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唐宋八大家:大塊文章

古典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精裝增訂限量簽名版)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西南聯大詩詞課
論語
莊子選


唐宋八大家(XO0024)──大塊文章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古典文學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張健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68頁
ISBN:957134692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2

一、原道

博愛之(註 1)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註 2),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註 3)。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註 4),故道有君子小人(註 5),而德有凶有吉(註 6)。老子之小仁義(註 7),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天小也。彼以煦煦(註 8)為仁,孑孑(註 9)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註 10),火於秦(註 11),黃老於漢(註 12),佛於晉、魏、梁、隋之間(註 13)。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註 14),則入於墨(註 15);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註 16)。」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註 17)。」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註 18)云爾(註 19)。」不惟舉之於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註 20),不訊(註 21)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註 22)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會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註 23)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飢,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顛(註 24),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註 25)。為之工,以贍(註 26)其器用;為之賈(註 27),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註 28)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註 29),以宣其湮鬱(註 30);為之政,以率其怠倦(註 31);為之刑,以鋤其強梗(註 32)。相欺也,為之符(註 33)璽(註 34)斗斛(註 35)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註 36)。」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加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註 37)。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註 38)。今其法曰:「必棄而(註 39)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註 40)寂滅(註 41)者。嗚呼!其亦幸而生於三代之後,不見黜(註 42)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帝之與王,其號各殊(註 43),其所以為聖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其事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註 44)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註 45),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註 46),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註 47)。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註 48)」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註 49)」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註 50)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為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註 51)焉而天神假(註 52),廟(註 53)焉而人鬼饗。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註 54)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博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註 55)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的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註 56)。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具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註 57)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註 1 之:則。

註 2 道:各家所說的「道」不同,此處顯然指儒家的道而言。一種道理,一種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論語學而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註 3 德:德行,一種修養。周禮地官師氏鄭玄注:「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可見德是指內在的修養。

註 4 定名:有一定內涵的名稱。虛位:可能有不同內涵的名詞。因為道家、佛家等所說的「道」、「德」跟儒家不同;而且「德」有「三達德」、「八德」等名稱,換句話說:智是一德,仁是一德,勇也是一德,依此類推,可見德不是定名。

註 5 君子:有修養的好人、正人。小人:品行壞的人,或心思不正的人。儒家常用這兩個對立的名詞討論人的各種問題。

註 6 吉、凶:左傳上以孝敬忠信為「吉德」,盜賊藏姦(奸 為「凶德」。

註 7 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視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大道廢,有仁義;智慈出,有大偽。……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他認為仁義是不好的東西,會使世界大亂。這當然是一種偏激的主張。

註 8 煦煦:小惠,小愛。

註 9 孑孑:短小,狹窄。

註 10 沒:通「歿」,死。

註 11 火於秦:秦始皇三十四年,皇帝下令燒去民間所有詩、書、百家的書籍。

註 12 黃老於漢:漢景帝的時候,竇太后喜愛道家的言論,她的兒子漢景帝和竇家的人都必須讀老子,而且推崇老子的思想。因為道家尊敬黃帝,標榜黃帝,所以稱道家的學說為黃老之學。相對的,儒家的學問就被排斥,受輕視。

註 13 三國魏國有位朱仕行,曾到西域的于闐國,取了九十章佛經回國,到晉朝元康年間翻譯成中文。晉朝其他翻譯佛經的更多。南北朝的梁武帝也信佛教,曾總集佛經五千四百卷。隋朝文帝開皇元年,曾營造佛像,印行佛經,天下老百姓都紛紛信佛。

註 14 楊:指楊朱,是一位道家的思想家,主張「為我」,即使拔自己的一根毛有利於天下也不肯。

註 15 墨:墨子。名翟,是墨家的領袖,主張兼愛、和平。但是孟子批評他,說他「無父」,因為他曾主張把別人的父親看作跟自己的父親一模一樣,這樣似乎就顯不出人子的高度孝心了。

註 16 根據莊子天運篇:「孔子行年五十有(又 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的說法,便認定孔子是老子的學生。

註 17 佛家的經典中說如來佛派遣三個弟子來教化中國:孔子原來叫儒童菩薩,顏回原來叫光淨菩薩,老子原來叫摩訶迦葉。

註 18 因為孔子家語觀周篇裡也有孔子稱讚老子博古通今,自己跟南宮敬叔一起去向老子問禮的記載。

註 19 云爾:如此,啊。

註 20 端:根本。

註 21 訊:問。探究。

註 22 處:居。

註 23 資:取用,消費。

註 24 顛:不安,容易由樹上跌落。

註 25 宮室:二字意思相通,指房屋,爾雅:「宮謂之室,室謂之宮。」

註 26 贍:使……富有、充足。

註 27 賈:古代稱定居開店的商人為賈,不過後來的用法已跟「商」字相混。

註 28 夭:短折,短命。一般稱二十歲以下就死掉的叫夭,不過也有人稱三十以下,甚至四十以下(如王世貞藝苑厄ㄓ言中 死亡的叫夭。

註 29 禮記樂記:「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指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禮和樂。

註 30 湮鬱:情緒鬱積著不能發洩。宣就是發洩。

註 31 倦:同倦。

註 32 梗:頑,猛。

註 33 符:用竹子做的一塊東西,把文字寫在上面,平分為二,兩方面各拿一半,有事的時候各自取出對照,以表示信實,防止詐騙。往往用於作戰時派遣使節傳令等。

註 34 璽:帝王的玉印。秦代以前泛指一切的印章。

註 35 斛:盛五斗的容器。古代指十斗的容器。

註 36 這段話原出於莊子胠篋篇,代表和老子一致的道家思想。

註 37 孟子滕文公篇:「治於人者食人。」古代人民有奉養君長的義務,這跟現在的人民有納稅的義務多少有點類似。

註 38 誅:責罰。

註 39 而:通爾,你的,你們的。

註 40 清淨:也作「清靜」,指不煩擾,或遠離罪惡。

註 41 寂滅:是梵文「涅槃」的義譯。因為本體寂靜,遠離一切生死榮辱得失的現象,所以叫「寂滅」。

這是佛家最高的境界。

註 42 黜:貶斥,降職或免職。

註 43 其號各殊:他們的名稱不一樣。白虎通號篇:「帝王者何?號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本來的意思似乎是帝高於王,但韓愈在本文中卻有意把二者不分高下。

註 44 這段話見禮記大學篇。大學現在已獨立成四書之一。

註 45 天常:就是天倫。

註 46 春秋時晉國討伐同姓的鮮虞,穀梁傳便認為春秋一書的記載是把晉國當作夷狄看待。晉國本來是中原的國家,但是不守倫常的道理,所以說他們是「用夷禮」。

註 47 春秋時楚國仰慕中原文化,來修聘禮,所以公羊傳認為春秋的記載是把楚國當作中原的國家。

註 48 這段話出於論語八佾篇。譬如楚國、吳國,雖然一再做中原各國的盟主,但本性的強橫非禮。始終沒有改變,所以還不如中原的國家沒有了國君,仍能大致保持古代的政教風俗。

註 49 詩經魯頌閟宮第五章。膺,攻擊;懲,懲罰,制止。舒是楚的盟國。

註 50 胥:淪落。

註 51 郊:古代冬至日天子祭天。

註 52 假:至,來享受。

註 53 廟:祭祀祖先。

註 54 向:一向,平常。

註 55 荀子:名況。當時人尊稱為荀卿,戰國楚人,儒家大思想家之一,主張性惡、效法後王、重視禮樂教化。揚雄;字子雲,漢代儒家學者,著有《法言》、《太玄》等書。

註 56 其說長:把思想和理想寄託於著作中。

註 57 道:通「導」,引導,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