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導讀
序例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明夷待訪錄(XO0059)──忠臣孝子的悲願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董金裕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232頁
ISBN:9571318825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序例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1

導言

一、 書名的意義

明夷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的卦名,其卦象為,離在下,坤在上,離代表白,坤代表地,日入地中,光明就被掩蔽了。夷的意思是損傷,太陽既潛藏在地下,無法煥發光芒,如同受到損傷一般,所以稱明夷。此卦在人事上有雙重意義:一是代表昏君在上,明臣在下,不能發揮才幹,實現理想,處境非常艱難困苦。二是代表目前的境況雖然暗澹,但是前途卻是一片光明,就如太陽雖潛伏地下,惟最後還是會升出地平線,散發光輝,使大地化暗為明。

根據《尚書.洪範篇》的記載,周武王平定天下以後,拜訪商朝遺臣箕子,向他請教治理天下國家的至理要道,箕子乃向周武王陳述九項治理天下國家的大法則,武王接納他的意見,封賜諸侯,使上下尊卑各有等分,天下因而獲得安定太平。

綜合以上二書的說法,所謂「明夷待訪」,意思是指在艱難困苦的時勢中,既然不能實現抱負,只好把理想寄託在書中,等待以後的聖君來訪察採行。顧炎武在讀了此書以後,曾寫信給黃宗羲,說:「天下之事,有其識者未必遭其時,而當其時者或無其識。古之君子所以著書待後,有王者起,得而師之。」最能瞭解黃宗羲的用心,說明這本書所以取名為《明夷待訪錄》的意義。

二 、著書的動機

黃宗羲寫作《明夷待訪錄》的動機,後人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就周易明夷卦的卦義來看,他藉此書來抒發其政治理想,希望天下能夠太平安定,這點是無可置疑的。可是就尚書洪範篇的記載而言,到底黃宗羲所待訪的對象為誰?卻有很大的爭議。這種爭議不僅有關於黃宗羲的人格,並且和我們中華民族的正氣綱常有很大的牽涉。

由於黃宗羲在此書的序言中,曾說:「吾雖老矣,如箕子之見訪,或庶幾焉。」很明白的是引喻周武王拜訪商朝遺臣箕子,向他請教治道的故事。因此章太炎便根據這一點,在《太炎文錄》的「說文上」篇中,認為黃宗羲所待訪的對象是滿清皇帝,以故對黃宗羲相當不滿,而大加譏評,指責他「守節不孫」。

但是梁啟超則根據此書開始寫作於康熙元年(西元1662),完成於康熙二年的事實,認為當時明朝的遺老,因為清世祖順治皇帝剛剛去世,光復有日,所以黃宗羲所待訪的對象應該是「代清而興者」。楊家駱先生也根據此書寫作的時間正好是鄭成功攻下臺灣的第二、三年,認為箕子雖受武王之訪,卻另外立國於朝鮮,則黃宗羲所待訪的對象,或許是「如箕子朝鮮之延平海國」。並且進一步的指出「如箕子之見訪」。不應解釋為「如箕子受武王之訪以訪我」,而應解釋為「如箕子一類人物之訪我」。

對於以上的爭議,到底誰是誰非?我們應該從兩方面來考察。首先就黃宗羲寫作此書的時代而言,滿清剛以異族入主中國不久,正不遺餘力的在剷除反抗勢力;對於讀書人,每每起文字獄加以箝制。尤其是在康熙二年,也就是《明夷待訪錄》完成的這一年,莊廷鑨史獄才發生。據全祖望在此書後面的跋語,說:「原本不止於此,以多嫌諱,弗盡出。」可見黃宗羲在異族的高壓統治下,為了避嫌忌諱,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才不得不故意的以箕子見訪作為全身避禍的托辭,有其苦心悲意在。其次就黃宗羲的行為出處而言,他在明朝思宗崇禎皇帝殉國以後,即不顧身家的安危,招集義兵,積極從事反清復明的活動;甚至於不辭風波之 險,遠渡重洋,希望能向日本乞得援兵。直到清朝已經平定整個天下,黃宗羲眼看大勢已去,才開始不過問世事,專心致力於講學著述的工作。後來清廷曾屢次徵召他出來做官,他都加以拒絕。而且當康熙18年(西元1679),他最得意的弟子萬斯同到北京同修明史,黃宗羲為他送行時,還告誡他千萬不可以向異代君王奏陳太平之策。以黃宗羲這樣的高風亮節,其所待訪的對象雖然未必是像鄭成功一樣的延平海國,但是我們卻可以斷言,絕不可能是他所曾經反抗過、拒絕過的滿清政權。

三、書中的內容

《明夷待訪錄》全書共分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學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鎮」、「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財計一」、「財計二」、「財計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計廿一篇。對於國家的政體、國體、教育、選舉、法制、官制、兵制、田制、財政,以及建都問題,都有他獨特的見解。尤其在抨擊專制,伸張民權方面,更是不遺餘力。

就政體方面而言,黃宗羲雖然尚無法擺脫時代的限制,依舊秉持君主政體的觀點,但是在「原君」篇中,已能指出君主的職分乃在於為人民謀福利。如果國不能明白自己的職分,而把天下視為一家之利,不僅將遺害人民,而且也會使自己的家族遭受到災禍。所以理想的政治,應該是以人民為主,君主為副的。

在國體方面,黃宗羲既然極力反對君主專制,所以主張分權而治。在「方鎮」篇中,他比較了封建與郡縣兩種政治制度,認為都有弊病。要免除兩者之弊,只有採行唐朝的制度,在沿邊一帶,設立方鎮。如此則各方鎮可以自給自足,戰守自固,以防禦外敵;同時也能夠牽制中央,使其不致過分集權。

就教育方面而言,黃宗羲以為學校教育與治理天下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在「學校」篇中,他除了主張於郡縣普遍設置各類學校,開設各種培養通才以及實用人才的課程以外。又認為學校的功能不僅在於培養士人,也在培養健全的輿論力量,以監督批評政府的施政得失,避免天下是非都出於天子的弊害。

在選舉人才方面,黃宗羲以為國家只用科舉的方式選拔人才,容易產生流弊。在「取士」上下兩篇中,除了抨擊科舉的流弊以外,並提出多種取士之道。認為如果能夠分別以不同的方法來選拔各方面的人才,彼此配合,並對科舉稍加改良,即使科舉也仍不失為一種取士的好方法。在基本上,他主張要寬以取士,嚴以用士,這樣國家才能多方面羅致人才。

就法制方面而言,黃宗羲在「原法」篇中,提出「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看法,認為法治是人治的基礎。立法的最高原則乃在於為人民謀求福利,所以治法的標準不在於法律條文的疏密,而在於立法精神的為公或為私。如果是為私,儘管法條再嚴密,大家也會鑽法律的漏洞,謀求私利;如果是為公,即使法條雖寬疏,也沒人會玩法倡亂。

在官制方面,黃宗羲先在「原臣」篇中,指明君臣的職責都是在為民服務,因此其地位應該是相等的。又在「置相」、「胥吏」、「奄宦上、下」等篇中,針對明代專制的流弊,深切的指出宰相不僅輔佐君王治理天下,而且還可以補救君主政體的缺失。明代由於廢相不置,中央政府的大權旁落到宦官手中,地方政府也因任由胥吏玩法弄權,官制大壞。所以他除了主張不能罷除宰相外,並對胥吏、宦官的設置提出許多改革的辦法。

就兵制方面而言,黃宗羲認為「天下之兵當取之於口,而天下為兵之費當取之於戶。」既略似於現代的徵兵制,又可免除國家龐大的軍費負擔。此外,他又主張文武應當合為一途,使為儒生者能知兵書戰策,為武夫者也能知親上愛民。如此則文人闇弱或武人倡亂的弊病都可以消弭於無形。

在田制方面,黃宗羲主張恢復古代的井田之制,由國家授田,再按田課稅,務使耕者有其田,民生才不致於勞瘁,以力矯專制政府棄民不養的惡習。

就財政方面而言,黃宗羲認為應該廢金銀而用錢,如此將可利便人民。雖然他的此種建議在財政上並無積極徹底的改革意義,但仍是以人民的利益為依歸。

至於建都問題,黃宗羲考察明代的歷史,發現建都於北京有種種的不便,以致造成許多困敗。因而主張國都應該奠定在富庶繁華的南京,才能永固國家的根本。

綜合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出《明夷待訪錄》內容的廣泛,有關政治上的各種問題幾乎都已經接觸到了。其中有許多的觀點,到今天雖然已時移勢異,卻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當然也有些是專門針對明代政制的流弊而發,有些是依舊不免於受到傳統觀念的拘限。但是不管如何,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他的議論,深刻的體會到他對人民福祉的關切之情,以及他那種注重實用,不尚空談的篤實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