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言 1
序言 2
書摘
序言 3

作 者 作 品

幌馬車之歌
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
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
幌馬車之歌:增訂版
幌馬車之歌(第三版)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沈屍.流亡.二二八(BC0012)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藍博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1年06月24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14頁
ISBN:957130282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言 1序言 2書摘序言 3



  書摘

從高雄苓雅寮到北京——延平大學學生領袖葉紀東的腳蹤

第一次聽到葉紀東這個名字,是在採寫「六堆客家庄的農民戰士邱連球」(見《幌馬車之歌》一書,時報版。)的過程中,聽見證者李清增談起的。

李清增當時是這樣向我提到葉紀東這個人的:


「………(二.二八後)大約是六、7月時,通過一名屏東中學的老師葉紀東的分析,我那苦無出路的思想苦悶終於廓清了歷史迷霧,找到了一條前行的路。

有一天傍晚,連球兄來找我,說要帶我去見一個姓葉的朋友。這個葉紀東是屏東中學的老師,畢業於法商學院(日據時代的臺北高商):基隆中學案發後,他便流亡大陸,至今下落不明。

當天晚上,我們三人談了一整個晚上還不過癮;三個人於是又躺在床上繼續談到天亮。通過葉紀東對歷史與時局的分析,我初步理解了二.二八事變必然會發生的歷史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也釐清了它的本質在於:一個階級對一個階級的壓迫;外省人與本省人的衝突,不過是階級矛盾的表象而已!

這樣,通過葉紀東的教誨,我開始有了比較圓滿而恢宏的世界觀;並且開始在現實生活上為實現勞動人民的民主而努力……。」


1990年4月,當我在北京見到原先以為下落不明的葉紀東時,我就從他與邱連球的交往情形談起,然後再深入地採訪了他個人從日據時代到二.二八發生以後所走過的道路。葉紀東的談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據下臺灣青年思想成長的過程。其中有關二.二八的證言更提供了事變當時的第一手史料。

高雄苓雅寮人

我是高雄市人。1927年出生於苓雅寮。當我唸第二公學校時,從二年級起一直到畢業都保持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然後我進入高雄中學。唸完雄中四年級時,我就越級考上臺北高等學校。那一年,同時考上臺北高校的雄中學生還有三個人,但他們一個是五年級的應屆畢業生,另外兩個則是補習後的重考生。然而,考上之後,我卻因為口試沒有通過而被除名。

所謂「口試」,其實就是「政治審查」。當時,那些日本人先問我有關「皇民化」的問題;一聽到他們問起「皇民化」的問題,我就很惱火。

「你有沒有常常去參拜神社呀!」那些日本主考官以一種傲慢的語氣問我。

我堵爛地答道:「我家離神社太遠了,所以不太常去。」

高雄的神社位於壽山。平常,學校裏每個月都會安排我們這些中學生集體武裝步行到神社參拜;可我總是藉故不去。

主考官有點不高興,但還是接著問道:「那你家裏有沒有神壇?」

我說:「有啊!大家都有。」

「那你拜不拜?」

「偶爾會拜一下。」

照規定是應該天天拜的;可我卻從來沒有拜過,因為不好意思便敷衍道:「偶爾拜一下。」

「那你都祈禱些什麼?」日本人主考官又問。

「身體健康!」

我明知應該祈禱諸如:「武道長久」、「皇軍勝利」之類的口號,但我卻偏不這樣說,因此惹惱了日本主考官。幸好,我的筆試成績非常優異,學校還是允許先辦理報到手續。但一個禮拜後,他們就要我回高雄中學,一面繼續上五年級的課;一面等候通知。實際上,就這樣把我除名了。

這個事件發生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年——19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