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摘 2
第三章 大英帝國
人們提到英格蘭,有時指的是大不列顛、或是指大英帝國、不然就是英倫三島──從來都不是指英格蘭。
麥克斯(George Mikes),《如何當個外國人》
外國人往往把「英格蘭」和「不列顛」混為一談,讓英國人滿腔怒火。聽某些英格蘭人談話,彷彿在他們眼中蘇格蘭和威爾斯根本不存在,或是他們認為能加入自己這個主流種族是上帝的旨意。英格蘭人出言狂妄已是舉世公認。
歷史上的英格蘭曾陸續受羅馬人、維京人、盎格魯.薩克遜和諾曼人的統治,但蘇格蘭從未被外人征服,直到它被迫被納入「大英帝國」。蘇格蘭國家主義的相關論述中都會提到,所謂用來和英格蘭統一的「合併法案」(Act of Union,編註),其實是靠賄賂蘇格蘭貴族而簽訂的。在實行焦土政策(譯註1)的兩個世紀之後,蘇格蘭高地人對於這場「大屠殺」依舊忿恨難消,當時的居民被迫遷離家園,騰出空地以供大規模放牧羊群。
就如一位蘇格蘭建國主義者對我說的,這是「歐洲歷史上最有效率的種族滅絕行動,是英格蘭的變態同性戀貴族和地主們幹下的卑鄙勾當,加上警方、軍方、蘇格蘭教會和議員為虎作倀,造就出一片全歐洲最大的沙漠!」他又進一步指出,比起二次大戰中高地人在戰場上壯烈捐軀的驚人比例,得到的回報居然是全歐盟最高的失業率和外移人口。還不如讓希特勒打贏:至少這些地方會有居民,不像現在是遍地荒蕪的鬼城!」他氣憤填膺的作出結論。
編註:這個法案通過於一七○七年,將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為「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蘇格蘭仍保有其司法與教會系統,但國會則併入英格蘭國會,在上議院佔十六席,在下議院佔四十五席。
譯註1:英格蘭下令燒毀高地人的房舍以迫其遷徙。這段歷史常被史家拿來比喻人類和土地間惡劣的關係。
事實不容否認,大英帝國之所以耀武揚威,蘇格蘭人居功不小:一六九八年企圖在巴拿馬地峽建立帝國的夢想破滅之後,蘇格蘭人在英國軍隊中戰功彪炳,積極造橋鋪路,在貿易上一展長才,累積了大筆財富。
在特拉法加(Trafalgar)那場浴血海戰中,「英格蘭希望每個人都盡忠職守,」 說這話的羅伯森是來自蘇格蘭高地的水手;「 從紐西蘭到印度孟買這群英國領地上,每個白手起家的英國人裡面,十之八九是蘇格蘭人」,查爾斯.迪克爵士(譯註2)在一八六九年如此說道,之後又調侃的加上一句:「奇怪的是,大英帝國卻沒把蘇格蘭放在眼裡!」從陸軍中將約翰.摩爾(John Moore)是生於格拉斯哥的蘇格蘭人,他的遺言就足以斷定。他在一九○九年科倫那(Corunna)戰役中被榴彈擊中,他很清楚自己效忠的對象是誰,臨終前留下這樣的遺言:「這下子英格蘭老百姓該滿意了吧!但願我的國家還我一個公道。」
譯註2:Charles Dilke(1843-1911),擁護帝國主義的右派政客。
中世紀歷史學家吉齡罕(John Gillingham)口中的「真正的千年帝國」 ──不列顛英倫三島──是奠基於英格蘭人正邪不兩立的假設,自從改信基督教之後,直到今天仍是如此;莫冕博瑞(William of Malmesbury)在《英國歷代國王建樹》一書中替英國人的自我優越感做了另一番推論,西元六世紀愛德柏王(King Ethelbert)娶了法國公主,「透過和法國的聯姻,一度野蠻的人民得以收斂起狂放的性情,趨向文明禮儀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