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導讀
序例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明夷待訪錄(XO0059)──忠臣孝子的悲願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董金裕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232頁
ISBN:9571318825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序例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2

四、對此書的評價

對於《明夷待訪錄》一書,除了章太炎因誤認黃宗羲所待訪的對象為滿清皇帝,而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對之大加抨擊以外,其餘各家對其著書的動機或書中的內容,無不極為推崇。茲選擇較其代表性者,將其說法臚列於下,以作為讀者的參考:

(一)顧炎武

顧炎武於康熙15年(西元1676),曾寫信給黃宗羲,其中有云:

「伏念炎武自中年以前,不過從諸文士之後,注蟲魚,吟風月而已。積以歲月,窮探古今,然後知後海先河,為山覆簣;而於聖賢六經之旨,國家治亂之原,生民根本之計,漸有所窺……大著待訪錄,讀之再三,於是知天下之未嘗無人,百王之敝可以復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還也。天下之事,有其識者未必遭其時,而當其時者或無其識,古之君子所以著書待後,有王者起,得而師之。然而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聖人復起而不易吾言,可預信於今日也。」

(二)梁啟超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梨洲有一部怪書,名曰《明夷待訪錄》,這部書是他的政治理想,從今日青年眼光看去,雖像平平無奇,但三百年前──盧騷《民約論》出世前之數十年,有這等議論,不能不算人類文化之一高貴產品。(引「原君」、「原法」、「學校」篇文)像這類話,的確含有民主主義的精神──雖然很幼稚──對於三千年專制政治思想為極大膽的反抗……此外書中各篇,如「田制」「兵制」「財計」等,雖多半對當時立論,但亦有許多警拔之說。如主張遷都南京,主張變通推廣「衛所屯田」之法,使民能耕而皆有田可耕,主張廢止金銀貨幣,此類議論,雖在今日式將來,依然有相當的價值。」

(三)蕭公權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梨洲不汲汲於致用,而其待訪錄所陳之政治理想則為其學術中最精彩之一部份,在亡明遺老中殆可首屈一指……梨洲貴民之政治哲學,誠首尾貫通,本末具備,為前此之所罕覯。夫專制之威至明而極,故尊制之害至明而顯。梨洲貴民之古義,不啻向專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砍擊。使黃氏生當清季,其為一熱烈之民權主義者,殆屬可能。」

(四)錢穆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明社既屋,興復之望既絕,乃始激而為政治上根本改造之空想,此亦明末遺老一種共有之態度,而梨洲對政治理想之貢獻,則較同時諸老為宏深。其議論備見於所為《明夷待訪錄》……其「原君」、「原臣」諸篇,發明民主精義,已為近人傳誦。(引「原法」、「置相」、「學校」篇文)皆與「原君」、「原臣」兩篇用意相足。其他諸篇,亦皆對政治上幾種重要問題加以根本之討慮。」

五、此書的影響

《明夷待訪錄》由於激烈的反對「家天下」的觀念,極力抨擊君主專制,所以在清明乾隆年間即被列為禁書,對清朝的政治當然不能產生任何影響。可是到了清朝末年,由於西方民主思潮的東傳,此書即開始發揮他的作用。據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云:

「在三十年前(按梁書完成於西元1923年),我們當學生時代,實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與奮劑,我自己的政治運動,可以說是受這部書的影響最早而最深。」

並說:

「光緒間,我們一班朋友曾私印許多送人,作為宣傳民主主義的工具。」

又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亦云:

「梁啟超、譚嗣同輩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其節鈔,印數萬本,秘密散布,於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

此外,據吳相湘「孫逸仙先生──中華民國 國父」,及林桂圃「國父的革命民權說」所載,國父孫逸仙先生在海外奔走提倡革命之際,即經常隨身攜帶《明夷待訪錄》一書,時時翻閱其中的「原君」、「原臣」二篇,對於 國父的革命學說,當有啟發作用。

由上所述,可見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不僅有助於清朝末年的變法維新運動,就是對於推翻滿清專制政體,建立中華民國,也有他的貢獻。

一、設置君王的本意(原君)

(一)說解

人類所營的是群居的生活,為了維護群體的利益,於是便在眾人之中,推舉一位聰明才智比較高的人作為領袖,來替大家效勞服務,以興利除弊。這個被大家所推舉出來的人,為了要顧及整個群體的福利,必然要操心勞力,作比一般人為多的付出與奉獻。由此可見,人類當初設置君王,其本意是要他來對群體提供服務,並不是要他來欺壓大眾,以供其揮霍享受。

黃宗羲認為按照人的常情,每個人都是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的。因此有些人就不願意出來為大家效勞服務,有些人則雖出來為大家效勞服務,但一有機會,便把君王的職位推讓給其他的人來擔任。由於大家都瞭解設置君王的本意,所以對擔任君王,為大家犧牲的人,都存有一份感激的心情,對他們的君王也就十分的敬愛擁戴。也由於大家都瞭解設置君王的本意,所以對君王的職位,都是避之惟恐不及,當然也就不曾競相爭奪了。

可是到了後來,大家漸漸的不瞭解設置君王的本意,認為當君王的人可以掌握天下的利害大權,而君王為了謀取個人的私利,便儘量的對人民大眾進行壓榨,使得人民大眾遭受到無窮的禍害痛苦。大家眼看君王不僅不能為自己謀求福利,反而為自己帶來沉重的負擔與不幸,當然也就怨恨起君王,把君王看作眼中釘,肉中刺,想要拔之而後快了。

由於大家都已不瞭解設置君王的本意,只知道當君王的人可以作威作福,縱情享樂,不免心妒眼紅,想要奪取君王的職位。於是想要當君王的人,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便不擇手段的驅迫眾人,為他出力賣命,使人民飽受流離死亡的痛苦。而已經爭取到君王職位的人,為了保有自己的私利,更是想盡辦法,一方面儘量的對人民大眾搜刮壓榨,一方面儘量的給予人民大眾箝制拘限,使人民飽受種種不便的痛苦。

但是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總是有限,而天下想要爭奪君王職位的人卻是很多,所以在寡不敵眾的情形下,當上君王的人,或早或晚,最後必然會被人推翻掉。倒霉遭殃的不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後代子孫。但是無辜的人民大眾,卻要在這對君王職位的你爭我奪,永無休止的循環中,擔任被犧牲者的角色,任人宰割摧殘,而陷入萬古不復的浩劫之中。

由此可知,當君王的人如果不能瞭解設置君王的本意,好好的盡自己為人民大眾興利除弊的義務,不僅將使人民大眾飽受痛苦,而且也會為自己或自己的後代子孫帶來災殃。損人而並不利己。實在是悲哀啊!然而一些迂腐的儒生,卻認為臣民只有竭力奉事君王,才是盡責守份,見識實在是淺陋得很呢!所以黃宗羲以為只有讓大家都充分的明瞭設置君王的本意,使君王善盡其福人利民的職責,那麼大家也就不會對君王的職位爭相搶奪,人民大眾也就不曾遭受禍難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