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昭明文選:文學的御花園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文選(XO0050)──文學的御花園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簡宗梧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60頁
ISBN:957131812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1

王粲─登樓賦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註 1)而寡仇(註 2)。
挾清漳(註 3)之通浦(註 4)兮,
倚曲沮(註 5)之長州。
背墳衍(註 6)之廣陸兮,
臨皋隰(註 7)之沃流。
北彌陶牧(註 8),
西接昭丘(註 9)。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
情眷眷(註 10)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
憑軒檻以遙望兮,
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註 11)兮,蔽荊山(註 12)之高岑(註 13)。
路逶迤(註 14)而修迥(註 15)兮,川既漾(註 16)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註 17)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
鍾儀(註 18)幽而楚奏兮,
莊舄(註 19)顯而越吟。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唯日月之逾邁(註 20)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註 21)而騁力。
懼匏瓜(註 22)之徒懸兮,
畏井渫(註 23)之莫食。
步棲遲(註 24)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
天慘慘(註 25)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
鳥相嗚而舉翼。
原野闃(註 26)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註 27)以感發兮,意忉怛(註 28)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註 29)以反側(註 30)。


註 1:顯敞:寬闊明朗。顯,明朗。敞。寬闊。
註 2:仇:匹敵。不相上下可以相比的。
註 3:漳:水名,源出湖北南漳縣西南,東南流經當陽,注入長江。
註 4:浦:大河流有小口別通其他的河流叫浦。
註 5:沮:水名,與漳水合,東南流經當陽,入於長江。音ㄐㄩ。
註 6:墳衍:墳,高。衍,平坦。
註7:皋隰:水岸低濕的地方。皋,音ㄍㄠ,水旁地。隰,音ㄒㄧˊ,低窪的地方。
註 8:陶牧:陶指陶朱公,帥越國范姦,或說牧是墳墓,但依地理志,陶朱公墓在荊州,在此樓的南面,所以牧取「郊外」的意思。
註 9:昭丘:指楚昭王的墓,在當陽東南七十里。
註 10:眷眷:留戀的樣子。
註 11:極目:指目光達於極遠的地方。
註 12:荊山:在湖北南漳縣。
註 13:岑:小山兩萬的叫岑。
註 14:遴逸:長而曲折的樣子。音ㄨㄟ ㄧˊ。
註 15:修迥:修,長。迥,遠。
註 16:漾:水長的樣于。音ㄧㄤˋ。
註 17:尼父:卸孔子。孔子字仲尼,所以尊稱為尼父。
註 18:鍾儀:春秋時楚國的伶人,被囚於晉,晉侯叫他操琴,他奏出楚國的樊調。
註 19:莊舄:戰國時越人,身任楚國蘋要的官職,但病中呻吟仍操越聲。舄音ㄒㄧˋ
註 20:逾邁:逝去。
註 21:高術:大道,比喻帝王的良好措施。衍,音ㄑㄩˊ。
註 22:匏瓜:葫蘆的一種,果實園大而扁,乾掉後可作容器,因此空懸在棚上而不摘食,就被拿來比喻做無用的人」
註 23:渫:淘井。音ㄒㄧㄝˋ。比喻自己修德力學。
註 24:棲遲:遊息。
註 25:慘慘:暗淡無光。
註 26:闕:寂靜無人的樣子。音ㄑㄩˋ。
註 27:悽愴:悲痛。下文「惜側」與「悽槍」同義。
註 28:切怛:憂勞的樣子。音ㄉㄠ ㄉㄚˊ。
註 29:盤桓:思來想去。
註 30:反側:翻來覆去。


.語譯.

我登上這城樓向四面遠望,藉閒暇的時間來消除我心中的憂悶。觀看這城樓所居的地勢,確
實是明朗而寬敞,很少能比得上它的。這兒正面臨漳水別支的上頭,好像挾帶著潔淨的漳水,緊靠著那曲曲折折沮水的長洲。北面是地勢較高的大陸,南面是地勢低濕可資灌溉的流水。北邊遠通到陶朱公住過的郊野,西邊接近楚昭王的墓邱。許多果木的花和果實遮蔽了原野,很多農作物長滿了田疇。環境雖然美好,然而不是我的故鄉,怎值得我停留!

我遭逢亂世,被迫遷徙流離,竟超過了十二年。心裏念念著故土而想回去,有誰能禁得起這種鄉愁憂思呢?靠著樓上的窗和闌干遙望,當著北風披開衣襟。放眼看這一片邈遠的平原,極盡目力去遙望故鄉,卻被小而高的荊山,遮斷了視線。路長水深,歸途是那麼遙遠而艱難。悲痛著故鄉阻隔,禁不住淚流滿面。以前孔子在陳國,曾有「回去吧!」的慨歎。鍾儀被囚於晉國,仍奏出楚地的樂調。莊舄在楚國做官顯赫,病中仍喃喃說著越語。懷念故鄉是人之常情,難道會因處境的困窘或顯達而不同?

光陰一天天地逝去,但天下太平的日子卻一直沒有到來。希望天下太平,猶如希望出現一條平坦的大道,使我能奮力以施展才智。所怕的是和匏瓜一樣空懸在棚上而不被摘食,成為無所用的人,又像井已經淘乾淨了,水還是沒有人汲用,那樣的令人痛心!

我在樓上遊息徘徊了好久,太陽不覺已將要下山。蕭瑟寒冷的風,從四面吹來,一時天昏地暗。野獸張惶四顧尋找同伴,鳥兒也爭相鳴叫,振翅飛逃。原野靜寂得沒有人影,只有趕路的人還不敢休息。看到這些景物,引發我心中無限的感傷而悲痛。順著樓梯下來,胸中充滿悲憤,直到夜半還睡不著,心中惆悵而在林上翻來覆去,始終無法成眠。


.賞析.

「登樓賦」是王粲辭賦的代表作。王粲(西元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是建安七子中主要人物。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位居三公,在東漢獻帝西遷,王粲那年才十四歲,隨駕到長安,在長安為當時學林共重、官拜中郎將的蔡邕所推重,為之倒屣相迎,轟動一時。十七歲那年,司徒徵辟,並要他任黃門侍詔,都因西京擾攘不安,辭而不就,然後到荊州依附劉表。但王粲因貌不出眾,又體弱,所以不被重用,使王粲空有滿腹才學,無法施展抱負,在失望之餘,興起「不如歸去」的感慨,所以用「登樓」為題,借眼前之景物,抒情懷鄉與悲憤。

這篇賦結構完整、段落分明、每段一韻到底,大體說來,第一段多寫客觀之美景,以引出主觀之感情。開頭兩句說明登樓的動機,開啟全文,以「四望」引出以下寫景的十句,並暗點其懷鄉之情。十句的寫景文字,先用兩句總說它的寬敞,然後用六句寫在這兒近觀遠眺它的山川形勢、地理環境。這六句中,有四句以地名水名寫實,中間兩句則以鳥瞰形勢來概括,錯落有致。然後以「華實蔽野,黍稷盈疇」總收景物,於是急轉直下,點出思鄉之情,為下一段之張本。這一段用陰聲韻「尤」韻字作為韻腳字,頗有頌美讚歎之音節。

第二段是寫懷鄉之情,明示鄉愁。用三種不同的手法,先正面寫情,然後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寓情於景,再以歷史故實,說明人情同於懷土,古今一致。一開始承上段以四句,近承「曾何足以少留」,遙接「暇日銷憂」,具體說明其「憂」之由來,和「不足少留」的緣故。「憑軒檻以遙望兮」,照應開頭「登茲樓以四望兮」而寫目前之景,然句句寫目前之景,也句句寫思鄉之情,遙望是因思鄉情切,開襟則如胡馬依北風,是想藉吹自家鄉之風,紓解心中塊壘,慰藉思鄉情懷。平原極目是為了望鄉,蔽於高岑以致不能如願以償,悲戚之情溢於言表。想歸鄉之路,既險阻又遙遠,倍增傷感;寄望水路,又寬廣深澈,百般無奈。從遠眺以抒鬱結,到望鄉歸路,山川重隔,歸夢難成,感情層層轉深,而以「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收束表露,回歸現實。接著,舉孔子、鍾儀、莊舄的故事,說明人情懷土,不因窮厄或顯達而有所不同,輻輳自身的鄉愁。這一段多抒鄉愁而多悲音,全取雙脣鼻音韻尾「侵」韻字為韻腳,頗有悲悶難抒之聲情。當今國語音讀,都已成為舌尖鼻音韻尾,聲情則不免略遜一籌。

第三段以天氣變化,抒發感慨,寄寓情志,承上段所謂「窮達」,寫自己的才大難為用,以及「假高衢而騁力」的願望。先以實筆感慨時光流逝而時局紛亂,再以虛筆比擬,冀盼天下平治得以一展長才,先以「高衢騁力」正說,再以匏瓜和井渫為喻反說,情感逐層加深,氣勢也不斷增強。接著再以「步棲遲以徙倚」,回應「登茲樓以四望兮」,再寫自然之景、鳥獸之態,以寫內心之情,然後急轉直下,以「循階除以下降兮」結「登茲樓以四望」;以「氣交憤於胸臆」結「聊暇日以銷憂」,藉景遣懷,而愁思更深,真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最後以夜半不寐,盤桓反側,總收全文,氣勢沸騰而文有餘情。這一段寫其悲切迫促,即以塞音收音之入聲韻「職」韻字為韻腳,聲情相生。若非作者才高,實難一韻到底(賦篇換韻,原本很自由),又能聲情相生並茂,發揮賦篇詠誦之美,臻於化境。

這篇賦頗能用比興之義,以達諷諭之旨。不過它不是諷諫君王,而是諷時世、諭情志而已。贊頌荊州地區的富庶美好。惜非故土,也實在是惜劉表的昏聵。「白日忽其將匿」,喻荊州之危殆,也未嘗不是「浮雲蔽白日」,不受重用的感慨,「風蕭瑟而並興兮」正喻時局混亂;「獸狂顧以求群兮」喻群雄並起;「鳥相鳴而舉翼」正是不知歸附何方,這些都是以景與物來隱喻。而「懼匏瓜之徒懸兮」是借孔子的話,歎懷才不遇;「畏井渫之莫食」則借《周易》之言,歎明珠暗投,皆是明喻。

「登樓賦」是騷體賦,除極少數四字句的連用之外,全都是《楚辭》六字句,自漢以來,騷體賦大多用來抒情,所以王粲選用這種形式,來抒懷鄉之情。首段憂悶,次段悲愁,末段悲憤,情摯感人,但也正如劉熙載所說:「悲而不壯」,或許是只見一己之悲慨,不見仁者之胸襟、勇者之懷抱。曹丕「與吳質書」所謂:「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於所善,古人無以遠過。」算是知人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