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 1
序 2
序 3
序 4
序 5
序 6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老大在現場:趙慕嵩卅年採訪實錄
遊‧走‧中國
微笑的駱駝:古絲路上今之行者
遊走中國(4):沙漠女人的異想世界
遊走中國(5): 悠遊記憶的國度
大哥外傳

旅遊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大灣的鄉愁
冬日朝聖之路:說走就走,管他去死
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追尋《百年孤寂》與賈西亞.馬奎斯足跡的哥倫比亞深度紀行
台北字遊行:給散步者的冒險筆記:(隨書附送「街頭漫遊風格創意貼紙」讓你自由拼貼)
流亡拉丁美洲──漂洋過海拐回愛


遊走中國(2)(BC0136)──前進西藏

類別: 觀光‧旅遊‧常識>旅遊文學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趙慕嵩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13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52頁
ISBN:957133411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1序 2序 3序 4序 5序 6自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3

【二、文人的故鄉--江蘇省武進】

1998 年的清明節過後,在這個煙雨濛濛的季節,我進入位於中國江南的武進。

我去武進的目的,就是想沐浴在文化古都沾染文人氣息,因為,中國人都知道武進是
文人的故鄉。

還沒有跨上寧滬高速公路前,我就聽地方政府的幹部說,武進從古至今就是全中國教育辦得最好,文人最多的縣城,而且歷歷代代造就了不少人才.我駕著吉普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時,腦海中一直在想,我該用什麼心情來接受這個城市的文化薰陶?

從交流道下來,我才明白,原來早先的武進縣,現在已歸屬常州市管轄,而且也改名為武進市,但是翻閱地方誌可以了解,早在清雍正四年,在江南這塊土地上就劃分為兩個縣城,一個是陽湖縣,另一個就是武進縣,民國成立後,兩縣併成一個縣,統稱〔武進縣〕,當時的武進算得是江南地帶的一個大縣,到了 1949 年 4 月 23 日,中共又在武進城區中建立了常州市,從此武進就歸屬常州市管轄。

地方人說,常州就是武進,因為常州是武進縣城中撥出來的。

午后,春雨不歇,顯得濃濃的寒意,街上行人個個冬裝,這就是江南,這就是江南的早春,早春的武進在煙雨籠罩下,特別有股如詩如畫的意境,放眼望去,油菜仔開出的黃色小花,就像一把金子撒在大地上,油光水亮,真是美極。

我想,挑在這個季節進入武進,還是挑對了.因為,薄霧半掩下,武進就像被一片絲綢掩住,若隱若現,神秘中含著幾分嬌艷,給人一種「欲語還休」的感受。

這晚,我在一家小小酒樓中見到當地一位前輩,我們溫了一壺「江南春」,點了爆炒田螺、春芽拌豆腐、鹽水鵝、油悶黃鱔、野鴨燉冬筍、椒鹽河蝦,雖然沒有大菜,卻是武進美食,在美酒佳餚的佐伴下,我用心傾聽前輩講述的「武進」。

這塊土地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因為從淹城、寺墩出土的文物中得到明証,根據這些文物可以了解在新石器時代武進就已形成原始村落,先民們使用石器從事農耕漁獵,並且掌握了製陶和玉石雕刻工藝。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培育下,武進可說是英才輩出,歷朝歷代誕生了 516 位進士,9 名狀元,在全中國的各個縣城中沒有一個比得上武進有這麼多人才。再說,春秋時代的政治家、音樂鑒賞家季札就住在武進,而南朝的齊高帝和梁武帝出生在武進。武進佔盡了人傑地靈的優勢.

前輩的酒功深厚,我們一杯江南美酒,一箸江南野味,隨即又譜出了一段武進章回往事,前輩說,昭明太子蕭統喜愛文學,於是引納文人學士編輯「文選」,搜集了秦漢兩晉的詩歌精華,這是中國最早的文選,綿延不斷,武進的文風也由此日盛,文人輩出,在文學的支柱下,武進也產生了醫學專才,以及畫家、音樂家和戲劇家,就如劉海粟、吳祖光、趙元任都是蜚聲國際的藝術大師.

現在的武進面積有 1, 538 平方公里,人口 122 萬.它位於亞熱帶北緣,所以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地勢平坦,由於自古至今就是農漁豊收,所以古早以前的武進被譽為江南地帶的「漁米之鄉」。

我和前輩共飲了兩壺酒,酒酣耳熱的感覺中,我踏在雨水沾過的人行道上,欣賞入夜後武進市區,燈火輝煌,行人不多,夜很寧靜,來到一座弓字形的橋上,望著橋下的運,倒立在河水中的江南建築,亭台樓閣,顯現出江南的原貌,江南真不愧是中國最美又是最精緻的鄉城.

回到賓館的房間,泡上一杯剛採摘上市的武進春茶,品味茶香,細聽窗外的滴嗒雨聲,又是另種心境,此時此刻,身處江南,也算是這一生中的又一享受.

一夜好睡,天剛放亮,拉開窗簾,雨歇了,乍現陽光,我趕往局前小學的門前,這是一所具有 80 年歷史的學校,當年這所小學的校名是「武陽小學」,近年因為小學位於局前路上,所以改名為「局前小學」,早年的武陽小學就是武進縣的優等學校,現在仍被列為「重點小學」,往年在武陽小學接受過啟蒙教育的學生,如今分佈世界各地,早有各自的成就.從局前小學的校舍和人造田徑場的設備上就可知道這所小學果然是所一流學校.看到局前小學的學童,想起 80 年前的武陽小學,在這所不算太大的校園裡,真不知培養出多少中國的頂尖文人。

離開局前小學的校門,延著局前路,拐個彎,上了大街,視覺穿過安全島上的花圃,見到現代的武進,高樓聳立,馬路寬敞,上班族正騎著自行車趕往各自的上班地點,在這個聚點上,我沒有見到有人隨地吐痰,也沒有聽到一句粗話,而這兩個小小的環節卻是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上始終抹不掉的痕跡,但是在武進卻消失了,原因就在武進是「文人的故鄉」,文人有文人的風貌,文人有文人的氣質,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耳濡目染,怎麼說也是斯斯文文的,和和氣氣的,因為他生長在文人的故鄉。

順著這條乾乾淨淨的道路,我去了一個小鎮,這個鎮叫橫山橋鎮,橫山橋鎮的後側有座山,叫芳茂山,山下的農民真的實踐了「靠山吃山」那句話.當地的鎮幹部說,二三十年前,幾名農民在芳茂山下挖石頭建房子,他們發現芳茂山的岩石比磚頭還好用,於是橫山橋的居民想到要改建自己的房屋時,就地取材,山石取代了早先的土牆,新房子不僅美觀而且實用.芳茂山的岩石因此在武進創出了知名度,成為全縣最現代化的建築材枓,不久也成了各省市的建材,而橫山橋鎮的人也因這座山而增加了收益。

農民生活漸漸富裕,他們除了耕種就是挖石,橫山橋的人真的進入了點石成金的境界,5 年前,人民選出的鎮長具備環保意識,制定了保護芳茂山的條文,禁止濫採濫挖,農民不再挖石頭,但是農民們卻把多少年來從石頭上取得的積蓄,投資在鄉鎮企業上,所以現在的橫山橋鎮擁有紡織、電子、冶金、電纜等工廠,在這片 25 平方公里的面積上,雖然工廠林立,但他們仍保留了一萬二千畝農地,形成了農家與企業互存互榮的格局,因而在這個 37, 000 人的小鎮上,幾乎個個是農民,個個也是企業公司的股東老闆。

橫山人富有了,他們的最大理想不是買摩托車,也不想買時髦的 VCD,他們想到建造好的學校,他們還記得先輩留下的傳統就是辦教育.我在橫山橋鎮的一個社區內看到一所依在公園旁的小學,這所學校沒有政府補貼,全部經費由鎮政府統籌規劃,統籌支付,而這筆經費則是來自企業中的利潤,小學的外觀不僅壯麗,校內設備也是構想周到,我絕對沒有料到在一所鄉鎮小學內竟然可以為三年級以上的學童每人配置一台電腦,一位老農民說:「我們已經老了,希望寄放在下一代。」