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東京夢華錄(XO0058)──大城小調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王明蓀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52頁
ISBN:9571312398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2

在這篇語譯的序文中,很明顯地看出作者對當時京城的觀點,簡單地可以繁華、富足、奢侈來形容它。然則榮華富貴有如過眼雲煙,追憶往日,又恍如一夢,在空餘惆悵之際,孟元老寫下了他歲月中最值得回憶之處,在文字之間,也塑造了栩栩如生的景像,使我們後人就其中可以重建當時的面貌,不正如孟元老在序文中所說的心願一樣嗎?

其次再舉幾個圖書目錄方面的看法。據《文獻通考.經籍考》中說,南宋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收有《東京夢華錄》一卷,列在史部的地理類,陳氏認為書的前面幾節中,全是記載京城宮闕(ㄑㄩㄝˋ)、橋道坊曲等的詳細情形,故而列入地理類中為宜。趙希弁(ㄅㄧㄢˋ)為晁(ㄔㄠˊ)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寫附志,也列有夢華錄一卷,同樣放在史部的地理類中。他們都看重書中所記的社會生活、街市景物等等。著名的「四庫全書總目」,收有十卷的《東京夢華錄》,是汪汝藻的家藏本,在提要中說出了本書記載的特點所在,從坊市、節俗、典禮、儀衛等都無不記述,雖然是識小之流,但朝章國制等,卻雜在其中,而且與「宋史」中的記載偶有出入,正可用以互相考證,來辨定偽誤之處。提要的說法正指出本書的重要價值的另一個方面。

關於本書的版本方面,現在流通的有下列幾種:一是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黃丕烈舊藏的元刊本,二是秀水金氏梅花草堂影印的汲古閣景寫宋本,三是明代胡震亨的秘冊彙函本,四是清代張海鵬的學津討原本,五是涵芬樓據明鈔百卷刊本說郛(ㄈㄨˊ)所引的刊本。

所謂靜嘉堂文庫的本子,原是明代顧元慶所藏之書,清代為黃丕烈所有,而後歸陸心源,然後轉入日本靜嘉堂文庫。這是較好的本子,可以校正秘冊彙函、及學津討原兩本,但靜嘉堂的元刊本也不免有些許誤字,故而仍需要其他本子來校勘。汲古閣的景寫宋本,是指明代毛晉所藏,但張元濟在涵芬樓燼(ㄐㄧㄣˋ)餘書錄中,斷定為景元的鈔本,因此本書也就無所謂宋本了。至於說郛本,只在卷九十一中,引了孟元老的自序文,以及本書的卷二部分,不過亦與其他本子有所異同,仍值得拿來校勘之用。

二、東京開封

宋代政治制度中,設有四個「京府」,它們是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西京洛陽府(河南洛陽)、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南京應天府(河南商邱),這四個府不同於其他一般的府,而四京府中,又以東京為首都所在,地位更顯得特出。

以府作為政制單位大約始於唐代,在唐以前是行州、郡之制,其下轄縣。宋代的地方制度,府、州、軍、監是屬同一級的政制單位,但地位卻有不同,府在同級中是最高的。京府則不屬地方政制,而為中央直轄的單位,有點像今天的院轄市一樣。

東京開封府在宋代建為首都以前的情形,可從沿革的大略中看出來。現在參考史書以及《河南通志》,與《開封府志》的沿革表作一簡單說明:

在上古三代時期,開封屬於兗(ㄧㄣˇ)、豫二州的範圍之內,在春秋時代分別由許多邦國治理過,它們是鄭、陳、許、蔡、東號(ㄍㄨㄛˊ)、杞、郾、頓、項、沈、胡、戴等十二國。戰國時代屬於魏國,並且建都於此,號為「大梁」。秦統一天下後,開封成為三川郡東北部的大城,後來又劃為熲川郡的北部。到漢代時屬於陳留郡,為兗州刺史轄下之地;東漢也是如此。三國時代屬於魏,把陳留郡改為陳留國,仍然為兗州刺史所管轄。晉代依舊不變,但當時以「小黃」為陳留國的首邑,有人認為「小黃」就是開封。

南北朝時代南朝的宋把陳留國改回為陳留郡,後來為北方的魏所占有,把它放在梁州的範圍之內。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後,屬於東魏的梁州,但開封、陳留分開為兩個郡。北齊繼續東魏的政權後,又把開封併回陳留郡之內,屬於梁州的範圍。北周併滅了北齊,把梁州改名為汴州,因為它面臨著汴河之故。

隋初把陳留郡廢除而以汴州替代,煬帝時期又把汴州廢掉,其所統轄的縣分別被併到滎陽與潁川等郡之中,開封似乎是屬於滎陽之內。唐代武德4年(621年)恢復為汴州之內,屬於河南道。到天寶元年(742年)改屬於陳留郡之內。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復為汴州。興元2年(761年)在這裏建立了宣武軍,朱全忠就是宣武節度使;他後來建立了五代開始的第一個朝代──梁,於是把汴州升為開封府,並以之為首都。初期所統轄的縣有六個,它們是開封、浚(ㄐㄩㄣˋ)儀、陳留、雍邱、封土、尉(ㄩˋ)氏等縣,後來又增加了九個縣。後唐把開封府降為汴州的宣武軍,開封城又恢復回唐代末年的地位了。後晉天福3年(938年)仍照後梁初年的建制,開封府地位又成為全國首都的地位。後漢、後周都依舊不改,一直到宋代也如此。

開封建為首都成全國政治的中心,由上述的沿革看來,是從五代的後梁開始的,除去後唐以外,五代的四個朝代都以之為首都,宋代建國後也因襲不變。開封受到如此地重視必定有其原因。若從秦漢一統天下的局勢來看,首都的發展有由關中趨向關東的傾向,也就是漸向東方發展,下面就要對這問題提出一個大略的解釋。

首先看官方對於建都開封是怎麼說的。後梁建都時發表的詔書,說開封是「興王之地」;因為朱全忠建國之前是在這兒當宣武節度使的,也就是說開封一帶是他的根據地。

後晉建都時則說,開封是「舟車所會,便於漕(ㄘㄠˊ)運」,著重於交通發達的地理位置,為的是財經問題。

宋代也指出開封一帶的交通地位,以及物產的富足與社會風氣的良好,主要的還是重視它「處四達之會」的好條件,目的仍在財經上的漕運問題。

就這些資料來看,已經明顯地揭示出他們建都在開封的用意何在。現在我們再作進一步地解說,為什麼那一時期財經問題會這樣受重視?建為首都的條件又要考慮那些?開封又是否為最恰當的建都之地呢?

通常古代的首都較注重地勢的險要,《易經》上說:「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就是以地理的險要在於山川丘陵的屏障,各邦國執政的王公們就是以這險要的地勢來守衛領土,這成為古代的一個傳統看法。

地理條件除去自然環境之外,還有物產、人情、風俗、交通等等考慮,這些問題古人早有注意;例如《禹貢》裏對九州的記載情形,《管子》水地篇裏談到的各地特性與民俗,《莊子》天下篇裏說到各地的文化與學術。《史記》以下的各正史中莫不談論了上面各種問題,而且除去專門的篇章敘述外,還在其他地方提到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如「史記」有河渠志、平準書等專門記錄江流河川與民生經濟;在齊太公世家中,又談到太公望在封地營邱(山東臨淄(ㄗ)北)的經營。這都說明了所謂地理條件涉及的廣泛,以及相互間的重要關係。顧祖禹的「讀史方輿(ㄩ)記要」是談當時全國的地理條件之鉅著,雖然相關各問題間的綜合討論並不夠,但也說明了地理環境在古代的重要性。

古代的首都基本上是以安全為最先的考慮;固然地勢好並不能保證絕對地安全,但相對地可以減少敵人的威脅。若以宋代首都開封而言,實在不是一個地勢良好的城市,較之洛陽為差,比於長安則更差。

開封的地理位置在黃淮平原,是暴露在黃河邊的一片平地,除黃河外沒有任何屏障。太行山以東的這塊大平原原本就無險可守,北方長城一線在後晉建國時就落入遼國之手,就是石敬瑭割讓給契丹人的燕雲十六州之地。如果遼人由今天的北平騎兵南下,主要的國防線只有拒馬河一道,這裏已是涿縣附近,也就是宋、遼分界的白溝河。敵騎沿著今平漢鐵路一線直下,不要幾天就可到達黃河邊,若一渡河就直抵開封城了,距河僅五十餘里之地,就這一方面看來,幾乎是完全沒有國防線可言。

至於山西一面,太原向北尚有五臺山及雁門關之險,敵騎不易南下,況且陝縣與潼關之間又有函谷關可守;若由黃淮平原南下,由今隴海鐵路向西進,在滎陽縣以西尚有險可據,故而洛陽形勢堪稱險固;所謂四關之險要在此,左成皋(ㄍㄠ)、右函谷、前有伊闕、後背孟津,說明了開封不如洛陽。而長安在關中之地,自古就是形勢最為險要的都邑,也就不必多說了。

在形勢如此不利之下來建都,自要擔負極大的風險;北宋初朝野人士也並非不知這問題的重要性,但客觀之條件使得無法改變。因之,宋初建都這一國策就算是確立了。現在再舉幾個例子來看宋人的大體觀點:

張方平說開封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地,但形勢不如長安與洛陽。自從朱全忠建都於此,到石敬瑭割地,就造成了與強敵共平原之利,所以五代以來倍受外敵的威脅,就是因為沒有屏障以致國家根本沒有安全的庇護。宋代建國並非不知利害所在,但實因有不得已的原因,就是看在漕運的便利。據此可以維持北方國防所需,也就是形成國家以兵力來維護安全;兵力是要依靠糧草、物資來維持,而糧物是以漕運來充實,漕運就端靠河渠為主了。由此可知張方平確有清楚的觀察,開封正是北方漕運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