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唐宋八大家:大塊文章

古典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精裝增訂限量簽名版)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西南聯大詩詞課
論語
莊子選


唐宋八大家(XO0024)──大塊文章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古典文學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張健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68頁
ISBN:957134692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3

.譯述.

博愛叫做「仁」,做事合情合理叫做「義」,一切都照這兩個字去做叫做「道」,自己能滿足自己,不須依賴別人叫做「德」。仁和義是確定的名稱,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所以講道理便有君子、小人的分別;講德行便有美德、惡德的不同。老子瞧不起仁義,不是有意毀謗它,是因為他的見識太淺。譬如有人坐在井裏看天空,對人說:「天好小啊。」誰都明白這並不是真的天小,是他的視野太窄小了。老子認為施小惠就是「仁」,斤斤計較的行為就是「義」,怪不得他會看不起仁義了。他所說的「道」,只是他自己想的一套,說什麼「道可道,非常道」(認為「道」是不可以說的),不是我們儒家所主張的「道」。他所說的「德」,也是很偏頗的,說什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認為有德行的人要無為),不是我們所提倡的「德」。我們所說的道德,是配合仁義來說的,正是天下的公論;老子所說的道德,卻是離開了仁義來講的,是他一個人自己的意見。

周朝衰弱,孔子死了以後,有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發生,後來西漢又提倡黃老道家的思想,魏、晉、梁、隋那一段時間裏,則有佛教盛行。他們所講的仁義道德,不是楊朱的那一套,就是墨翟的那一套;不是老子的一套,就是佛家的一套。既然相信了他們的學說,當然就排斥我們儒家的聖賢之道。於是他們把楊墨佛老當作主人,而把儒家當作卑下的奴才;凡是信仰楊墨佛老的就是好的,不信的就污辱他。唉!後世的人,如果要想聽聽仁義道德的學說,到底該聽誰說的呢?老子的信徒說:「孔子是我們老師老子的學生。」佛教徒又說:「孔子是我們老師佛陀的學生。」甚至於孔子的徒子徒孫聽慣了這一類的話,也接受了它們荒唐的意見而看輕自己的老師了,跟著別人說:「我們老師是曾經請教過他(老子)啊。」不只是嘴裏說說,還記載在書本裏。唉,這種情形真是太嚴重了,後世的人那怕真喜歡聽仁義道德的學說,又該向誰去請教呢?世人真是喜歡怪誕的學說啊!不肯去探究根本,也不問事情的細節,只願意聽信怪誕的學說。古代有士、農、工、商四種人,現在加了和尚、道士兩種,變成六種人了;古時候只有儒家一種思想,現在有儒、道、佛三種不同的思想了。農夫只佔六種人中的一種,而大家都要吃飯;工人只佔六種人當中的一種,而大家都要用他們造的器具;商人只佔六種人當中的一種,而大家都要買貨物——老百姓怎麼會不變得很窮呢?一窮,就難免有人會變成強盜小偷了!

古時候,自然界有很多傷害人的東西,等到聖人出現了以後,就教人民各種生活的方法,做他們的領袖,地做他們的老師,為他們驅逐蟲、蛇、禽獸,帶他們遷移到中原環境比較好的地方。冷了就為他們製造衣服,餓了就給他們東西吃;住在樹上,怕他們跌下來,住在地洞裏,怕他們因為潮濕而生病,就幫他們建築房屋;發明工具,使他們什麼器具都不缺;提倡商業,使他們能流通有無;發明醫藥,使他們不至於短命而死;為他們制定喪葬祭祀的禮儀,來增長人與人之間恩愛的感情;為他們訂定禮節,以便安排老幼先後的次序;為他們制定音樂,來發洩心中的憂鬱;為他們修明政治,使他們不致懈怠疲倦;為他們規定刑罰,來消除強暴的人。怕他們彼此欺騙,就創造了竹符、印章、升斗、秤尺,幫助大家守信用;怕他們彼此爭奪,便替他們建造城廓盔甲武器,以便大家防守自衛。有什麼災害,就為他們設法防備。那知道老子偏偏要閉著一隻眼睛說;「聖人不死的話,大強盜也不會消滅的;把升斗、尺秤都毀壞掉,老百姓就不會你爭我奪了。」唉!老子說這些話,顯然是沒有好好思考過啊!要是古時候沒有聖人的話,我們人類恐怕早就給消滅了。為什麼呢?因為人不像鳥有羽毛,魚有魚鱗,烏龜、穿山甲有硬殼,可以適應很冷或很熱的天氣,又不像許多禽獸那樣,有利爪尖牙可以爭奪食物。要不是聖人教導有方,怎麼能生存呢?所謂聖人,就是古代的君王。所以君王是天生發號施令的;臣子則推行君王的命令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呢,就該種米種粟種麻種絲,製造器具,販賣貨物,來事奉君王官吏。這是一種社會的分工合作。君王如果不恰如其份的發號施令,統籌全局,就沒有盡到他的責任;臣子如果不能執行君王的命令,宣導民眾,也是沒有盡他的本份;老百姓不種粟米麻絲,不造器具,也不販賣貨物,流通有無,就應該受到懲罰。現在試看他們道家、佛家怎麼教人?他們說:「一定要把你們君臣、父子的關係都消除掉,不許再種田做工做買賣,要追求清淨、寂滅的境界。」唉!幸虧他們生得晚,沒有生在夏、商、周三代,才不致於被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所責備、排斥;也可以說他們不幸生得太晚,沒有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這些聖人來規勸他們,糾正他們。帝和王,稱呼雖然不一樣,大致說來,沒有什麼大不同,他們都是「聖人」。夏天穿葛布的衣服,冬天穿裘衣,口渴了喝水,肚子餓了吃飯,事情雖不一樣,都可說是智慧和理智的表現。現在試看老子、莊子說的:「為什麼大家不像上古時代一樣,什麼事也不要做,一切任其自然呢?」這豈不是等於責備冬天穿裘衣的人說:「為什麼你不穿簡便的葛衣呢?」或者責備肚子餓了吃飯的人說:「為什麼你不省點事只喝水呢?」大學上說:「古代要想發揚美德於全天下的人,一定先把他的國家治理好;要想把他的國家治理好的人,一定先把他自己的家治理好;要想治理好他的家的人,一定先把自己修養好;要想修養好自己,一定先使自己的心光明正大;要想使自己心中光明正大的人,一定先使自己每一個念頭都很誠懇真摯。」由這段話看來,古時候的人要使自己的心意誠懇正大,都是想進一步的對國家、天下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現在道家、佛家的人,要想修養自己的身心,卻主張不要國家,不管天下,甚至絕滅倫常,做兒子的不把父親當父親,做臣子的不把國君當國君,做老百姓的不做自己份內的工作!當年孔夫子寫春秋這本書,凡是中原的諸侯言行像夷狄,就把他們當作夷狄看待;反過來說,夷狄的國家歸向中國,就把他們當作中國人。論語上說:「夷狄的國家即使有君王,還不如中原的國家沒有君王而能保持中原的文化呢。」詩經上說:「戎狄應該攻擊,楚舒應該懲罰。」正因為他們是野蠻的國家。現在要是照道家、佛家的主張去做,豈不等於用夷狹的方法代替先王的教化嗎?那豈不是要使我們中國淪落成夷狄了嗎?

我們所說的「先王的教化」是什麼?就是博愛——仁,做事合情合理——義,凡事遵照仁義而行——道,自己能滿足自己,不須依賴別人——德。表現在文字上的,就是詩經、書經、春秋等;表現在實際作法上的,就是禮、樂、刑法、政治;人民包括士、農、工、商;倫常關係包括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妻;衣服有麻織品和絲織品;住的是宮室;吃的是粟、米、水果、蔬菜、魚、肉;他的道理容易明白,他的教化容易施行。以這種道理自處,一切都會順利而美好;以這種道理待人,就會友愛而公正;心裡存著這種道理,就會心平氣和;拿來治理國家和天下,就處處恰當而成功。所以活著的人能情感正常而安穩,死人也能得到很好的歸宿;祭天,天神自然會來享受;祭先王或祖先呢,人鬼一起享用。請問:這個道理是什麼道理啊?我可以這樣回答:這就是我們儒家所主張的道理,跟道家、佛家的道理大不相同。唐堯拿這個道理傳授給虞舜,虞舜又把它傳授給夏禹,夏禹傳授給商湯,商湯傳授給周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授給孔子,孔子又傳給孟子;孟子死了以後,就沒人可傳了。荀子和揚雄,選擇道理不夠精闢,言論也不夠詳明,不配傳孔孟之道。從周公往上推,那幾位聖人都是君主,所以能順利的實施他們的道理;由周公往下傳,那兩位聖人都是臣子,所以主要在發揚思想,教育世人。說到頭來,我們這些後代的人應該怎麼做才對呢?我的主張是:如果不禁止佛、老的道理,它們是不會消滅的;如果不努力提倡聖人的道理,它也不容易大大施行。我們應該讓和尚道士還俗,燒掉他們的經書,把寺廟道觀改建為民房;發揚先王的道理,來教導他們;使鰥夫寡婦孤獨殘廢的人都生活安定,精神愉快,這樣就天下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