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釋聖嚴序
前言
祝聖寺
南華寺
光孝寺
雲門山大覺禪寺
中國時報旅遊周報

宗教神話

【類別最新出版】
星雲說喻 中英對照版 2 Bodhi Light Tales:Volume 2(附QR Code線上音檔)
善,最好的禮物:靜思心靈小語
用媽祖籤詩搞懂人生:六十甲子籤詩背後的故事,幫你解籤解人生(書+六十甲子媽祖靈籤 隨身籤卡 )
等待一朵蓮 挺水而出
妙音笑八事七十義


雲水吟(BC0156)──禪宗溯源之旅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宗教神話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鄧美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28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3944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釋聖嚴序前言祝聖寺南華寺光孝寺雲門山大覺禪寺中國時報旅遊周報



  光孝寺

【之一】

跟想像中在深山白雲間的千年古剎很不一樣,光孝寺坐落在廣州市區內,通都大衢,充滿人間煙火強烈而生猛的味道。而它卻是中國禪宗的重要發源地。

據說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到中國,他的第一站,就是光孝寺。光孝寺那時候已經是知名的寺院,許多東渡而來的印度僧人,都以此為起始點。在達摩之前的南北朝時期(約在西元435年),中天竺高僧求那跋陀羅泛海到達廣州,在這裏創建戒壇,傳授戒法;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印度高僧智藥三藏法師帶來中國的第一棵菩提樹,種植在戒壇前,並且預言:「過170年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樹下開演佛法,度無量?。」再過二十多年,即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才是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在光孝寺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也許就是歇歇腳、洗洗客塵,再往下一站出發;所以光孝寺只有一個「洗缽泉」,是達摩的遺跡。一般的說法是,達摩後來後被篤信佛教、並且自認是佛教大護法的梁武帝請到金陵。梁武帝沾沾自喜的問達摩:「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達摩說:「沒有功德」。梁武帝聽了老大不爽,再談下去,兩人越來越不投機,達摩就離開金陵,到了少林寺,在那裏面壁九年,獨自修習禪定,被稱為「壁觀婆羅門」。後來被尊?中國禪宗的初祖。

達摩的故事充滿神奇的色彩,許多喜歡鑽牛角尖的史學家和考據學者,也提出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達摩根本沒有到過少林寺;也有人說,達摩其實是從西域來到中國,而且在中國傳法五十幾年;甚至也有人深入浩瀚的經典卷帙,查考靈山會上佛陀以「教外別傳、正法眼藏」付與迦葉尊者的故事,是後世禪子孫為了證明法脈傳承的正當性而捏造的。不論如何,在往後中國禪宗的暖風綠遍大江南北的歷史舞台上,達摩只是春雷第一聲;真正的主角,是在達摩之後一百五十多年來到光孝寺的六祖惠能。

不管是建戒壇的、種菩提樹的,還是在這裡洗缽留下足跡的,上下縱橫兩百多年,人間幾度夕陽,歷史上卻只有一瞬,大家都齊聚在光孝寺,為一個即將震動世界的演出,準備舞台。雖然光孝寺這個舞台,也還是一場序幕,並非主要場景。

惠能的出場,並沒有那種石破天驚、千軍萬馬的大場面,甚至平凡到有點出人意料之外。一個砍柴為生的窮樵夫,長相也不清奇俊美,倒是一副土生土長、土頭土腦的鄉下人模樣,有一天他擔著柴到街上賣,無意間聽人誦讀《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那還日日掛著的心,剎時如一顆熟透的果子,「噗!」的一聲從蒂頭上脫落;他在知見上最後的一點執迷,被這句話一擊而潰。歷史上說,他這個時候就「開悟」了。之後他辭別老母,尋到黃梅弘忍那裡,弘忍雖然一眼看出這個人是未來的法門龍象,但還是把他擱在碓房裡讓他去樁米。這個憨厚的鄉下人,老老實實在那裡樁了半年的米。據說他因為個頭小,力氣不夠,所以還特地在腰間綁了一個墜腰石,好增加身體重量,提高樁米的效率。

很少有人探討惠能悟道之前的身心狀態,當然,也查無可考了。一個樵夫、 一個勞動階級的文盲,居然會在那個耽溺文字的文化氛圍下,因為不識字、沒讀過書,反而避開所有的文化干擾,從他那樸實渾厚的心靈中,噴地湧出新鮮甘洌的泉水,灌溉了那個儒家沒落、道家沉淪、佛教枯澀的時代,讓眼看著就要失去生機的中國文化,又再活潑潑、水聲隆隆的往前奔去。惠能悟道前日日砍柴;悟道之後日日樁米;得到衣缽、離開黃梅之後,則混跡於獵戶之中。他是一個身體健壯的勞動者,不是耍嘴皮子、搖筆桿、案牘勞形、手無縛雞之力的士大夫。中國禪宗的生命力,來自中國的土地;透過那些親炙土地、在山川大地、四時遷移的無言之教中受薰習感化的勞動者,像山野中自開自放的花朵,只需春風一染,就開得滿山遍野。惠能的法脈底下,後來還出了一個百丈懷海來訂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禪門清規,讓中國禪宗建立「農禪並重」的良好宗風,也不是偶然的。白日出坡務農、晚上參禪打坐;身心具養、動靜兼修,這種修行方式,使得中國禪宗從一開始,就具有最人間化、生活化的面貌。

惠能來到光孝寺,是在他避開衣缽之爭、沉潛十五年以後。之前,他渡江南下,一路來到廣東,遇見比丘尼無盡藏。無盡藏是個在文字間求般若的比丘尼,惠能聽見她誦《涅槃經》,「才聽即能解其義。尼執卷問字。祖曰:『字則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何能會義?』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盡藏驚為異人,遂出面邀集鄉紳修建道場,好讓惠能安居說法。惠能想想衣缽之爭還未止息,弘法傳教的時機也還未成熟,仍舊寄身於江湖,在獵人堆裡討生活。

高宗儀鳳元年(西元676年),印宗法師在光孝寺的前身法性寺講解《涅槃經》。聽法求道的人從各地蜂擁而至,惠能也來了。著名的風幡之辯登場,惠能也知道自己該出場了,他在兩人爭執不下時插嘴說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

於是,在求那跋陀羅建的戒壇、智藥三藏法師從印度移植過來的菩提樹下,印宗法師召集僧眾,為惠能剃髮,請智光律師等為他授具足戒。惠能從此現出家相,並為僧眾開示禪門,講說般若波羅蜜法。一個影響中國一千多年,甚至將澤被全人類的思想,就在這裡展開。

【之二】

我們到達光孝寺時,光孝寺已非當年惠能落髮的法性寺了。達摩的洗缽泉還在;惠能落髮後,寺中住持在掩埋戒髮之處修建的痙髮塔,也保存完好;智藥三藏手植的菩提樹,則非舊時根苗。據說當年從印度帶來的菩提樹有兩棵,一棵種在光孝寺,另一棵種在臺山靈湖寺,後來又分植一棵到惠能駐錫的道場曲江南華寺。清嘉慶二年(1797年),光孝寺菩提樹毀於颱風,再從南華寺分枝補種。如今這棵菩提樹也有數丈之高了,樹葉扶疏,濃蔭如寶幢。倒是痙髮塔前有一棵三國時期留下來的訶子樹,雖非大喬木,卻枝繁葉茂,非常珍貴。

由於這裡是重要的歷史舞台,歷代以來備受保護,並未受到嚴重破壞;元明清時期,光孝寺曾盛極一時,寺廟規模與田產財富,居嶺南叢林之冠。但在清末民初以至文革時期,光孝寺逐漸衰落;直到文革之後,恢復宗教活動,才逐漸恢復生機。創建於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的大雄寶殿,雖經歷代重修,至今仍保存唐宋寺廟建築風格。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彌勒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在三尊佛肚內發現一批雕刻精美的唐宋木雕羅漢像。大雄寶殿兩側有五代時期鑄造的東鐵塔和西鐵塔。東鐵塔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體積最大、也保存最完整的鐵鑄佛塔;西鐵塔的鑄造時間稍早於東鐵塔,但目前僅存三層。大雄寶殿後有北宋時期專為供奉惠能而建的六祖殿,現供奉的六祖坐像,高2.5公尺。六祖殿東鄰的碑廊有六祖像碑等碑刻,是研究禪宗南宗的重要文物。

光孝寺是古蹟巡禮團的第一站,在簡單的禮佛儀式之後,聖嚴師父在現年96歲的本煥老法師陪同之下四處參觀。來到痙髮塔前,師父帶領大眾頂禮,隨後,拿起麥克風當導遊,為大家簡介光孝寺的歷史淵源。說到風幡之辯時,師父指著在微風中搖動的菩提樹問大眾:「法鼓山的諸位菩薩!你們看是風動還是樹枝搖動啊?」大眾笑答:「是心動。」放下麥克風,師父自己笑著說:「現在大家都知道要說『是心動』嘍!」

現在禪宗的公案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過去祖師大德那種隨機問答、不擇地而出的智慧,變成大家隨手拈來的口頭禪。聖嚴師父曾提到過,西方有個極具影響力的禪師,他乾脆教給學生一套固定的反應模式,每當遇到有人問,就什麼都別說,只要在桌上重重一拍。師父說,他在西方教禪,時常遇到這個禪師教出來的學生,他們不時的就在桌上重重一拍,讓旁邊的人嚇一大跳。禪的思想成為流行固然是好事,但空有禪的形式而沒有真智慧,套句師父常說的話:「學禪學個鬼唷!」

達摩初祖傳法給慧可時就對他說了:「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達摩早就看到,即使有惠能把禪法帶到高峰,但禪法墮落、江河日下,仍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他從未放棄努力;「勿輕未悟」,因為娑婆世界的每個有情眾生,都有「一念回機」的可能。五祖弘忍傳法給六祖惠能時,也作了一偈:「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所以,這以心傳心的心法中,最重要的還是普渡眾生的悲願;傳法弟子除了成就自己,還要做一個播種的農夫,把佛法的善根種子灑在眾生的心田裡,即使歷百千劫,因緣還未必成熟,但希望總是在的。禪宗法脈雖代有興衰,但不絕如縷,這個信念應該是主要的關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