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1
推薦序2
譯序
導言
書摘 1
書摘 2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健康的騙局(BA0163)──一部以健康、財富、權力寫成的維他命史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瑞瑪.愛波
       Rima Apple
譯者:楊智明、薛桂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6月18日
定價:270 元
售價:21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57133679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1推薦序2譯序導言書摘 1 書摘 2



  推薦序1

從一粒藥丸看自己、看文化

◎文/徐美苓

我的研究室書架上擺了兩瓶維他命,一瓶是維他命C,另一瓶則是維他命E。這兩瓶維他命本來與其他的維他命藥罐一起堆放在家中的櫥櫃,但這些瓶瓶罐罐總是被健忘的我當作古董擺設,常在不知不覺中就過了服用的有效期限。為了不浪費這些補品,特地選了兩瓶標榜是「自然的」(natural)的維他命丸,改放到研究室中醒目的位置,提示自己要「一天一顆」。不過我對服用維他命丸這碼事仍是時記時忘,難以養成習慣。因此,維他命的地位雖從古董晉升為偶爾嚐用的零食,它們安坐在書架上的態勢,卻日益增加了我在C與E 之間抉擇的心理負擔……。

這個負擔,來自於從來就沒弄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吃維他命的困惑。困惑歸困惑,每逢自己或有親友出遠門至美國,互帶維他命返台彷彿成了一項約定俗成、禮尚往來的儀式。的確,維他命早已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曾幾何時,愛進補的台灣人也迷上了這個舶來品。在美國,藥房裡擺設維他命的櫥架氣勢總是相當龐大,在有些較知名的連鎖店中,維他命的各類產品往往就占據了半個樓層。望著五花八門、各式各樣品牌、功能、包裝與價位的藥罐,炫麗爭寵地向消費者招手,頓時補充從頭到腳各種營養的欲求油然而生。近年來,美國一些城市的街上,更是興起了所謂的維他命專賣店,這些商家除了印郵購型錄,還發行自己的會員卡,一個藥品的「星巴克」(Starbucks)仿若已逐漸滲入人類的生活與健康管理空間。

但是人們對維他命的狂熱,絕非如葡式蛋撻般的於一夕之間造成風行。在《健康的騙局》這本書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Rima Apple教授,便從歷史的視角,回顧了兩次大戰間至二十世紀末,美國人民、科學家、醫師、藥師、政界、企業界與消費者在維他命議題上糾纏不清的愛恨情仇。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所謂科學與消費文化的交流,以及科學界之間彼此的對抗﹔我們也見識到大眾文化論述,包括各種媒體的報導與廣告,不論是褒是貶,如何在此維他命狂熱中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於是數十年來有關維他命補充品效果的爭議,有如一場語言說服的馬拉松賽,參賽角力的各方運用了人類的各種恐懼,社會文化的期待,甚至對科學權威的敬畏;更令人玩味的是,不論是贊成或反對維他命效能的哪一造,永遠皆有可支持其立論的科學證據作為其後盾。而儘管風風雨雨,維他命依舊無孔不入地滲透在常民的生活中。說它是寬慰劑亦不盡然,倒不如說吃維他命就好比替自己保了個求心安的「營養險」。

於是我們終於了解到維他命補充品的論戰,表面結構是對奠基於否證(falsification)哲理的科學研究過程之爭辯,提醒我們科學結果其實是充滿了不確定性,故莫將醫藥發展視為不可挑戰、客觀公正與理所當然的產物;但在深層結構中,其實它揭露的是我們怎麼看自己、看自己所處的文化。

在美國,維他命補充品的發明原先是以營養嚴重缺乏者為訴求對象,但維他命廠商卻運用了大眾對科學論證的敬畏,對其實並不缺乏營養素的中產階級促銷,開創了他(她)們對維他命產品的需求。維他命的促銷真的是靠科學證據嗎?其實不然,早期的廣告運用了婦女對未盡母責的恐懼與罪惡感,接著則運用人們對美貌、青春永駐的期待。藥師與醫師則見縫插針,藉由維他命的力量與神秘、科學的不確定性與曖昧不明的特性,分別鞏固自己的專業地位。有些科學家認為一般人沒有能力評估科學爭議,但或許人們亦擁有對非理性,靈丹妙藥的信仰與渴望,於是猶若強心針般似的各類維他命廣告,便成功地召喚了沉浸於約定俗成文化形象的俗民百姓。大眾與藥商互相呼應,形成了難以動搖的共犯結構。

在目前傳播領域方興未艾的健康傳播研究中,著重的是人們尋求、處理與共享醫療資訊的過程,大眾傳媒的興盛可說是催化了運用媒介傳播健康訊息的重要性。國外多項研究發現也證實,利用媒體進行健康與衛生教育的宣導,確能促使健康行為的改變,進而減低社會疾病風險、死亡率與罹患率。然而從Rima Apple的《健康的騙局》一書中,我們可以從較為宏觀的角度,一探科學與傳媒被操弄的可能性。兩位譯者楊智明與薛桂文皆擁有新聞與醫療報導的學術與實務專長,譯筆精準、行文亦流暢。讀完此書,不禁令人更清楚地領悟到,在今日如此著重自我健康管理的年代裡,學習如何分辨與評估媒體中的健康訊息,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保險」啊!

書架上的兩瓶維他命丸依舊虎視眈眈地瞪著我,該不該「一日一顆」,還是沒有人告訴我正確的答案。然而從《健康的騙局》一書對維他命重要性建構的歷史敘述中,我終於瞭解我吞下去的不僅是一粒安心丸,也包括自己對科學、自我信念以及文化常模的迷思與神話。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專長領域為健康傳播、說服傳播與民意,著有《愛滋病與媒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