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人形蜜蜂
蘋果
鬱金香
大麻
馬鈴薯
延伸悅讀

作 者 作 品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飲食規則:83條日常實踐的簡單飲食方針
植物靈藥:鴉片、咖啡因、麥司卡林,如何成為我們的心靈渴望?又為何成為毒品?對人類文化帶來什麼影響?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欲望植物園(IN0017)
The Botany of Desire:A Plant's-Eye View of the World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麥可.波倫
       Michael Pollan
譯者:潘勛、王毅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24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3721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人形蜜蜂蘋果鬱金香大麻馬鈴薯延伸悅讀



  蘋果

第一章 蘋果

欲望:甘甜
植物:蘋果

一八○六年某個春日下午,要是您湊巧發現自己置身俄亥俄河畔,地點大約就在西維吉尼亞州惠靈市(Wheeling, West Virginia)以北,您可能會注意到有條奇形怪狀、臨時湊就的小船懶洋洋地順流直下。方其時,這片廣闊而特殊的俄亥俄河,水色棕黃,夾岸陡坡橡樹及山胡桃密佈,河中運輸已相當稠密熱絡,運貨船和駁船組成船隊,滿載屯墾民眾,由相對較文明的賓夕法尼亞州,前往「西北地界」(Northwest Territory)的蠻荒地區。

您那天下午瞧見的怪小船是由一對原木挖空後捆紮在一塊兒將就而成的雙筏,又像某種獨木舟結合附掛跨斗的東西。筏中有個瘦削的男子懶洋洋躺臥其內,年紀大約卅,好像套了條粗麻布的咖啡袋作襯衣,一只錫鍋充當帽子,又好像沒有穿戴。據傑弗遜郡那名認為此情此景值得一記的男子表示,船裡的那個傢伙似在打盹,無視周遭天地,顯然相信這條河會把他帶去的地方,就是他想去之處。雙體筏的另一半船體,或稱船的跨斗,吃水很深,上頭重壓著如小山般的蘋果種子,外頭用苔蘚及泥土細心蓋著,以免被太陽烤乾。

在雙體筏裡打盹的傢伙便是約翰.契普曼(John Chapman),俄亥俄州的人都曉得他的綽號「強尼蘋果佬」。他正動身往瑪麗葉塔市(Marietta)去,馬斯金古河(Muskingum River)在那兒開了個大口,由北岸注入俄亥俄河,河道可上溯直入西北地界的心臟地區。契普曼的計畫是循著馬斯金古河當時尚未有人定居的每條支流,墾出一處蘋果樹苗苗圃;馬斯金古河灌溉著俄亥俄州中部肥沃、滿覆林木的丘陵區,向北遠伸到曼斯菲德(Mansfield)。契普曼十之八九來自維吉尼亞州西部的阿列格尼郡(Alleghemy County),他每年都會回那兒去收集蘋果種子;每家蘋果酒廠的後門,外頭都有堆積如山的蘋果渣,他把籽兒從那些芬芳果肉渣裏撿出來。每斗種子便足以種成卅萬棵蘋果樹。契普曼當天船裡帶了多少斗種子,今日已不可考,但說他的雙體筏把整整好些座蘋果園帶入蠻荒,這一點卻毋庸置疑。

幾年前我偶然讀到一本絕版的契普曼傳記,此後契普曼帶著他的成堆蘋果籽,泛舟而下俄亥俄河的意象,便一直縈繞在我腦海。對我而言,那個情景有著神話的迴響,其內容有關植物與人類如何學會相互利用,為對方做能力未逮的事物;在交易當中,改變彼此,增益整體命運。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有次寫道:「蘋果樹的歷史與人類史,其親密程度超乎尋常」,而那樁故事裡的美國篇章,好多內容可以自契普曼的故事梳理出來。蘋果的美國篇章便是諸如契普曼等先驅者,如何藉由散布「舊大陸」植物的種子,從而馴化美國蠻荒的故事。今天,我們很容易便輕蔑地把這些物種稱作「外來的」東西,但假如沒有它們,美國的曠野蠻荒是不可能任人安居的。蘋果又得到什麼回報呢?得到黃金時代,衍生說不完的變種,還有半個世界大的新居住地。

契普曼與眾不同的船筏設計,就好比人類與植物聯姻的象徵,正正敲中我的心窩,它彷彿意味著人與蘋果籽兩個乘客間,有著搭對、互補有無的關係。契普曼不是把蘋果籽載貨般拖在身後,而是把兩個挖空的獨木舟綑紮在一起,讓它們能併肩而遊。

我們與其它物種打交道時,老是給自己太多功勞。假設馴化代表著凌駕自然的力量,它也被誇大了。在馴化這支舞蹈裡,畢竟得有人與蘋果兩者才能合舞,而且好些動植物都選擇壁上觀。人類雖然努力試過,但從未能馴化橡樹;橡實營養雖高,但仍舊太苦,無法供人類食用。但顯然橡樹與松鼠有著滿意的安排──松鼠每埋成四顆橡實,總會很體貼地忘掉有顆埋在哪兒(我得承認,這個是碧翠絲.波特 Beatrix Potter統計出來的數字),所以橡樹根本沒必要與我們人類正式打交道。

蘋果向來較為熱衷於跟人類打交道,可能在美國最是如此。蘋果就好像之前及往後的各世代移民,已然在美國安居樂業。事實上蘋果所做所為如此令人心服口服,以致於我們大多數人誤以為這植物乃是土生土長的。(即便是對自然史略知一二的艾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都把它叫做「美國水果」)的確,以某種意義(在此是以生物學而非比喻)來感受時,稱蘋果做美國水果這一點已是真確無誤了,原因是蘋果來到美洲大陸時,已改變自身。強尼蘋果佬把一船又一船的蘋果籽載送到邊疆去,對蘋果變成美國品種的過程貢獻甚大,但蘋果本身也是如此。蘋果不僅只是乘客或者仰賴人類的;它是自身故事裡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