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第三版序
譯者序

中文版導言
導讀 1
導讀 2

譯 者 作 品

神話學:生食和熟食
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
神話學:裸人
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

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知識考古學
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
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


反對方法(BD0037)
Against Method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作者:保羅.法伊爾阿本德
       Paul Feyerabend
譯者:周昌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6年06月15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957132073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第三版序譯者序中文版導言導讀 1導讀 2



  導讀 2

(科學是一種無政府主義事業)

其實,初版的章節行文,有一部分是更有趣的,但在修訂版都刪除了。像原第十五章、十六章中,法伊爾阿本德以獨有的反諷手法,犀利又準確地解剖巴柏和拉卡托斯的理論缺陷,一針見血點出他們的不一致和巧言飾辯,精彩絕倫,實屬難得,刪去甚為可惜,反失卻突出法伊爾阿本德思想特色的對照。又如,原第十八章係以人類學家的異文化研究成果,較軟性地凸顯科學知識是西方文化裡頭獨特意識形態傳統的產物,因而科學僅是社會生活中眾多意識形態之一種,必須與國家或政治權力相分離,猶如宗教、神話等意識形態必須與政府相分離一樣;但在修訂版裡卻轉以較生硬的理論論述呈現,文化研究對科學哲學理論反省所提供的許多寶貴意趣反倒消失了,給讀者的想像空間與刺激反而縮小了。

細加對照修訂版和初版的異同,前七章基本上都保留,原第八章談伽利略使用「特設性假設」(ad hoc hypotheses)的策略,或因遭到較多批評而刪略了。然後,第十三章、十四章是增寫部分,補充伽利略受審判緣於當時教會擁有「舊定義」下的「理性」,也即以托勒密天文學理論為世界圖象,並對伽利略新學說可能引發的社會、倫理後果預做處斷。此二章旨在補充伽利略並非訴諸理性規則,而是訴諸社會說服與宣傳,卻遭致教會以「理性」來對他施以殘酷的制裁(迫害),藉此突出說明科學既非埋性的事業,且科學知識的成長經常需借助社會、文化、心理因素來挑戰和批判「舊理性」權威。似乎,科學家若欠缺這種思想上的狡獪,對科學理論的發展反而是一大損失。

接下來,原第十五章、十六章被刪除了。因此,整個關於伽利略的個案研究,初版是從第六章到十三章,修訂版則係由第六章直至十五章止。而且法伊爾阿本德在修訂版也改動了書內夾附的「附錄」(appendix)。初版共夾有五篇「附錄」,修訂版僅保留二篇(第二篇除首段外其餘均屬新撰);這僅存的二篇又相當技巧地分置第十六章前後,用以顯示該章既是「承先」的小結,又是「啟後」的短序。第十七章至書末的全面改寫,展現其科學哲學思想的精要論點,一則顯示續承其科學史個案研究之成果,二則更要完成其思想的全面開展性,使全書首尾呼應,儼然成為一井然有序的思想結晶,而不再僅是一本論戰式的言論冊子。

至於《反對方法》一書的思想理路,也是法伊爾阿本德科學哲學思維的理路,大致可撮述如下。

首先,科學理論如奎恩(Quine)所謂的「信念網」(web of belief),對我們的思維之影響遠較邏輯實證論或巴柏等所設想的還深刻;科學理論就是我們看世界、知覺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因而也影響我們對「實在」(reality)的觀念,左右我們對「經驗」的詮釋。這點在庫恩的哲學裡也有充分的論述。因而,在不同理論或不同世界圖景下,因基本信念之不同,尤其因一些基本的存有論信念(ontological commitments)不一樣,很可能看世界的方式就不一樣,也可能出現不可共量,甚至不可比較優劣好壞的情形。

其次,理論的發展和變革,既無超越科學史實踐或實際研究、生產之外的普遍理性規則,科學家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常恆適用的規範性指導準則,來告訴他們如何取捨。若有某些規則可言,都是在科學研究的具體實踐中形成,且僅在某些具體階段適用,卻無法抽象化、普遍化成為「理性規則」,科學史實指出,沒有那個規則不被違犯過。因而,科學家必須自己嘗試運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和規則,甚至要自己去創新方法和規則,找出在具體場合中能產出最豐富成果的方法;所以,「什麼(方法)都行!」(Anything Goes!)。而科學知識的發展,基本上也就成為一種無政府主義事業,既要重視權威(尊重其研究成果),又要批判和揚棄權威(以免權威不當壓制新穎觀念和思想)。

第三,理論的發展和變革,從與經驗(包括觀察、實驗等)的關係來看,更可確認並非理性所能駕馭支配或規範的。邏輯實證論的可檢證性原則或可印證性原則,巴柏的可否證性原則,乃至於拉卡托斯「進步的研究綱領」vs.「退化的研究綱領」等理性原則,都不符合於史實研究結果。主要論據有二:一是科學理論既如上述,任何觀察或實驗都受理論「污染」,經驗觀察沒有純粹中立、獨立、客觀的,都具有理論依賴性(theory-dependence or theory-laden)。新理論不但具現不同的世界圖景,且這種具現通常都透過「新理論創造新穎經驗」而產生,也因此,經驗主義的化約說明或證成理論,都不足以說明科學知的特性。二是概念或語詞會隨理論變革而有所變異。雖然新舊理論可能使用的概念字眼相同,像牛頓力學前後的「重量」概念,或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後「時間」、「空間」概念,但因理論核心假說和信念的不同,這些概念意義其實已截然有異。當然,在這些情形下,不僅新舊理論間不能再用推論式導出(如一般所謂由相對論力學可推導出牛頓力學作為特例)來涵蓋說明,理論優劣好壞地無法用涵蓋經驗的多寡來比較。

第四,新舊理論的變革既然無理性規則可尋,則為使科學得以充分發展,最好的策略是如同民主社會尊重個人特性,強調機會均等以使不同個性同獲充分發展空間一樣,科學家團體應給新科學理論「喘息」空間,使其有機會發展更多、更適合「配套」發展的理論和技術。像伽利略使用望遠鏡「創造」新經驗,透過宣傳與說服暫為哥白尼理論爭取更多科學家的支持,即是使新理論有「喘息」發展的空間;而實際上,望遠鏡所見事物的真實性問題,卻要直到十九、 20 世紀相配套的光學理論、神經生理學理論發展成熟後才能充分說明。也因此,科學發展和成長的較佳策略,是發明更多、更新的理論來比較、競賽;不僅方法上要多元化,理論上更要多元、多樣發展尤佳。這也是法伊爾阿本德從史實和理論雙方面反對孔恩「典範」理論的主要論據。

第五,科學知識返本溯源,既然是由具體的實踐來決定其一切,那麼,不僅任何認識論、方法論的外鑠規則要失效,所謂科學的「合理性」("rationality" of science)也就唯有具體的、實際的科學實踐本身能提供,而非抽象地空談思辨:改善科學知識產物,也同樣唯有依賴於持續不斷的科學研究實踐自身。法伊爾阿本德批判的,是現代科學哲學家不再像往昔那樣與科學研究過程密不可分,反倒割離開來,滿足於探索知識體的抽象結構,不去增進知識體,反而越來越遠離了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過程。其貿,科學的進步,不是因通過「掌握規則」而完成,而是具體紮實的實踐活動;判斷科學好壞的標準,也不是從外尋獲,而是就在科學實踐本身。

第六,科學標準的相對性,科學理性的具體性,都同時指出科學知識的形成有其「傳統」;擴而言之,若比較其他文化要素,可以進一步看出,什麼是知識,什麼不是知識,乃取決於「傳統」本身。科學知識有其特性,它之發展得較其他意識形態傳統更豐碩,除了自身成果證成其價值外,主要即在其善用各種不同方法,引入各種不同想法,無畏權威的挑戰舊觀念,用自身不斷往前開疆拓土的研究實踐證成自己的「偉大」。

第七,但是科學「傳統」畢竟僅是人類生活中眾多傳統之一,是否較諸其他諸多傳統、意識形態更為重要或有用,卻沒有共通的標準或理性的規準可供判斷、仲裁,法伊爾阿本德用原始部落的異文化對比來映現此點;因而,對非科學知識傳統或意識形態,不能拿科學的標準去衡量或賤視,就像拿非科學標準去判斷科學研究一樣荒謬。相反,任何怪誕的冥想、偏見或神話、妄想,都有可能對改進科學知識有所助益。哥白尼受畢達哥拉斯主義影響,牛頓研究新柏拉圖主義和煉金術都屬前例;而若深切了解穆勒(John Stuart Mill)論思想言論自由的論證,就不難理解法伊爾阿本德何以要大力提倡理論的增生繁衍(proliferation)了。

第八,有鑒於現代科學與國家權力結合造成的宰制現象,法伊爾阿本德進而提出「克服科學沙文主義」,希望科學與宗教一樣要與政府分離開來,讓科學、宗教、神話、巫術、占星術等意識形態傳統同享發展機會。因為社會資源一旦被某一獨特意識形態傳統獨占,或被少數寡佔,對社會的發展,乃至對此個別傳統的發展,都不見得有利的。這也是法伊爾阿本德要為中醫的研究請命,甚而在1975年,當一百八十六名主流科學家(其中有十八位諾貝爾獎得主)聯署簽名聲明反對占星術之際,法伊爾阿本德卻獨唱反調為占星術辯護的主因。

最後,有關科學與哲學的教育問題,在《反對方法》修訂版新撰的最後一章中,法伊爾阿本德以簡述自己的學習過程與經歷,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地和洞見。這些具有衝擊性的見解,讀者或可不盡同意,但千萬則輕忽了其提撕反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