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楊照序 1
楊照序 2
序 1
序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聯合報報導:倖存者的遺世書

作 者 作 品

週期表
滅頂與生還

譯 者 作 品

貓桌上的水手
心靈詭計(電影【福爾摩斯先生】原著小說豪華書衣版)
神聖藍色
美麗男孩
黑水燈塔船
波特貝羅女巫(十五週年紀念新版)
第七感:啟動認知自我與感知他人的幸福連結
與切‧格瓦拉的短暫相遇
碧麗歌的媒人
幸福的托斯卡尼花園

大師名作坊

【類別最新出版】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作者親簽版)
宇宙連環圖
瘋狂(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看不見的城市(繁體中文版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滅頂與生還(AA0067)
I sommersi e i salvati

類別: 文學‧小說(翻譯)>大師名作坊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作者:普利摩.李維
       Primo Levi
譯者:李淑珺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9月20日
定價:230 元
售價:18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571334839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楊照序 1楊照序 2序 1序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聯合報報導:倖存者的遺世書



  聯合報報導:倖存者的遺世書

國際書市》倖存者的遺世書

【聯合報╱李維國/報導】 2007.06.17(本文原載於http://udn.com/NEWS/READING/REA3/3891257.shtml

1987年四月,享譽國際的義大利名作家李維(Primo Levi)由住處墜落身亡,是意外或自殺?留下未解謎團。身後二十年,李維十七篇首次英譯的短篇小說編成精選集《沉寂之星》(A Tranquil Star)出書,向這位二十世紀的文學巨星致敬。

猶太裔血統的李維,1919年生於杜林。二戰時反納粹,1944年被捕送入奧森維茲集中營。戰後,浩劫餘生的李維結婚生子,他以化學家背景經營油漆廠,晚上和周末寫作。他寫過多部回憶錄,最為世人所知的是納粹大屠殺主題的寫作。李維形容自己進集中營前是個受壓抑的青年,「活在自己的虛幻世界」;弔詭的是,集中營意外使作家獲得解放,充滿自信與反思,他說過:「集中營是我的大學。」

集科學家、作家和大屠殺倖存者標籤於一身,李維實驗各種文體書寫,不受形式框架局限。回憶錄《奧森維茲生還》(Survival in Auschwitz)筆調冷靜客觀,像出自科學家手筆而非大難遺民,公認為傳世巨著。李維寫詩剖露人性的幽微深處,倖存者的怨怒躍然紙上;文學評論標示人類希望的無限可能;小說又展示不同面貌,奇思幻想,帶有浪漫情懷。儘管聲譽崇高,又傳出諾貝爾文學獎加冕呼聲,李維最惴惴不安的是:自己並非真正的作家。

李維的短篇小說融合科幻小說大師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與卡夫卡特色,作品始終籠罩在大屠殺浩劫陰影下。開篇的〈麥里尼斯之死〉就描寫受俘的反抗軍生命最後十秒鐘,非理性至極地發光發熱。被押上卡車時,他從納粹士兵腰間奪下手榴彈引爆,炸死自己和四名納粹。故事重現李維當年被捕時的衝動,想像落空(「我沒有勇氣」),卻用文字演出。

書名作〈沉寂之星〉對脆弱的宇宙有悲觀認知,探究寫作精確的重要和文字定義的不確定。太空人擔心沉寂已久的星體會爆炸,藉形容這自然界詭異的意外和人類無法理解的景象,突顯語言的困限:「這顆星非常大,也非常熱,重力巨大。難處產生了:大象大,房屋更大,洗熱水澡,聖母峰巨大。顯然我們的語彙有問題。」另一篇〈戰士們〉描繪人與車的拚戰,儼然現代版鬥牛。場中戰士受傷,群眾叫囂的不是給他一死,而是饒他一命,同情心反讓痛苦加劇,一種局外旁觀的罪惡感。李維清楚世人眼見罪行都會良心不安,但始終不解他在集中營的日子究竟是地獄的一段經歷,還是真實世界的現況。

在〈微分子反動〉中,半夜工廠容器中的原料變成怪物,如人類社會的非理性元素蔓延宇宙,漸漸溢出,「像墳墓打開,死屍立起」。值班化學家恐懼的不是爆炸,而是道德煎熬,因為邪惡已深入世界每一角落。「大火、爆炸是更具破壞力、更悲慘的意外,但不會令人不齒。」

〈比提尼亞審查〉和〈重要統計局〉記錄審查員和死亡錄事的日常業務,置焦於工作的單調乏味和壓力,有卡夫卡《變形記》的黑色氣息和超現實元素,嘲諷資本國家為達績效目標的不擇手段。

對死裡逃生又莫名結束生命的李維,寫作揭露人性弱點,也為人類尊嚴辯護,儘管他心知肚明人性有些時候是無法寬諒的。餘生寫作不輟的作家讓人想起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畫中的耶穌,將罪靈打入地獄的同時,冷然背對獲得救贖的善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