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東京夢華錄(XO0058)──大城小調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王明蓀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52頁
ISBN:9571312398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3

張洎(ㄐㄧˋ)也談論到宋代因國防上的需要,必須有數十萬兵馬駐防北方,比以前的各朝代都負擔為重,這大批兵馬的資源就要以開封為供應中心。

宋太祖趙匡胤(ㄧㄣˋ)的晚年,曾經打算遷都洛陽,然後再移往長安,可以使國都有安全的屏障,這麼一來,國家也不再因國防空虛而養大量的兵馬,財政上也可以減輕許多負擔,社會民生因之可以得到舒緩。但當時封為晉王的宋太宗,也就是趙匡胤之弟光義,卻著重於現實漕運之利,主張仍舊以開封為首都。宋太祖頗不以為然,認為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終究會消耗殆盡。他看到了因國防空虛而大量養兵,大量養兵必易帶來財政上的大量負擔;而且養兵未必真能解決國防問題。很不幸地,宋太祖的見解果然言中,百年後北宋終因財政上的困難,激起了變法改革。

范仲淹也曾經為建都問題提議遷都洛陽。並且建議應先在洛陽一帶普遍設立儲倉,規劃建都的一切設施規模,但為主政者視之為迂闊之論,意思是說不著實際的紙上理論,不如遷就現實的開封之利。

在宋真宗時,遼國大軍南下,情勢緊張之際,國家根本發生動搖,那時朝廷議論紛紛,遷都的意見也隨之而起,如王欽若主張遷往南京,陳堯叟主張遷往四川,似乎沒有主張往西到洛陽、長安的,足見這兩地雖然形勢較佳,但仍有其客觀條件不足之處,這也是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

原來北方經長期戰亂,社會民主屢遭破壞,洛陽與長安兩個古都受到的殘破也多,大規模的兵災從東漢末年開始,如董卓之亂,史書上說關中一帶三百里地不見人煙,而黃巾之亂使北方生產力幾陷於停頓,當曹操迎漢獻帝就是遷移往許昌,當時維持一個中央政府所需,就只餘下那裏可供應得起,這地無非是為了遷就客觀之條件。

南北朝初期北方戰火不減,北魏以後漸漸復興,隋唐又以關中地區為國家根本,兩代的經營又恢復了盛況。但從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開始,北方又面臨長期而大規模的動盪,加上地方各藩鎮武力引起的兵亂,以及秦宗權、黃巢等大亂,不但長安、洛陽一帶破毀極重,整個北方的生產已不能維持,物資幾乎全要仰賴南方的供應,愈往後愈加強這種情勢。

南方供應往北的物資都是由運河來運輸的。由揚州北上沿今隴海一線通到開封,這是隋煬帝所造的通濟渠。開封有河渠通黃河,再沿河可往洛陽,以至於長安,這兩地也都有河渠接黃河來轉運。換言之,唐代中期以後,物資非要靠南方給養,而運河就成為北方的生命線了。

若是接連黃河的渠道已淤壞,那麼當物資運到開封以後,其餘轉運就全靠陸上運送,所耗費人力、財力、時間等都非常可觀。在唐代中期以後每年送到長安的米糧大約由四百萬石到七百萬石左右,這麼可觀的數目不是容易由陸上轉運的,加之戰亂時期根本也沒有能力作轉運;洛陽已運不到,長安更無希望,開封就是終點站了。

談到這裏,可以知道唐、宋的國運是與運河分不開的。這個長期的發展所造成的客觀條件,宋代一建國就得遷就它,這也是何以開封形勢雖不利,五代時四個朝代要建都於此,宋代仍要建都於此的主要因素。前面提到一些宋人所見的利弊也莫不在此。

今附北宋時開封府圖作為參考。


第三篇 皇城與政府

一、大內皇城

大內皇城的正門為宣德樓,樓有五門並列,門都是大紅朱漆,配上金釘,牆壁都是磚石所砌成,間或雕鏤龍鳳、飛雲等圖型,層層的屋簷棟樑等,也都雕飾了各種圖案,屋頂是用琉璃瓦來蓋成,整座樓都是朱欄彩檻,異常華麗。樓前兩旁有兩亭對立,中間有大紅顏色的杈子,杈子就是矩馬、行馬、鹿角,是用來禁止通行的擋路工具。

進入宣德樓的正門,就是大慶殿,殿庭極為寬廣,庭中有兩樓,有如寺院的鐘樓,就叫鐘鼓樓。上面有主管天文、曆法的大史局保章正,這個官在那兒測驗刻漏,按時記錄及報告。工作的方式是每時刻作雞唱,鳴鼓一下,於是有一個穿綠色衣服的人,手拿著牙牌奏報。每刻稱為某時幾棒鼓,一時就稱某時正。關於刻漏的情形,我們還可以參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的說明。

大慶殿正如其名,每遇大型慶典活動,如車駕齋宿、正朔的朝會等,都在這裏舉行,殿庭廣闊到可容納數萬人之多。車駕齋宿是指皇帝出行,駕臨大慶殿而夜宿,在冬至的前三天,有壯觀的大典舉行。

文武百宮都穿著禮服,從頭戴的帽冠,可以看出官階品級來,宰相、執政、親王等佩戴異常華貴,其餘各官也都有規定的儀容,宰執親王等特別加貂蟬籠巾九梁,從官為七梁,有的為六梁到二梁等不定。所謂「梁」,是指帽前額的梁上排有金銅葉子的點綴,幾梁就是排幾片葉子;但這種「梁」,似乎是得自傳說,在宋代的禮儀服制中,並沒有這種說法。而且孟元老所說的金銅葉子,恐怕與古代所謂「梁」頗有出入的(參見圖二)。

衣服方面是絳紅色帶皂黑色的邊,方心曲領,有環佩,雲頭的履鞋,手上拿的笏,要以官品而定。其餘辦事的人員,都頭戴介幘(參見圖三),穿紅色袍子,也因地位而有差別。只有閤門與御史臺兩單位官員不同,只加上方心曲領而已(參見圖四)。入大慶殿後,辦事人員分發牌號,這兩單位的官員是拿黃方號,其餘的不是黃長號,就是紅方長號,照牌號而到一定的位置去。

儀隊車馬等叫做「信幡」,包括有龍旗、相風烏、指南車、木輅(ㄌㄨˋ)、象輅、革輅、金輅、玉輅之類,都按照「三禮圖」中所說而定。輅就是較大的車子,相風烏是車上立一長竿,竿尾刻木為烏,垂鵝毛纏著紅色的帶子,下端有一小盤子,周邊有紅色的布裙繡有烏形。《三禮圖》原是周世宗時的聶崇義奉命編纂,全書共有二十卷,根據以前鄭康成、阮諶(ㄔㄣˊ)等人的「六家圖」而定,到宋初時才奏上。

在大慶殿門的內外,以及御街的遠近,都照儀式排列,禁衛部隊是全副武裝,數萬名鐵騎圍繞著大內皇城。在大型慶典的夜裏,除去內殿的儀衛外,又有一種叫做「喝探兵士」,他們頭上緊戴著花邊的小帽,穿著用花線縫製的衣服,手拿著銀頭黑色的杖子,十幾個人組成一隊,共有數十隊。各隊中總有一名士兵喊著:「是與不是?」大家回答道:「是」;「是什麼?」大家又回答說:「殿前都指揮使高俅」,就這樣子各隊互相喝叫不停。有時候又模仿雞叫。這些恐怕都是當時的一些習慣吧?!高俅是書童之類的出身,他寫得一手好字,而最大的專長是善於踢球,在偶然的機會中為徽宗皇帝所賞識,於是日漸親信,功名富貴也隨之而來,成為當朝的大紅人了。

在宣德門外又佈置了警場,稱之為「武嚴士兵」,兵士都是穿戴小帽,額頭有黃色繡線,穿著青色窄襯衫,外罩黃繡寬衫,在日出時、三更時,都要「奏嚴」。所謂「奏嚴」,是先吹號角,吹完後,一名軍校官手拿著軟藤條,上面綑著朱紅色的拂子,打鼓手就看著這紅色的拂子,隨著高或低來打鼓,也就是以鼓聲來應拂子。

在大慶殿外,左右的兩道橫門叫做左、右長慶門。在內城的南方,還有三座門,是大朝會時所走的道路。宣德樓左邊叫左掖門,裏面有明堂,這是祭祀天地與祖先的地方,與太廟相似。右掖門裏往西走,有天章閣、寶文閻等,天章閣是天禧4年(1020年)所建,以真宗在位是受天書祥符之故,取為「章於天」之義,裏面收集有真宗時的一些吉祥寶物、古玩等,還有皇室的家譜、族屬、圖畫等等。裏面又分為四個殿,東方為群玉殿,西方為蕊珠殿,北方為壽昌殿,南方為延康殿。至於寶文閣,位置在天章閣的東西序列,也就是郡玉、蕊珠二般的北面,其實就是壽昌殿,到仁宗慶曆初改名為寶文閣,當英宗即位時,就把前一任的仁宗所有的書字、收藏等,放置在寶文閣中。

由宮城到北廊約有百餘丈遠,那裏有樞密院、中書省、都堂、門下省等最高行政中樞。都堂是宰相退朝後的辦事地方。再來就是大慶殿外廊的橫門,往北走百餘步,又有一橫門,這是宰執每天上朝時的下馬之處,其他的侍從、臺諫等單位的人員,在第一橫門就下馬,行到文德殿入第二橫門。東廊有大慶殿東偏門,西廊有中書、門下後省,其次是修國史院,再其次為南向的小角門,它正對著文德殿;這裏是平常所謂上朝的地方。

在文德殿前有東、西大街,東面出東華門,西面出西華門。近裏又有兩門相對,就是左、右嘉肅門,往南去是左、右銀臺門。從東華門裏的是皇太子宮,由此可進入嘉肅門。

街南的是大慶殿後門,東、西上閣門;街北的是宣祐門,南、北大街西廊,在東面是凝暉殿,可通到會通門而進入禁中之路。殿相對的是東廊樓門,這裏有殿中省的六尚局御廚。在殿上經常有兩重的禁衛,時時刻刻負責警戒,門戶出入非常森嚴。在近裏之中,都是近侍親貴們,在殿之外,都是些知省、御藥、幕士、供奔走使喚的「快行」,負責宮廷酒掃、巡察的親從官,輦官、打雜服役的車子院、黃院子等單位,以及內諸司的兵士們。宣召、晉見入宮,宮廷內買貨、進貨等,都是由這裏進出。

各司裏的人,自己也買賣飲食珍奇之物,在外面市上是看不到的。每當早、晚進餐之時,從殿中省對著凝暉殿,而成行成列的衛士站崗,不得穿越規定的門欄。在省門上有一個人負責呼喝招喚,稱之為「撥食家」,還有被稱之為「院子家」的,他穿紫衣、頭裹著巾,巾角曲折向後(參見圖五)。另有稱之為「泛索」的,手托一盒籠罩,上有黃色繡龍的盒衣,左手拿著一塊紅羅繡巾,由此出入,大概拿進十多盒,接著又拿進二十多個金瓜盒,這些都是珍貴寶貨,隨時聽候傳喚拿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