補充……很簡單,這一切只是因為他們就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那個真正有價值的人,那個理解你在做的事情以及你想達到的目標,可以給你建議以及真正的批評的人,幾乎總是這架文學機器以外的人,甚至是大學教育系統之外的人;他也許是一個剛剛開始上路的學生,始終熱愛文學而不棄,或者也許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本能地閱讀了大量的書籍。

我對那些不得不花上一到兩年的時間撰寫有關一本書的論文的學生說:「閱讀只有一種形式,那就是去圖書館和書店瀏覽,選取那些吸引你的書,只讀這些書,當你讀得厭煩時便擱下,跳過那些拖宕的章節──永遠,永遠不要去讀那些你以為必須讀的東西,或者僅因為某本書是某個潮流或某個運動的組成部分而去讀它。記住,那些在你二十或三十歲時覺得乏味的書,當你到了四十或五十歲時會向你打開──反過來也一樣。不要去讀對你來說還不到時候的書。記住相對於所有得以付印的書,那些未能付諸印刷、甚至未能寫下來的書也有一樣的多──即便是現在,在這個對書面文字有一種強迫性的敬畏的年代,歷史,甚至社會倫理,都是以故事的方式教授給學生的,人們也已經習慣於只依據書寫下來的文字進行思考──不幸的是幾乎所有屬於我們教育體系的研究成果都只能到此為止──他們正在失去從他們眼前一閃而逝的東西。舉例來說,非洲真正的歷史現在仍然完好地保存在黑人故事敘述者、黑人歷史學家以及巫醫的頭腦中:這是一部口述的歷史,在白人之外以及他早年的歲月中安然無恙地存在著。如果你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你到處可以發現沒有寫下來的言語之間的真理。所以永遠不要讓印成鉛字的紙張主宰你的頭腦。總而言之,你應該知道如果你不得不花上一年或者兩年來研究一部作品或者一個作家,那只是意味著你接受教育的方式很糟──他們應該教你以自己的方式閱讀一部又一部引起你共鳴的作品,你得學會追隨你自己的直覺去感受你所需要的東西:那才是你應該發展的方向,而不是去摘引別人的觀點。」

不幸的是這麼說的時候總是太晚了。

最近發生的學生運動有那麼一會兒的確讓人覺得也許會改變一些什麼,似乎他們對於那些僵死的教學的強烈不耐終將能促使一些更生動而有用的內容來取而代之。然而遺憾的是這個運動看來已經結束了。我收到過一些信件,專門記述了學生們如何在課堂上拒絕接受他們的教學大綱,而把他們自己選擇的書籍、那些他們發現真正與自己的人生有關的書籍帶到了課堂上。這樣的課才是激動人心的,它會十分的猛烈、狂暴而刺激,充滿了生命的熱力。當然這種情況只有在教師是富有同情心的人時才可能出現,同時這位教師還得準備好與學生一起反抗權威,並對隨之而來的結果有所準備。幸運的是還有足夠多的教師知道他們所不得不為之的教學方法是十分糟糕而令人生厭的,他們想要摒棄那些錯誤的東西,即便學生們自己已經喪失了原動力。

在三十或者四十年以前,一位批評家私自開列了一張作家和詩人的名錄,把他個人認為對文學做出了有價值貢獻的人士列入其中,而所有別的人都被他排除在外。很長一段時間中他都不讓這張名單變成鉛字,因為該名單即刻引起了日益增多的爭議。一時之間出現了成百上千支持或反對的文章,或支持或反對的學術流派和宗派也開始層出不窮。這一場爭論經過這麼多年以後還在繼續……沒有人意識到這樣的事情有何可悲或荒謬之處……

倒也有一些文學批評專著,顯得極其複雜,充滿細究和探討精神,但對於原著──小說、劇本來說,卻總是第二手或第三手的。撰寫這種著作的人在全世界範圍的大學中形成了一個階層──他們是一個國際性的現象,是文學院中的高級階層。他們的一生都在評論,並且對於彼此的評論也做出評論。至少他們把這個活動看得比原著重要得多。一個攻讀文學的學生很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批評以及關於批評的批評文章,而不是閱讀詩歌、小說、傳記、短篇小說本身。許許多多的人都以為這樣的情形是十分正常的,並不可悲和荒謬……

最近我看了一個男孩子寫的一篇關於《安東尼與克萊奧佩特拉》這齣戲劇的文章,他沒有得A。但是這篇文章卻充滿了獨創性和激情,這是任何一種文學教學所期望培養出來的感覺。老師發還給他這篇文章時這樣寫著:我沒法給你判分,你沒有摘引任何一個權威人士的評述。沒有一個教師會以為這是可悲而且荒謬的……

那些認為自己受過教育、也確實比不識字的人更為優越、文雅的人們,會前往祝賀一個作家贏得了某地評論的肯定──卻不會認為有必要心存疑問地去讀一下該作品,或者竟從不曾想到過他們所真正有興趣的不過是成功……

當一部有關某個主題的書一旦問世,就比如關於星象的書吧,頃刻間作者便會收到一大堆來自學院、社團、電視節目組的來信,都來請他去談談星象方面的事。他們想到要做的最後一件事才是去讀一下這本書。而這種行為在人們看來是極為正常的,一點兒也不可笑……

一個年輕的男孩子或女孩子,一個書評家或批評家,撰寫關於一個作家的評論,他讀過的這個作家的作品還不如放在他面前的書多,但是他卻可以寫得很傲慢,或者是帶著一種十分厭倦的語氣,或者就像邊寫邊在琢磨著他這麼寫能得多少分,一一在文中指點這位作家下一部作品該寫什麼,怎麼寫,而這位作家也許已經寫作了二十或三十年,已經出版過十五部書了。沒有人覺得這裡面的荒唐,當然並不是指這個年輕人,這個書評家或批評家,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讓他們這樣去惠顧並且細究自莎士比亞以來的每一個作家的。

一位考古學教授記述了這樣一個南美部落,他們在種植、醫藥以及心理學方法方面都已經有了頗為先進的知識,然後寫道:「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居然沒有文字……」沒有人認為他可笑……

在雪萊誕辰一百周年的紀念活動期間,三個年輕人,畢業於相同的學校,受過同等的教育,於同一週內在三本不同的文學期刊上發表了關於雪萊的評論文章,以最微弱的但卻是合理的頌揚式語調貶毀了雪萊一通,三個人的語氣竟然完全相同,就好像他們能提一下雪萊都是對他的莫大恩惠──似乎沒有人想到這樣一件事已在顯示我們的文學體系內出了多麼嚴重的失誤。

最後想說的是──這部小說對於它的作者來說仍將是一個最為有益的經驗。比如,在我寫完這部小說的十年之後,我仍可以在一週內收到三封有關這部小說的來信,分別寄自三位聰明而信息靈通的有關人士,其中的一個可能是在約翰尼斯堡,一個在舊金山,另一個在布達佩斯。而此刻我坐在這兒,是在倫敦,同時,或者一封接一封地念這些來信──像平時一樣,對於寫信來的人心存感激,並且因為我所寫的東西能夠激發、啟示別人或甚至是讓人著惱而十分愉快。然而其中的一封信幾乎全部是關於性戰爭的,關於男人對於女人的殘酷無情,以及女人對於男人的殘酷無情,這位作者開了整頁整頁的篇幅來闡述這一點,沒有一點別的內容,因為她──不過通常不是「她」,在這部作品中看不見別的東西。

第二封信是談論政治的,也許他跟我一樣曾經是個赤色分子,他或她也寫了許多頁的政治,除此再無言他。在這部小說剛出版不久的時期中,我收到的信中最常見的就是這兩類。

而第三封信的內容,一度比較少見但之後也趕了上來,它的作者在這部書中只看到了心理疾病方面的問題。

但是他們談的是同一本書。

這些插曲很自然地又帶來了那些老問題,像人們是怎樣看待他所閱讀的一本書的,為什麼一個人看到了這一形式,卻對另一種形式毫無覺察,而這些對於一個作者來說有多奇怪,在他看來如此清晰明瞭的一本書,在讀者的眼裡會有如此不同的景象。

基於這些想法我有了新的結論:那就是對於一個作家來說,要想讓讀者看到你所看到的,理解你想達到的小說形式和目的,這不僅僅是幼稚的想法,更意味著他還沒有悟到一個最基本點。就是說一部作品只有在它的構思和形式以致意圖不為人所理解時才富有活力和潛質,並且會成效卓著,還能夠活躍思想和爭論,因為當其構思、形式以至意圖都變得清晰可見之時,也就是不再有什麼可以挖掘的時候了。

而當一部作品內在生命的形式和構成無論對於讀者還是作者來說都平淡無味時,那麼也許就是該把它扔在一邊的時候了,就像給它一個結束日那樣,並且該去開始一件新的事情了。

──多麗斯.萊辛 1971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