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梁山英雄榜:水滸傳
樂府:大地之歌
水滸傳:梁山英雄傳
一○八好漢忠義豪傑:水滸傳

古典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精裝增訂限量簽名版)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西南聯大詩詞課
論語
莊子選


樂府(XO0051)──大地之歌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古典文學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傅錫壬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92頁
ISBN:9571316903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3

.鼓吹曲辭.

鼓吹曲辭是從北狄傳到中國的音樂,它的由來有一段傳說,據漢書敘傳上說:

秦始皇的末年,班壹為了避難來到樓煩(春秋時的北狄國,在今山西省舊保德州寧武府及岢威縣等地)。畜養了成千上萬的馬牛羊。正逢漢朝剛平定天下,不與百姓苛禁。在孝惠高后時,班壹以財產雄厚聞名於邊地,每次出入狩獵時,都擁旌旗,鼓吹樂器。

所以北狄傳來的這種音樂就叫「鼓吹曲」。舊唐書音樂志也說:

鼓吹本來是一種軍旅中的音樂,在馬上吹奏。所以從漢代以來,北狄樂就歸鼓吹署負責。

然而「鼓吹」一詞,在使用上又百三種不同的意義。第一種最廣泛的意思是它包括了樂府中鼓吹和橫吹兩類。如樂府詩集卷十六說:「然則黃門鼓吹短蕭鐃歌與橫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異爾。」又卷二十一也說:「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第二種較狹,專指用蕭、笳的樂器。如樂府詩集卷二十一說:「其後分為二部,有蕭笳者為鼓吹,用之朝會、道路,亦以給賜。漢武帝時南越七郡皆給鼓吹是也。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第三種為最狹,專指鼓吹中用之殿庭的。如宋書樂志卷十九:「又建初錄云:「務成、黃爵、玄雲、遠期、皆騎吹曲,非鼓吹曲。」此則列於殿庭者為鼓吹,今之從行鼓吹為騎吹,二曲異也。」不過郭茂倩對騎吹說是不採信的。(見樂府詩集卷十六)

.鐃歌.

鐃歌是鼓吹曲之一種。鐃歌十八曲,最早著錄於沈約的宋書樂志。樂志引蔡邕禮樂志說:

「短蕭鐃歌軍樂也,黃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揚德,勸士諷敵也。」

所謂黃帝所作,未必可信。今存十八曲(見樂府詩集卷十六)的篇名是:

朱鷺、思悲翁、艾如張、上之回、翁離、戰城南、巫山高、上陵、將進酒、君馬黃、芳樹、有所思、雉子班、聖人出、上邪、臨高臺、遠如期、石留。

就它們的內容看,十分廣泛,有敘述戰陣的,有記載祥瑞的,也有涉及男女私情的。就時代上分,有武帝時的詩,也有宣帝時的話。就作者來說,有文人的製作,也有民間的歌謠。所以有人說:「短蕭鐃歌之為軍樂,特其聲耳。」(清莊述祖漢鐃歌句解)那麼今所見的歌辭,都是後代人依聲填上去的。


作品:戰南城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穫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思予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語譯.

城南正在激烈的戰鬥,廓北城外已經是死屍遍野,荒郊上得不到掩埋的屍體,正好供烏鴉啄食。請替我告訴烏鴉:「且先為客死異鄉的戰士號哭招魂吧!原野上的屍體一定無法埋葬,腐爛的屍體又怎能逃過你的口!」河水深浚而清涼,蒲葦叢叢密佈。勇猛的生騎已戰鬥而死,駑拙的馬匹徘徊悲嗚。橋梁上竟然蓋起了營房,叫我如何南來,如何北往?禾黍已經無人收割,君主又吃些什麼?誰都願做忠臣,不知怎麼做才能夠?

想到各位都是忠良的臣子,忠臣確實令人懷思,
清晨時出征攻城,日暮時卻不見人歸。

.賞析

戰城南是鐃歌十八曲之一。王先謙以為它的創作背景在漢初,當漢高祖劉邦被楚王項羽大敗在彭城時,構築甬道連接黃河以運輸敖倉的米糧。此時正逢關中大鬧飢荒,楚人搶奪了甬道,漢軍缺乏糧食,於是軍士就寫了這首歌以述意。這種說法未必可信,但它與詩篇中的內容表達相同的二項主題,戰爭與糧食。從千古以來的慘痛經驗中,二者已經成了相互循環的因果。

全詩可分成四段。第一段寫爭戰的慘烈。從「戰城南」到「腐肉安能去子逃!」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戰後的淒涼景像;荒野上陳屍狼藉,一群群聒噪的烏鴉爭食著血肉糢糊的屍體。李白在仿樂府的戰城南中把它描繪得更為具體。它說:「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據說烏鴉嗜食腐肉,牠和禿鷹一樣,是戰場上的「清道夫」。莊子列禦寇篇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常常為自己發動的戰爭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可是在一場激戰過後,暴露的屍骨,任由飛禽、螻蟻啃噬時,不知人類的尊嚴夫復何存。所以詩人用悲憤的心情,向烏鴉去乞討些許被漠視的尊嚴以及同情。他泣血的說:「烏鴉啊!你是否能表示一下哀悼和憐憫(縱使是虛假的也好)之後,再狼吞虎嚥大快朵頤呢?」

詩中首二句的「城南」和「郭北」為互文見意,表示城南和城北都有戰爭,也都有戰死的人。

第二段也在描寫戰爭,不過它與第一段最大的不同是第一段是動的畫面,而這一段是靜的畫面。

是在一場激戰過後,暴露的屍骨,任由飛禽、螻蟻啃噬時,不知人類的尊嚴夫復何存。所以詩人用悲憤的心情,向烏鴉去乞討些許被漠視的尊嚴以及同情。他泣血的說:「烏鴉啊!你是否能表示一下哀悼和憐憫(縱使是虛假的也好)之後,再狼吞虎嚥大快朵頤呢?」

詩中首二句的「城南」和「郭北」為互文見義,表示城南和城北都有戰爭,也都有戰死的人。

第二段也在描寫戰爭,不過它與第一段的最大不同是第一段是動的畫面,而這一段是靜的畫面。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

對人類極其重要的戰爭一事,似乎絲毫引不起自然界的關心。流水依然清澈,蒲葦依舊茂密。原野上只是新添了些許沉寂的軀體。這份大自然的冷漠,又激盪起詩人的不平之鳴。他說:「為什麼戰死沙場的,有還都是最勇敢的,而庸庸碌碌的常才,反倒可以偷生。」難道天理的報應,真如老子所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這一段中詩人用的是詠馬兼也寫人的手法,引起第三段的動機。

第三段是寫詩人對天理反常,不與善人的抗議。

「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穫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

每一句都用疑問或驚歎的語氣來表達。就像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句子。它說: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今木上?糜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所有一切的安排,都是那麼的不合理。橋樑原是用來南北交通的,卻在上面蓋了營房。百姓之務農收割原是為了生活,如今卻被用之於征戰。在這種反常的現象下,要到哪裏去追尋忠臣呢!

第四段是詩人對英勇陣亡將士的思念和禮贊。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既然把生命都奉獻給國家了,被尊稱為「良臣」當也無愧。世上也只有這些人才真正值得後人去追思。他們沒有政治野心,他們沒有名利得失。當他踏上征途時,即已誓死如歸。就如楚辭九歌國殤中,對陣亡將士的禮贊說: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全首詩中對戰爭充滿了厭惡,對生命充滿了熱愛,對陣亡將士寄予無限的悲憫和禮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