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作品集 訪談 電影 連結
 

 閱讀芭娜娜

標讀芭娜娜(上)

文 / 小向

從日本作家談起

也許是屬於同一世代的作家,常有人把村上春樹(1949 年出生)跟村上龍(1952 年出生)兩個人扯在一起。當然,一方面是因為村上龍是不太入世的村上春樹唯一公開承認的文壇好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兩人名氣相當吧!

就因為這樣,在台灣村上春樹作品炙手可熱時,彷彿是要一較高下似地,馬上有出版社推出了村上龍系列。有趣的是,我發現周遭的朋友,喜歡村上春樹與喜歡村上龍的,可以說是壁壘分明。

還沒有來得及去對照兩個人作品問世時間的關連性,不過村上龍早期的作品,如《69》這篇小說當中,將日文當中「否定在後」的文法應用得淋漓盡致,常常是一大片的幻想,最後再來個否定,與村上春樹的朝日堂隨筆系列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經有個日本朋友跟我說,村上龍的東西是「流行文化」(POP),而村上春樹的東西是文學(LITERATURE)。或許有人贊同,有人不贊同,但無所謂,反正我又不是在寫論文。

如果說,有喜愛的作家排行榜,那麼我的前五名內,肯定少不了吉本芭娜娜。依我個人的意見,覺得她之後的作品沒有一部超越過《廚房》。但是,我想那也只是因為《廚房》太棒了,的關係。跟村上春樹一樣,吉本芭娜娜也有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在歐美出版。日本以外,芭娜娜最紅的國家據說是義大利。很難想像那個交通如此混亂,郵件常常寄丟的義大利人,讀芭娜娜作品的感覺。

被誤會或淹沒的作家

由於對於書籍的嚴重偏食,書架上的作家其實有限。不過到現在,即使閱讀時間所剩無幾,還是堅持,看文學作品,得看原文。即使自己所學是翻譯,心中卻總有個小小的聲音在說:「語言是沒有辦法100%轉換的」。這絕對不是一種理解外語的傲慢。而是,真的。不讀原文,很難明白椎名誠的文字有多日本,村上春樹有多平民(絕非中產階級的專利品啊),吉本芭娜娜的文章有多輕飄飄及虛無。

以村上春樹來說,總覺得他很可惜,被台灣的讀者給「誤會」了,或者說,我們少掉了三分之二認識他的機會,一是他所從事的英文文學翻譯作品,一是他描寫自己生活瑣事的散文作品。(註:此文寫於《遠方的鼓聲》出版前)

吉本芭娜娜

16歲的時候,我喜歡看一些不用大腦的流行雜誌。《non-no》、《mc sister》、《Seventeen》每期必買。其中,我特別喜歡《mc sister》的專屬模特兒川原亞矢子,單眼皮,長相又有個性。就在那一年,她參加了森田芳光導演的電影《廚房》。當時我並不知道這部電影是改編自文學作品,只是看著雜誌上的介紹,而對這部作品懷著些許憧憬。

當時,村上春樹已經被少數媒體所報導,《日本文摘》也曾經摘譯過《挪威的森林》,而台灣某報的閱讀版在當時,以「女村上春樹」介紹了吉本芭娜娜,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廚房》是出自於吉本芭娜娜筆下。 大概過了一兩年,突然在教室後頭的公佈欄上,看到台中的「觀點劇坊」(專門放映 LD 的小劇場)片單上寫著日本電影《廚房》,於是迫不及待地前往觀賞。當時的LD並無中文字幕,對只學了日文皮毛的我來說,根本就是鴨子聽雷。不過說也奇怪,在一片漆黑當中,聽著陌生的語言,螢幕上清柔的影像,卻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幾年再看,反而沒有當時的感動。不過,也因為那一次的觀影經驗,我開始接觸了吉本芭娜娜的小說。

本文轉載自小向閱讀日本站台

Preview  ▏Next

 

主編:Symour 美術設計:Niko
(c) 2001, China Times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你有作品要發表? 本站資料內容有誤? 你要提供新資訊? 歡迎利用 Email 與我們聯繫。
本網頁著作權屬各創作者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