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譯 者 作 品

無良這種病:瑞典行為科學家教你利用DISA性格學,徹底擺脫病態人格者的暗黑操控(附贈「秒懂DISA性格學與病態人格的暗黑操縱術!」彩色拉頁)
兩性大和解:與異性成功溝通祕訣
Top Sales 報告
面對失去,好好悲傷:傷痛不會永遠在,練習療癒自己,找到成長的力量
不只是憂鬱:心理治療師教你面對情緒根源,告別憂鬱,釋放壓力

人生顧問

【類別最新出版】
不只是餓:解放心靈飢餓,擺脫飲食焦慮──《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餓怒症》套書
你可以喘口氣:給憂鬱症照顧者的備忘錄
女子人際學:受男性欣賞,女性喜愛,人際關係瞬間提升的100個教戰守則【輕鬆相處升級版】
你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用媽祖籤詩搞懂人生:六十甲子籤詩背後的故事,幫你解籤解人生(書+六十甲子媽祖靈籤 隨身籤卡 )


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面對失去,願意走進悲傷,就能走出傷痛【全新療癒練習版】(CF00484)
Grief Is A Journey:Finding Your Path through Loss

類別: 心理‧勵志>人生顧問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肯尼斯J.多卡 博士
       Dr.Kenneth J. Doka
譯者:林麗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05月19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9786263537446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二章  何不勇敢來悲傷?

在字典中,悲傷的定義為:「與『失去』有關的重大悲痛或哀傷。」
        
這就是悲傷,又或者說,對許多人而言可能那樣就叫悲傷。但悲傷也不只如此。悲傷是極為個人的反應,有些人面對失去會產生強烈到導致身心衰弱的反應,但有些人對失去的反應較為冷淡或是很快就能恢復。我們可以清楚認定,哀傷和眼淚等反應是悲傷的一部分,但是易怒、精神無法集中、或甚至身體疼痛等其他反應,可能比較不容易確認是源自於悲傷,所以會引起人們的疑慮和困惑。

事實上,失去可能影響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層面,所以悲傷可以藉由我們的情緒、行為和在思考過程中傳達,也可能表現在身體和精神上。在本章中,你會發現在我們經歷悲傷時,可能會產生一些令人驚訝和意想不到的表現。我們也會提出「黃旗」和「紅旗」等警示,這些警訊會讓你知道,哪些悲傷的表現是不尋常且要多加注意,甚至需向專業人士求助。

「失去」的痛,身體都知道
     
傑自從失業後,就覺得身體不適,背部和肩膀都劇痛不已,一連串的檢驗也未能發現問題所在。傑上一次去看神經科時,醫師雖然查不出病因,但建議他聆聽自己在陳述病情時所說的話。傑注意到,當他談到自身的困擾時,經常這樣會說道:「我覺得所有事情都好像在壓我的背部跟肩膀上。」

對於失去,真的會產生類似這樣的身體反應嗎?答案是肯定的!

身體表現悲傷是很常見的。這種身體反應可能包括(但不限於)頭痛、肌肉痠痛、月經失調、疲勞、胸痛、喉嚨或胸口緊迫、腹痛、呼吸急促、虛弱,以及對刺激過度敏感,還有些人會出現與逝者生前類似的生理症狀。

有時候,身體所產生的反應與失去有強大的關連,例如頭痛。在一九七?年代,珍.尼可斯(Jane Nichols)談到流產和產下死胎的婦女出現的「希望落空症候群」(empty arms syndrome),這些女人會抱怨她們的上臂,也就是在舉起孩子或抱孩子用到的肌肉會疼痛不已,但當時這種因失去所引起的悲傷症狀尚未被證實。

在悲傷的兒童身上,身體不適的反應則特別常見。在我一門名為「兒童、青少年、悲傷和失去」的課程中,我問學生:「在夏令營裡,誰會最先看到想家的孩子?」答案是營地的護理師。因為很難獨立的兒童經常會因身體的病痛尋求協助,而那種生理病痛其實是由心理憂傷所引發的。他們的情緒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可能會先轉變為生理反應。可見,兒童從很小就知道生病能招致關心,也是其來有自。

雖然悲傷引起生理反應是常有的事,但你絕不能輕忽。任何持續性的生理症狀,包括疼痛或痛苦,都應該要就醫處治。但是你的醫生必須了解,你所經歷的失落也會表現在生理上,理由很簡單:因為悲傷會危害對你的健康!

研究顯示,在喪偶後第一年,悲傷者的死亡率較高,特別是較年長的鰥夫和寡婦。早在一九六九年,研究人員在說明鰥夫死亡率提高時,就曾指出所謂的「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這種症狀。後來科學家發現,喪親者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統受損的比例會提高,這種情況可能與許多疾病發作有關,包括某些形式的癌症。他們也發現,憂鬱和焦慮症的發病率亦會提高(這對身體健康有負面影響)。但強烈的心靈(spirituality)自覺、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具有目的和意義,則可以減輕這些負面影響。

這種較年長鰥夫和寡婦死亡和發病率提高的情況,有許多成因。像是許多年長者其實是死於慢性病,而這些疾病通常與生活方式相關,例如飲食或其他習慣,往往是在婚姻中共同形成的。比方說,如果一位配偶抽菸,另一半就多半與二手菸共存。

悲傷也會造成壓力,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年長者。

最後,當配偶過世時,另一半的飲食、睡眠、運動或遵循某種醫藥規則等生活方式也可能會變差。負責為丈夫料理三餐、照顧營養的妻子,在丈夫過世後可能會吃罐頭食品,又或飲食不規律。

像是我父親非常有時間觀念,對我母親服用輕微慢性病藥物的時間尤其注意。在我父親過世後,我們也曾懷疑母親是否能繼續遵循她的生活規則,因為她對於遵照這類指示經常很隨興。但她確實做到了,而且比我父親多活了十年。以她的例子來說,仔細遵守用藥規則,是她保有與丈夫的連結之一,她說:「法蘭克會想要我這樣做。」

了解這些危險可以讓你評估,悲傷會如何影響你的健康,提醒當你在與哀傷纏鬥時,自我照顧的重要性,並協助你所愛之人也認清這些跡象和症狀。

你可以透過問自己一些問題,確認是否對維護自身健康採取積極的態度,像是:你在身心緊繃時可以做些什麼來保持健康?你正餐吃得營養嗎?你的睡眠模式有顯著改變嗎?你有定期運動嗎?你有遵循任何醫療規則,例如按照醫囑服藥嗎?

同樣重要的是,要確認你在面對失去時可能會經歷的壓力。那種壓力影響了你的健康嗎?比方說,如果壓力讓你經常睡不好,你就要想辦法改善,像是根據就寢時間建立一個安靜和規律的例行程序,或是正確服用處方藥。

你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來緩解壓力,例如將某些工作或任務延後處理,又或委派他人待辦。如果你喜歡按摩、芳香療法、冥想,或甚至在海灘或公園裡散步,不妨就立刻去做。

雖然悲傷會影響健康,但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將那些負面影響降至最低,並減輕傷痛引發的身體反應。

藏在悲傷底層的感覺

悲傷是對於失去的其中一種反應,是悲傷旅程的一部分,但並非全部。
        
有些人會感受到強烈鮮明的顏色,有些人則覺得是淡雅柔和的粉嫩色系,這就是悲傷的個別性。這些情緒的發生也沒有一定的順序,我們要承認並接受自己所經歷的各種情緒。你的感受就是「你」,兩者已融為一體。你無法控制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你只能去感受,並學習如何因應。

一、哀戚、渴望和寂寞的悲傷
    
哀悼經常包含了哀戚、渴望和寂寞等情緒。我們可能也經歷過內疚或憤怒、寬慰,或對更深層的失落而感到恐懼。這些情緒既有挑戰性,也很複雜,因而製造出使哀悼更繁複難解的羞愧和孤立感。

我的一位導師羅伯.卡斯騰鮑姆博士(Dr. Robert Kastenbaum)是悲傷領域的先驅,也是第一本探討悲傷的期刊《歐米茄─死亡和臨終期刊》的創始編輯,數年前他的女兒在父親節探視他後,不幸於一場事故中喪命。當我表示向羅伯表示哀悼之意時,他的反應是,他不知自己是否能從「女兒從此徹底缺席」這件事中走出來。

這就是悲傷的重點所在:我們會感到寂寞,因為分享我們一部分人生的某個人已不在人世;我們也渴望所愛之人回到身邊,或是期待往日情景能夠再度重現。

然而,在遭逢寂寞和悲傷時,我們可以做一些事來協助自己。我曾建議一個喪偶者支持團體,請成員說出自己覺得寂寞和悲傷的時刻。有位喪偶者說,他在週五的晚上最難熬。因為先生還在世時,他們平日各自忙碌,但週五晚上是屬於彼此的夜晚,他們總是會在當地一家披薩店碰面,共享晚餐和美酒,並聊聊當天發生的事。另一位喪偶者則指出,對她來說,週五晚上同樣也很難熬,所以這兩位寡婦決定相約一起出去吃晚餐。一開始,她們只是因為寂寞而相互作伴,但久而久之,她們都期待著這個能外出相聚的夜晚。

雖然你無力左右自己的感受,也無法決定悲傷的歷程,但對於如何處理那些感覺是可以有所選擇的。即使處於悲傷中,你也並非孤立無援或只能任憑擺佈。了解你的悲傷、並且明白你的情緒是面對失落時正常而自然的反應,你就可以開始處理你的感覺。

二、內疚的悲傷
    
內疚是最常見、也最容易造成重大損害的一種情緒。有四位優秀的悲傷研究人員,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發現,過度內疚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內疚會從我們內在將人完全吞噬,並產生令人痛苦和煩心的回憶。
      
針對痛失子女的母親所做的研究,他們確認了六種不同的內疚類型。

因果性罪惡感(Causation guilt):(→小小標)這是指我們認為自己因為做了什麼、又或是沒做某事,才會造成某人過世。我們可能會執著認定,要是我們帶這個人去看醫生或是確認他的症狀,就可以避免死亡發生。不管我們是否是理性的人,都會這樣想。例如,妻子可能會為她始終無法讓丈夫戒菸而感到內疚,即使在他已經因為肺癌而接受治療時仍規勸未果。此外,我們也會為了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而感到內疚。

角色罪惡感(Role guilt):這種內疚通常會在面臨緊張和困難時出現,像是當病人在與病魔掙扎,或需要照顧及關心時,照護者就會認為自己本來應該要成為更好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兒子或女兒。
      
內疚也可能源自早就已發生的事件。例如,坎蒂這些年來就一直覺得很內疚,因為在母親過世後,她和哥哥發生爭執,此後兩人就沒聯絡。即使他們最後已和好如初,她還是很後悔當初彼此失和的那些年。

道德罪惡感(moral guilt):這是指將自身的失去視為我們做了某件事的重大懲罰。
      
當我在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Sloan Kettering)和垂死癌末的病童互動時,他們的父母經常會說:「父輩的罪孽會在子女身上得到報應。」他們承認各種原罪,包括年輕時的不忠、輕罪和重罪,甚至是很少去教堂,他們認為這些是他們孩子生病的原因,儘管這些想法毫無根據。

倖存者罪惡感(survivor guilt):我們不明白,為什麼別人喪命時,自己卻能生還。當有兄弟或姐妹過世時,這是其他兄弟姐妹非常普遍的反應。
        
像是父母可能會將過世的孩子理想化,認為他是完美的孩子。另一方面,仍然在世的孩子可能很容易就相信,自己是「毫不完美」的孩子,死的應該是自己。
        
如果是年輕人過世,年長的人可能會認為不應該是他們這些白髮人送黑髮人才對。

悲傷罪惡感(Grief guilt):對於自己似乎不太會應付喪慟而感到內疚或羞愧。但是在「康復罪惡感(recovery guilt)」上,我們又認為自己表現得太好了。我們可能會同時經歷這兩種情緒。

如果你對某件事覺得愧疚,你可能想要寫信給逝者,而且在他墳前唸出來,或甚至假裝對方現在正坐在某張椅子上,然後你對著那張椅子說話。我會請個案以這些方式處理未竟事務,而我與他們進行的練習之一,就是讓他們坐在另一張椅子上,並且以他們認為對方可能會有的回應方式與之對話。

你也可以自問:哪些事情是我可以用不同方式完成的?我如何能從經驗中學習,甚至獲得成長?有時候,我們還可以反思「別人會覺得我有錯嗎?」,藉由這個提問獲得對自身內疚的看法。

當你努力解析自身的感覺時,肯定與和解的儀式可能很有用。和解儀式讓你能夠完成因死亡而中斷的事務,向逝者好好道別,並且給予或接受寬恕。例如,你可以寫封信之後燒掉,藉此象徵性地將信的內容送入天際。肯定的儀式則是頌揚逝者的人生,並且讚美對方的傳承或成就。例如有位深受愛戴的小學老師過世後,她的學生就寫信提到這位老師曾經教他們最重要的一課,並將這些信寄給老師的家人。

三、憤怒的悲傷
    
憤怒也是常見、而且有時會令人感到迷惑或驚訝的反應。
    
喪親(bereaved)這個字的字根是指強行搶取或奪走某樣東西。用七?年代「剝奪」(ripped off)的說法來詮釋可能最貼切。當我們被奪走深愛和關心之人,常見的反應就是憤怒和情緒激動。

有時候,那種憤怒會針對性地發洩在我們認為要為這種痛苦負責的人身上。例如,怒氣可能會集中在某位護士或醫師,或許是某位牧師或朋友,我們覺得他們沒有像我們期望地那般留心、敏感或提供支持。我們甚至會對逝者生氣,怪對方沒有好好保重自己、怪對方為何離世,或是怪對方不顧及我們哀傷,獨留我們隻身在世。有時,憤怒會如排山倒海般巨大無比,我們開始對上帝生氣、對更高的權力或世界生氣,這種憤怒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總之,我們充滿憤怒之情,以自己的方式對所有人猛烈抨擊。跟我們最親近的人往往會感受到我們怒氣的螫針,他們變成我們發洩怒火既安全又方便的出氣筒。

憤怒是很自然且可以理解的情緒,但是當你在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它會使你孤立無援,趕跑你最需要的人。

那麼,你應該如何處理憤怒?首要之務是探索你的怒氣。例如,你何時會感到憤怒?原因是什麼?有必要這麼生氣嗎?你如何表達怒氣?它對其他人造成什麼影響?

如果你發現自己確實有合理的憤怒原因,你可以考慮以建設性的方式疏導那種情緒。例如,因為法律寬鬆和執法不力,讓肇事的酒駕者一犯再犯,而且得到的懲罰微乎其微,不滿的母親們於是成立「母親反酒駕組織」(Mothers Against Drunk Driving)。這些年來,該組織不僅改變了美國的法律,也改變美國社會對酒駕的觀點。

但許多時候,憤怒並非是針對任何該負責的人,又或是法律的不公不義。你可能會發現,大多數時候,你不是對某個人生氣,而是對你自身的悲傷、失落和孤立無援而生氣。此時,你也必須思考該如何疏導那種憤怒。有時候,運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你可能也會發現寫封不寄出去的信、跟好友聊聊自己的感受、用力捶打枕頭,又或在空無一人的海灘大聲喊叫等方式會有幫助。

四、面對悲傷的其他反應:恐懼、鬆了一口氣、產生責任感
    
你在面對失去之後也可能會感受到焦慮和恐懼。在創傷性、非預期或突如其來的死亡發生後,倖存者可能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危險、不安全的。即使逝者是因久病而過世,也可能使生者害怕單獨面對世界。恐懼會使人軟弱,也會讓你無法盡情享受人生,害怕單獨外出或是參與曾經喜歡的活動。

對於失去還有一個常見的反應,那就是感到寬慰。你可能會鬆一口氣,因為對方的痛苦和磨難現在終於結束。你很難眼睜睜看著所愛之人死去,看到他們力氣盡失、日漸消瘦,看著他們慢慢放棄曾經非常重視的事物時,為對方的解脫感到如釋重負,是很自然的事情。

同時,你也會覺得終於鬆了一口氣。每一種疾病都是「家庭疾病」,因為每個家庭成員都會受到影響。當近親中有人面臨生死關頭時,我們的生活也會隨之改變。我們的責任和壓力都增加了,情緒經常處於混亂中,睡眠也可能隨時被打斷。當死亡終於發生時,覺得自己的苦難將隨之結束並不是自私或是錯誤的想法,這是正常的,也是人性。

在不健康的關係中,感到解脫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在這類案例中常見的是,有些人可能想要支配和控制他人,他們令人感到窒息和不悅的話語經常讓人受傷。當這類人過世時,會讓人覺得解脫,因為我們終於得以擺脫一個沉重的關係。例如,研究就發現,女性與配偶間若是處於高度被掌控的關係,在另一半過世後,守寡的女性會顯得容光煥發,神采奕奕;而且她們也會有所成長,並培養新技能,發展新興趣。

我們在悲傷時經歷的一些情緒,有時甚至是正向的。我們可能會深深感謝能和對方一起分享生活與美好的時刻,我們也可能很自豪所愛之人的成就。這種愉悅之情,也可能是因自己而生,比如當對方不久於人世時,我們自豪能將一切狀況都處理得很好,又或是把對方照顧得很好。

正向感覺並非代表否定悲傷,而是面對失去時的另一種自然反應,它表示:即使悲傷的痛苦減輕,與逝者有關的記憶和聯繫仍然會持續存在。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