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第三版序
譯者序

中文版導言
導讀 1
導讀 2

譯 者 作 品

神話學:生食和熟食
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
神話學:裸人
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

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知識考古學
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
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


反對方法(BD0037)
Against Method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作者:保羅.法伊爾阿本德
       Paul Feyerabend
譯者:周昌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6年06月15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957132073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第三版序譯者序中文版導言導讀 1導讀 2



  中文版導言

本書提出一個命題,並從中引出一些推論。這個命題是:構成各門科學的事件、程序和結果沒有共同的結構;不存在在每項科學研究中都出現但在別處卻沒有的因素。各個具體發展(例如穩態宇宙學之被推翻以及DNA結構的發現),都有其明顯特徵,我們也往往能夠說明,這些特徵為什麼和如何導致成功。但是,並非每個發現都可以用同一種方式來解說,而且過去取得成功的程序在強加於將來時可能造成破壞。成功的研究並不服從一般的標準;它時而依靠一種策略,時而倚重另一種計謀;行動者並不總是知道所採取的步驟是否促進研究的進步,也並不總是知道規定什麼算作進步的標準。一些意義深遠的觀點變化,例如所謂的「哥白尼革命」或「達爾文革命」,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不同的研究領域,從它們那裡得到不同的推動。為一切科學活動設計標準和結構因素的、按照「理性」或「合理性」認可它們的一個關於科學的理論,可能給局外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對現場的人來說,也即對面臨某個具體研究問題的科學家來說,它太粗糙了,無法作為工具。

在本書中,我試圖援用歷史實例來支持這個命題。這種支持不是確立它;而是使它說得通(plausible),而為做到這一點所採取的方式指出,未來對「科學本性」的陳述如何可予以鏟除:給定了任何規則或者任何關於各門科學的一般陳述,就總是存在一些發展,它們受到支持這規則的人贊揚,但它們又表明,這規則弊大於利。

這命題的一個推論是,科學成功不可能作簡單的說明。我們不可以說:「因為人們做了A、B、C……所以原子核結構被發現了」,這裡A、B和C是一些程序,可獨立於它們在原子核物理學中的應用而加以理解。我們所能做的,唯在於對各個細節,包括社會境遇、機遇和個人特質作歷史的解說。

另一個推論是,「科學」的成功不能用作為以一種標準化方式處理迄今尚未解決的問題的論據。只有當存在一些程序,它們可以脫離具體研究情境,而它們的出現確保成功時,才可以這樣做。這個命題說,不存在這種程序。因此,為了證明例如對人類行為作量化是合理的而援用「科學」的成功,就是一種無根據的論證。量化在有些場合是可行的,在另一些場合則無效;例如,在表面上看來是一切科學中最具定量性的科學之一天體力學(特殊領域:行星系的穩定性)中,它就遇到困難,並為定性的(拓撲的)考慮所取代。

由此亦可知,「非科學的」程序不可能為論證所排斥。說:「你所用的程序是非科學的,因此,我們無法相信你的成果,不能提供你研究資金」,這預設了「科學」是成功的,它所以成功,是因為它運用齊一的程序。這個斷定的第一部分(「科學總是成功的」)是不成立的,如果我們說的「科學」是指科學家所做的事情的話——他們也有許多失敗。第二部分——成功起因於齊一的程序——所以不成立,是因為不存在這種程序。科學家有如建築師。建築師建造不同大小、不同形制的建築物,對它們,只能在事後,也即在完成了建築之後才能作評判。它們可能經受住考驗,也可能經受不住——天曉得究竟怎樣。

不過,如果說科學成就只能事後加以評價,如果說不存在事先確保成功的抽象方法,那麼,也就不存在衡量科學保證的特殊方法——在這些問題上,科學家的處境並不比任何人更妙,他們只是多知道些細節。這意味著,公眾能夠參與討論而又不擾亂現有的成功之路(這種道路並不存在)。當科學家的工作影響到公眾時,公眾甚至應當參與;首先因為公眾是有關的一方(許多科學決策影響公眾生活);其次因為這種參與是公眾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科學教育——科學的充分民主化(這包括保護如科學家這樣的少數派)並不和科學相衝突。它和一種常稱為「理性主義」的哲學相衝突,這種哲學利用呆板的科學形象嚇唬不了解科學實情的人。

我在第十九章中提到的、和基本命題密切相關的一個推論是,可能存在許多不同種類的科學。從不同的社會背景出發,人將按不同方式探討世界,獲知關於世界的不同認識。在西方科學產生之前,人已生存了幾千年;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認識環境乃至包括各個天文等要素。「數千夸威拉(Cuahuila)印第安人從未耗盡南加利福尼亞的一個沙漠地區的自然資源,而今天僅僅寥寥無幾的白人家庭卻在那裡艱難謀生。那些印第安人生活在一片富饒的土地上,因為,在這片表面看來的不毛之地上,他們知道不下六十種可食用的植物以及二十八種其他具有麻醉、刺激或醫療性質的植物。」維護這種游牧生活方式的知識是以一種非科學的方式(「科學」現在指現代自然科學)獲得和保存的。中國的技術長期沒有任何西方科學基礎,然而它曾遠遠超前於同時代的西方技術。誠然,西方科學現在君臨全球;然而,其原因不是對「固有合理性」的洞悉,而是強權行為(殖民國家把其生活方式強加於人)和對武器的需要:西方科學迄今已創製了最為有效的殺人工具。認為沒有西方科學,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就還會繼續挨餓,這種看法是對的。但是,還應當補充說:種種問題是由先前的形形色色「開發」引起的,也未因這些「開發」而得到緩解。也不錯,西方醫學有助於消滅寄生蟲病和某些傳染病,但這並不表明,西方科學是唯一提供福祉的傳統,其他各種形式探究就未帶來任何功能。第一世界科學是許多科學中的一種;一且走過頭,這種科學就不復是一種研究工具,而變成一個(政治的)壓力集團。關於這些問題的更詳盡的研討,可見諸我的書《告別理性》。

我寫這本書,主要出於人道主義的動機,而不是緣於知識的動機。我想鼓勵人,而不是想「促進知識」。全世界人民已經發展出了種種在半帶危害性半又使人適意的環境裡生存的方式。他們講述的經歷和他們在豐富生活中進行的活動保護了生活,並賦予其意義。「知識和文明的進步」——現在這樣稱呼把西方方式和價值推進到全球各個角落的過程——都對人類才智和同情心的這些絕妙產物不屑一顧就予以毀壞。「知識進步」在許多地方意味著扼殺心智(mind),今天,舊的傳統正在復活,人們又試圖使生活適應祖先的觀念。我已嘗試通過分析科學中似乎最牢靠的各個部分,即各門自然科學,而表明,正確理解的科學沒有理由反對這樣的程序。有許多科學家在這樣行事。醫生、人類學家和環境保護專家正開始讓他們的程序適應他們的假定的開導對象的價值。我不反對這樣理解的一種科學。這樣一種科學是人類心智的最驚人發明之一。但是,我反對用科學名義來扼殺文化的那些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